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比较方法在信息类文本主题意义解读中的应用探究

前言

在信息爆炸且迭代加速的时代,大量信息类文本进入工作和生活,人们每日接触的85%以上的文本都是非故事类文本(Smith,2000,转引自王蔷, 2018),其中绝大多数是信息类文本。教育界也敏锐察觉到这个变化和趋势,表现在信息类文本不仅遍布物理、化学、地理等理科学科教材中,在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的教材中也大幅度增加。这种改变也反映在课标中。2010年,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中的《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将信息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并重,并要求学生对信息类文本的阅读数量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加(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2010)。
鉴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接触的信息类文本数量日益增多,且是其毕业升学考试和未来职业生涯中接触的主要文本类型,同时掌握该文本类型“有利于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王蔷,2018),因而有必要充分研究此类文本的特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领悟意义,建构知识、情感、态度,做出价值判断。
在我国,信息类文本是个较为新颖的词汇,学生对此也较为陌生,这表现在上海初中学生代表中国参加2009年PISA的测试成绩上——其信息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的得分差值在所有参与测试的国家中最大(张欣亮、童玲红,2014)。当下, 信息类文本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并未深入解读文本内容,仅仅停留在表层信息上,这可能与其持有的信息类文本仅提供事实类信息的观念有关。二是对其重视程度与文学类文本相比相对不够,投入的研究不成比例,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对该类文本信息的把握较为零散、无序,很难构成系统、完整、深入的认知,更无法基于文中的事实或现象等信息对所描述或阐述对象的机理、机制、意义、价值等产生较为深刻的认知,也无法举一反三迁移到对同类事物、现象的认知上。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爆炸性增长,其内容也包罗万象,其中多数以信息类文本形式呈现。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高效、精准地掌握此类文本中蕴含的概念、观念、机制或主题意义等,亟须引导他们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本文探讨了比较方法在信息类文本主题意义解读中的应用:通过预览和预测确定比较要点,利用信号词和图形组织器构建比较维度,提炼和整合比较内容获得意义理解,归纳与总结比较解读模式。

关键词语
信息类文本;比较;对比与对照结构;主题意义
商品介质
电子刊
商品年份
2024
商品月期
第四期
商品代号
24DG7
起止页码
37-43
读者对象
中学篇电子刊
作者
赵东亮
商品价格
3.5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