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体现学生、文本和语用的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实践与探索

前言

目前的初中英语阅读课通常被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处理:第一课时,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第二课时,教师提取阅读文本中的语言点,进行语言点讲授。由于阅读课第二课时是语言点讲授课,很难上出新意与趣味,所以在一些公开课中,授课教师都有意避开了阅读课第二课时。笔者通过听课观察发现,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缺少“热度”
一些教师在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中,无视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一味围绕从阅读文本中挖掘出的语言知识点进行讲授,并配以一些链接中考的试题练习。整节课中,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停地灌输,学生则是被动地记录,不停地练习,缺少思维活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全无。
2.脱离文本机械讲解,授课内容缺乏深度
阅读课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的延续与升华。但不少教师常会抛开文本,孤立地讲解语言知识,阅读课第二课时被上成了语法课,阅读文本的价值也无法体现。由于两个课时之间缺失了文本这一纽带,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给人毫不相干的感觉(刘建,2013)。
3.忽视语言运用,教学方法缺失效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强调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而脱离文本与语境的对语言知识点的机械性讲解与操练让学生丧失了在语境中操练语言的机会,也使得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目前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改变单一的讲授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体现学生、文本与语用立场的教学思路。近期,笔者参加了南通市初中英语学科基地教学研讨活动,在此次教研活动中,笔者遵循体现学生、文本和语用立场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执教了一节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1 Dream Homes中阅读文本Homes around the World第二课时公开课,对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课堂做到了有趣、深刻、有效,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摘要

目前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中普遍缺失学生、文本和语用立场,这导致课堂教学缺少“热度”、授课内容缺乏深度、教学方法缺失效度等问题。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了实施阅读课第二课时应注意的一些方面: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应重视对文本话题的深层解读与拓展,应基于文本语言知识进行有效操练,以此提高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
阅读教学;第二课时;学生立场;文本解读;语言运用
商品介质
电子刊
商品年份
2015
商品月期
第九期
商品代号
15IG2
起止页码
31-37
读者对象
中学篇电子刊
作者
刘建
商品价格
3.5
作者单位

江苏如皋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