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中学篇)2025年第05期: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以“二十四节气”项目化学习为例(江苏:常万里)

【摘  要】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本文以二十四节气项目为例,系统探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路径:在项目确定阶段,围绕教材主题、学科整合与生活实践三个维度确立学习主题,构建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的学习内容体系;在实施阶段,通过驱动性问题链拆解形成实践性任务群,采用分层推进、情境赋能、支架支持策略开展学习活动;在评价阶段,建立过程性、成果性与反思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科知识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创新实践能力,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项目设计;二十四节气;初中英语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2022a)。《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要求: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围绕特定主题,由真实的问题或任务驱动,综合运用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自主开展项目学习(教育部,2022b)。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也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内涵解析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为解决真实复杂的问题,学习并创新性地整合不同学科核心知识与能力,从而形成整合性项目成果以及全新认知的一种学习方式(夏雪梅,2022)。

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上述理论在语言教育领域的具象化实践。其核心在于有机融合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产出项目成果。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特定跨学科主题展开持续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各学科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还能融会贯通,创新性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显著提升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主要包含项目确定(确定学习主题、明确学习目标、建构学习内容)、项目实施(提出驱动性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和项目评价(评价学习效果)三个关键环节。需要指出的是,评价环节并非独立于学习过程之外,而是贯穿于项目化学习的各个阶段,形成一个循环迭代、持续改进的学习生态。本文以“二十四节气”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为例,具体阐述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的有效策略。

1.确定学习主题

确定主题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首要步骤,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主题”作为复合性问题,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与思维方法进行系统探究。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学习者能获得对事物和世界较为完整的认识,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郭华,2022)。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材关联性

教材作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设计的重要依托,其核心价值在于搭建联结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桥梁。主题设计需紧扣教材核心内容,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跨学科拓展,使教材成为孕育项目化学习主题的知识母体与思维孵化器。

二十四节气项目源于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7 Seasons单元教学。该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语境,涉及“天气与日常生活”“季节的特征与变化,季节与生活”以及“热爱与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子主题(教育部,2022b)。本单元的语言学习涉及天气与季节描述,主题内容包含典型的季节性活动(如Reading板块诗歌语篇中的踏春与农事),情感培养聚焦对自然的敬畏(如 Grammar板块记录天气情况的日记)与热爱(如Task板块围绕季节主题的写作)。

该项目主题纵向以教材季节描述为语言支架,促进从季节感知到节气文化理解的语言能力进阶;横向通过传统节气习俗探究等跨学科任务,将人与自然主题语境拓展延伸,达成传承传统文化与培养跨学科思维的多重目标。

(2)学科整合性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科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主题选择需与多学科核心概念、关键技能有机衔接,通过跨学科项目活动,实现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双向渗透,发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模式,提升综合思维、创新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十四节气主题具有天然的跨学科融合优势。以语文与英语为例,将节气相关古诗词进行英汉互译,能帮助学生体会两种语言在韵律、表意上的差异,提升语言转化运用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美术学科则可赋能节气主题学习成果的视觉表达,实现艺术创作与语言表达的结合。此外,该主题还可自然联结地理(节气与气候)、生物(物候变化)等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对节气文化的多维认知,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3)生活实践性

学生现实生活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设计的活力和源泉。源于现实生活的主题为学生提供了将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既能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又能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激发其学习动力。

二十四节气项目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呈现多维互动特征。首先,该项目通过节气规律认知指导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饮食作息的影响,将传统文化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技能。其次,通过物候观察任务,培养学生日常观察自然的习惯,建立个体与生态环境的情感联结。再次,节气习俗探究为文化传承提供实践载体,实现文化认知与生活体验的双向互动。最后,通过节气背后的自然规律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生态伦理观,实现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

2.明确学习目标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明确学习目标至关重要。它为师生指引方向,助力教学规划;推动学科知识融合,使学生明晰知识关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其依目标定计划、选资源、自评学习;为学习效果评估提供依据,便于教师衡量、学生自查;强化团队协作,促使成员达成任务共识,合理分工,携手实现目标。

(1)依标梳理,明确学科目标

首先,教师应初步确定项目所涉主要学科,后续可根据项目进展与实际需要,动态融合更多学科。某一项目主题虽关联多门学科,但在实际实施时还需综合考量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专业特长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等因素。本研究中的跨学科主要涉及语文、艺术(尤指美术)两门学科,这是因为语文和艺术学科在文化传承与表达、审美感知与创造方面独具优势,能够与英语学科高效联动,协同助力完成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内涵丰富的项目。

其次,教师应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明确各学科核心素养框架,进而落实学科目标与学科任务(见表1)。

