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Larsen-Freeman(2006)等二语习得学者将语言复杂度(Complexity)、准确度(Accuracy)和流利度(Fluency)作为评估二语水平发展最基本的指标。其中,语言复杂度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构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词汇复杂度和句法复杂度。
句法复杂度(Syntactic Complexity)是指语言产出中句法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Bulté & Housen,2014;Lu,2011;Ortega,2003)。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句法复杂度主要用于评估语言水平、描述语言能力以及衡量语言发展(Ortega,2015)。若写作复杂度高,则意味着学生“可以懂得并能够熟练地使用大量的基本结构和复杂结构”,若写作缺少复杂性,则意味着学生“只能使用范围窄小的基本结构”(秦晓晴、文秋芳,2007),因此句法复杂度是衡量英语学习者写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句法复杂度反映的是二语学习者的句法储备和输出能力。只有当学习者掌握了较为丰富的语言结构,在写作时才能结合语境选择更恰当的结构进行语言输出,从而更好地传递信息并表达意义。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选择了句法复杂度这个维度来衡量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发展。Biber(2011)提出了二语学习者句法复杂度的发展规律假设,即二语学习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输出的语法结构不同。在阶段一,二语学习者更多地输出含有常见动词的宾语从句;进入阶段二后,学习者会更多地输出其他从句,如其他类型的宾语从句、状语从句、不定式和动名词作宾语等;在阶段三,学习者更多地输出名词性短语,如名词词组中简单名词作前置修饰语;第四个阶段的学习者倾向于输出一些比较复杂的结构,如补语;到第五个阶段时,学习者会输出如同位语等更加复杂的结构。
从上述句法复杂度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名词词组是语言学习者句法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名词词组复杂度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Vyatkina(2012)的研究指出,初级水平学习者会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并列结构,中级水平学习者开始使用更多的从属子句,高水平学习者更多地使用并列名词词组。Biber et al(2016)的研究则表明越高水平的学习者会越倾向于使用名词词组而非定语从句等从属结构进行表达。Kyle & Crossley(2018)的研究发现,与从句复杂度相比,名词词组复杂度更能够反映写作水平,与写作成绩关联性更强。Casal & Lee(2019)通过对比不同写作水平的大一学生在句法复杂度从句层面和名词词组层面的差异发现,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名词词组层面上有区别,但是在从句层面上区别不显著。上述研究表明,写作成绩与名词词组复杂度存在相关性,且高水平学习者的名词词组复杂度更高。
近年来,名词词组复杂度的研究呈现研究指标精细化的趋势。在研究起步阶段,大部分学者选用长度指标,如平均子句长度,以及比率指标,如每个子句中的复杂名词性短语占比等。上述指标被称为粗颗粒指标,因为它们在分析的精细程度方面有局限性。以每个子句中的复杂名词性短语占比为例,该指标仅能够测量每个子句中的复杂名词性短语数量,但是无法捕捉到更加具体的句法特点,如名词词组中前置形容词修饰语、后置介词修饰语、后置动词修饰语的使用情况。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句法复杂度分析工具,如Biber Tagger、TAASSC等软件应运而生,这两个工具测量的指标更加精细。例如,TAASSC可以测量每个名词词组中的形容词修饰语、每个名词词组中的所有格数量等细颗粒指标,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名词词组句法复杂度的精细化研究。
通过对前人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分析笔者发现,现有研究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从学段来看,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对象多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对高中生写作的句法复杂度研究比较匮乏。另外,从文体来看,之前的研究以议论文和记叙文为主,而对目前高考所考查的应用文的句法复杂度研究少之又少。从内容来看,国内句法复杂度研究主要选用二语句法复杂度分析器(L2SCA)对长度指标和比率指标进行探讨,而对细颗粒指标的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研究选用指标分析精细化程度更高的TAASSC软件对高考中学生的应用文语料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分数段写作中名词词组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名词词组的使用与写作成绩的关联性,旨在对高中阶段名词词组的教学有所启示。