表1 二十四节气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学科目标与学科任务表

学科

核心素养

学科目标

学科任务

英语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1. 掌握节气专有词汇并进行英语解说

2. 通过对比节气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3. 分析节气现象,培养多元思维能力

4. 培养策划节气主题英语学习活动的能力

1. 分组编撰节气英语词汇详解手册

2. 调研中外相似节气文化,制作英语汇报PPT

3. 举办节气主题英语演讲/写作/小报制作/短视频脚本撰写竞赛

4. 开展节气主题英语活动策划实操

语文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1. 研读节气古诗词,增强文化认同感

2. 通过节气诗词仿写提升语言表现力

3.探究节气丰富内涵,发展多元思维

4.鉴赏节气文学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1. 分组开展节气诗词研读分享会

2. 组织节气诗词仿写挑战赛

3. 举办节气内涵主题辩论会

4. 撰写节气文学作品鉴赏笔记

艺术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1. 解析节气文化视觉符号特征

2. 运用传统技法创作节气插画

3. 融合科技手段创新节气表达

4. 通过艺术创作深化文化理解

1. 开设节气视觉符号分析工作坊

2. 实践反映节气的传统工艺(剪纸/泥塑)

3. 制作节气主题漫画/数字插画

4. 举办反映节气文化的公共艺术创作活动

 

以英语学科为例,其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师可基于此,对应设定学科目标,如语言能力方面,设定掌握节气专有词汇并进行英语解说的目标。为达成上述目标,可匹配学科任务——分组编撰节气英语词汇详解手册。总之,核心素养作为顶层设计框架,引导学科目标的分解与细化;学科目标为学科任务提供明确的能力指向,确保任务设计的针对性;学科任务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反哺核心素养的提升。

(2)挖掘共通,提炼素养目标

在明确各学科核心任务后,挖掘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提炼跨学科素养十分关键。跨学科素养并非各学科素养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学生整合多元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掌握综合问题解决策略。

英语、语文、艺术学科在二十四节气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虽各有侧重,但学科间存在共通的跨学科素养,主要体现在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感知与创造、思维拓展与表达三个方面。基于此,本项目的跨学科素养目标提炼如下:

文化理解与传承:打破学科界限,从多学科视角探究二十四节气文化,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表现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传承文化的意识与能力。

审美感知与创造:融合英语、语文和艺术学科的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从语言、文学、艺术等维度感知节气之美,激发创新思维,创作具有个性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思维拓展与表达:培养运用跨学科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不同情境下准确、清晰地表达对节气的理解与感悟。

在以上目标体系中,学科目标是单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具象化,而跨学科素养目标则是对多学科目标的抽象整合;跨学科素养目标是顶层框架,学科目标是支撑节点;跨学科素养目标既来源于学科目标的共性提炼,又反向指导学科任务优化。例如,思维拓展与表达素养目标要求英语学科设计辩证思维训练,语文学科开展批判性实践,艺术学科进行跨媒介创作,三者通过具体任务促进跨学科素养提升。

3.建构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作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知识载体,既是素养目标的具象化延伸,也是驱动性问题解决的能力基础。学习内容建构需以项目主题为圆心,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将抽象的核心素养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活动或实践。

二十四节气项目中,学习内容的设计以“语言为桥,文化为魂,思维为核”,以“文化的多元表达与传播”跨学科概念为统摄,构建如下学习内容体系:

第一,语言基础层,聚焦节气主题的语言转化实践。通过中英词汇对照、双语思维导图构建、节气现象三段式英语解说框架(气候特征—文化习俗—内涵阐释)训练等任务,将语文诗词中节气意象解析与节气艺术视觉符号分析融入语言学习,为后续文化传播奠定语言基础。

第二,文化理解层,注重多元文化视角的交融。通过中外节气对比研究、节气习俗跨文化阐释、社交媒体传播策略制定等任务,整合语文的叙事技巧与艺术的视觉创作,形成多模态文化传播素材库。

第三,思维发展层,强调实践创新与反思优化。通过如“节气智慧的现代价值”英语辩论、跨学科工作坊(如节气主题活动项目策划、节气主题艺术创作)、“个人节气学习档案袋”动态管理等任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项目管理能力。

语言基础层的词汇积累与表达训练为文化传播提供载体,文化理解层的多元视角分析为传播内容注入深度,思维发展层的实践创新则为传播形式提供创意支撑。三个层级的学习内容为后续设计国际交流节的实践任务奠定了知识、能力与思维基础,体现了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再到实践创新的完整育人逻辑链。

4.提出驱动性问题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关键在于提出跨学科真实问题(夏雪梅,2022)。驱动性问题基于真实情境,是引导学生和教师教学设计的、贯穿项目始终的回应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复杂性,与学生学习目标相联系(桑国元等,2023,转引自赵文辉,2025),能够将学生学习热情与具体任务紧密相连,是推动项目化学习开展的直接动力。

以二十四节气项目为例,从跨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跨学科概念出发,采用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策略,可将驱动性问题设计如下:

Our international sister school friends are visiting soon. How can we design an exchange festival (both online and in-person) to share the 24 Solar Terms that are part of China's culture with them?