句法复杂度(Syntactic Complexity)是指语言产出中句法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Bulté & Housen,2014;Lu,2011;Ortega,2003)。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句法复杂度主要用于评估语言水平、描述语言能力以及衡量语言发展(Ortega,2015)。若写作复杂度高,则意味着学生“可以懂得并能够熟练地使用大量的基本结构和复杂结构”,若写作缺少复杂性,则意味着学生“只能使用范围窄小的基本结构”(秦晓晴、文秋芳,2007),因此句法复杂度是衡量英语学习者写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句法复杂度反映的是二语学习者的句法储备和输出能力。只有当学习者掌握了较为丰富的语言结构,在写作时才能结合语境选择更恰当的结构进行语言输出,从而更好地传递信息并表达意义。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选择了句法复杂度这个维度来衡量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发展。Biber(2011)提出了二语学习者句法复杂度的发展规律假设,即二语学习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输出的语法结构不同。在阶段一,二语学习者更多地输出含有常见动词的宾语从句;进入阶段二后,学习者会更多地输出其他从句,如其他类型的宾语从句、状语从句、不定式和动名词作宾语等;在阶段三,学习者更多地输出名词性短语,如名词词组中简单名词作前置修饰语;第四个阶段的学习者倾向于输出一些比较复杂的结构,如补语;到第五个阶段时,学习者会输出如同位语等更加复杂的结构。
从上述句法复杂度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名词词组是语言学习者句法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名词词组复杂度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Vyatkina(2012)的研究指出,初级水平学习者会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并列结构,中级水平学习者开始使用更多的从属子句,高水平学习者更多地使用并列名词词组。Biber et al(2016)的研究则表明越高水平的学习者会越倾向于使用名词词组而非定语从句等从属结构进行表达。Kyle & Crossley(2018)的研究发现,与从句复杂度相比,名词词组复杂度更能够反映写作水平,与写作成绩关联性更强。Casal & Lee(2019)通过对比不同写作水平的大一学生在句法复杂度从句层面和名词词组层面的差异发现,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名词词组层面上有区别,但是在从句层面上区别不显著。上述研究表明,写作成绩与名词词组复杂度存在相关性,且高水平学习者的名词词组复杂度更高。
近年来,名词词组复杂度的研究呈现研究指标精细化的趋势。在研究起步阶段,大部分学者选用长度指标,如平均子句长度,以及比率指标,如每个子句中的复杂名词性短语占比等。上述指标被称为粗颗粒指标,因为它们在分析的精细程度方面有局限性。以每个子句中的复杂名词性短语占比为例,该指标仅能够测量每个子句中的复杂名词性短语数量,但是无法捕捉到更加具体的句法特点,如名词词组中前置形容词修饰语、后置介词修饰语、后置动词修饰语的使用情况。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句法复杂度分析工具,如Biber Tagger、TAASSC等软件应运而生,这两个工具测量的指标更加精细。例如,TAASSC可以测量每个名词词组中的形容词修饰语、每个名词词组中的所有格数量等细颗粒指标,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名词词组句法复杂度的精细化研究。
通过对前人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分析笔者发现,现有研究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从学段来看,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对象多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对高中生写作的句法复杂度研究比较匮乏。另外,从文体来看,之前的研究以议论文和记叙文为主,而对目前高考所考查的应用文的句法复杂度研究少之又少。从内容来看,国内句法复杂度研究主要选用二语句法复杂度分析器(L2SCA)对长度指标和比率指标进行探讨,而对细颗粒指标的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研究选用指标分析精细化程度更高的TAASSC软件对高考中学生的应用文语料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分数段写作中名词词组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名词词组的使用与写作成绩的关联性,旨在对高中阶段名词词组的教学有所启示。
摘要
本研究选取了330篇2018年全国卷高考英语写作语料,并对上述语料进行句法复杂度分析,通过测量并对比七个名词词组复杂度指标在不同分数段写作中的使用,探究中国高中生写作的名词词组句法复杂度特征。本研究发现:名词词组比率与写作成绩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分数段写作的名词词组比率存在显著差异;低分数段与中分数段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前置形容词修饰语,中分数段与高分数段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后置介词和动词修饰语以及名词化中心词。
关键词语 |
语言复杂度;句法复杂度;名词词组;写作质量
|
商品介质 |
电子刊
|
商品年份 |
2022
|
商品月期 |
第九期
|
商品代号 |
22IE8
|
起止页码 |
26-31
|
读者对象 |
中学篇电子刊
|
作者 |
刘立爽
|
商品价格 |
3
元 |
作者单位 |
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