该驱动性问题的优势体现在四个维度:首先,以国际交流为背景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具象化的任务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文化融入感;其次,通过跨文化传播机制培养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在文化双向互动中实现文化理解与认同的双向建构;第三,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节气文化内涵,在文化解码过程中强化传统文化认知与民族文化认同;最后,构建综合性实践平台,融合策划、协作等多维度能力培养,在趣味化学习中实现知识迁移与创新实践。

5.开展学习活动

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学习活动作为核心载体至关重要,全程贯穿于知识导入、深度钻研、成果展示等各个学习阶段,是项目成功开展的关键要素。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求教师紧扣驱动性问题,整合多学科关键要点,精细规划每一环节。同时,教师应在活动实施期间灵活应变,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与反馈,确保活动高效开展,助力学生在跨学科领域深度探索,提升综合素养。

(1)活动设计:驱动性问题拆解与子任务转化 

教师在明确驱动性问题后,应带领学生把该问题拆解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链。然后,针对分解后的子问题,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子任务,并确定与之对应的成果形式。

以二十四节气交流活动策划项目为例,驱动性问题可分解为以下四个子问题:① What are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24 Solar Terms? ② How do other cultures celebrate seasonal changes?③ How can we creatively present Solar Terms through art and language? ④ How can we organize an engaging cultural exchange festival?

以上驱动性子问题是基于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体系逐步细化而成。例如,第一个子问题直接呼应语言基础层的学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节气主题的核心词汇与表达,为后续跨学科活动奠定语言基础,同时也为实现英语学科目标“掌握节气专有词汇并进行英语解说”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跨学科素养目标提供知识储备。

在确定了驱动性子问题后,教师需要设计与其对应的子任务,从而将抽象的驱动性子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活动。本研究设计的部分活动见表2:

表2 二十四节气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子任务设计表

子任务

学习活动

成果形式

①Solar Terms Explorer (节气核心特征探究)

①搜集节气中英文术语,制作双语词汇手册

②选取节气相关的中文古诗,翻译核心意象并配图

①双语节气词汇手册

②中文古诗英译插画集

②Global Seasons Festival (跨文化季节庆典对比)

①选择某一外国季节庆典,用英语撰写简介

②设计双语节日明信片(英文祝福语+图案)

①跨文化英语PPT报告

②双语节日文化明信片

③Solar Terms Storyteller (节气文化多模态表达)

①创编节气英文诗歌或制作节气英文小报

②创作节气主题叙事漫画作品

①节气文化多模态作品集

②节气故事英语漫画集

④Solar Terms Promoter (国际交流节策划与实施)

①撰写文化交流节英文活动方案

②创作英语活动海报或录制英文导览视频

①交流节英文活动策划书

②英文海报或导览视频

 

(2)动态实施:分层、情境、支架三维推进路径 

在分解驱动性问题与设计子任务之后,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需以分层推进为主线,以情境赋能为触点,以支架支持为保障,将项目化学习从静态设计转化为动态实践。以下以二十四节气交流活动策划项目为例,阐述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路径。

① 分层推进:遵循认知规律,分阶落实项目任务

认知奠基(对应子任务①):通过双语节气词汇手册编撰、中文古诗英译配图等活动,夯实节气主题的语言基础。学生利用在线词典查阅二十四节气术语,翻译与节气相关的中文古诗,或将其中的典型节气意象译为英文,并配图诠释诗意。

探究深化(对应子任务②和③):开展中外节日对比(如中国的清明节与日本的樱花节),制作英语PPT,汇报对比报告(如习俗、饮食等);擅长美术的学生设计节日明信片,用英文标注文化符号;仿照教材Unit 7 Reading部分的诗歌,创作英文节气诗歌。

创造迁移(对应子任务④):学生策划国际交流节,并分组撰写英文活动策划书,明确活动流程与分工;设计活动英文海报,融入节气插画元素;在班级内举办微型国际交流节,扮演文化讲解员用英文介绍展品,录制导览视频并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

② 情境赋能:融合角色扮演,技术驱动沉浸体验

角色分工:学生按兴趣选择角色,如语言翻译官(负责中英文内容转换)、艺术设计师(负责视觉呈现)、活动策划师(负责流程管理),通过角色卡明确职责与评价标准。

技术赋能:学生在信息技术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问卷星(设计国际学生偏好调查)、电子手册、英文解说视频等数字工具,提升活动效率,并将英文导览视频等上传至网络平台,邀请海外学生评论互动,增强跨文化互动的真实性。

③ 支架支持:实施差异干预,保障全员深度参与  

语言支架:教师为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句型模板(如“The tradition of ... reflects ...”),降低表达难度;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跨文化隐喻对比任务,如中英文诗歌中的节气意象差异分析。

思维支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节气文化要素(如气候、习俗、饮食);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从事实性问题(What are the 24 Solar Terms?)到分析性问题(Why are they important to Chinese culture?)再到创造性问题(How can we make them meaningful to friends around the globe?)。

协作支架:采用“拼图法”重组小组,确保每个节气研究均有“术语专家”“文化解说员”“艺术设计师”的角色覆盖,促进知识共享与整合。每组负责研究一个节气,完成后重组为跨节气专家组,分享成果并整合至最终展览;创建协作反思日志,记录小组沟通问题(如分工争议)及解决策略,培养元认知能力。

6.评价学习效果

在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评价是检验学习效果、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下面以二十四节气项目为例,具体展现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评价策略。

(1)评价方式多样化

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资料收集、任务完成等环节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例如,教师可观察学生在翻译古诗、查找词汇时的参与度和完成质量,针对词汇翻译不准确或插画表达不清晰的问题,提供具体改进建议,帮助学生逐步完善任务成果。

成果性评价:项目结束时,对学生的最终成果进行评估。以交流节策划书和英文海报为例,从内容完整性看,要评估是否涵盖活动流程、分工安排、节气文化展示等要素;从创意独特性看,要评估是否融入新颖的跨学科元素,如结合艺术设计独特的视觉符号;从跨学科融合程度看,要评估英语表达是否准确、文化内涵是否丰富、艺术呈现是否美观。

反思性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评日志和小组复盘报告进行反思。例如,学生在自评日志中记录自己在语言转化、文化探究、艺术创作等环节的成长轨迹,反思从初期节气词汇手册的简单翻译到后期多模态作品创作的进步;小组复盘报告则可分析协作过程中分工是否合理、沟通是否高效,以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2)评价内容核心化

跨学科知识融合:考查学生对英语、语文、艺术等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例如,在Solar Terms Storyteller子任务活动中,从初期简单的知识拼接,如仅将节气词汇翻译后插入诗歌,到后期深度融合,如在漫画中通过艺术符号体现节气文化内涵并用英语准确解说,展现了学生在跨学科知识融合上的进步。

问题解决能力:观察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Global Seasons Festival子任务中,学生由面对繁多素材不知如何筛选和组织,逐渐学会从文化差异、习俗特色等角度分析问题,有条理地完成对比报告。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从面对问题时的困惑到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成长。

创新与实践能力:评估学生是否能以独特视角展现节气内容。例如,在Solar Terms Promoter子任务中,部分学生可能从模仿他人开始,但随着项目推进,逐渐形成自己的创意,如设计出融合中英文化符号的独特海报,或策划出具有创新性的互动式交流节活动,如节气寻宝游戏,展示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创新融合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自评:学生填写个人节气学习档案袋,反思自身语言能力和跨学科思维发展。例如,学生对比初期与后期节气解说词的质量,从词汇运用、句式表达、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自己的进步,明确未来努力方向。

同伴互评:学生依据量规对小组协作效率和创意贡献度进行评分。例如,在Solar Terms Explorer子任务中,学生可评价“术语专家”是否准确整理节气术语、“艺术设计师”是否有效结合中英视觉符号等,这一互评过程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教师评价:从学科素养与跨学科整合维度提供专业反馈。英语教师关注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如术语翻译是否规范;语文教师则可评估学生对节气古诗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美术教师点评视觉符号的文化适配性,如插画是否准确传达节气文化内涵。

外部参与:邀请国际姐妹校师生对节气文化导览视频等进行评价。他们从跨文化交流视角出发,对学生的成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需求,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四、结语

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需突破静态知识传递模式,通过分层任务推进、真实情境浸润、动态支架支持与多元评价反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二十四节气项目中,学生从术语学习者成长为文化传播者,在语言运用、艺术创作与跨文化沟通中实现核心素养的立体化发展,彰显了“做中学”“用中学”的课程改革理念。这一案例表明,初中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有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中塑造文化包容心态,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全方位进阶。

————————————

参考文献

郭华. 2022.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特征[J]. 中国基础教育,(4):17-20.

教育部. 2022a.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22b.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夏雪梅. 2022.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涵、设计逻辑与实践原型[J]. 课程·教材·教法,(10):78-84.

译林出版社. 2013.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册[T]. 南京:译林出版社.

赵文辉. 2025.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与实施[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19-24.

————————————

注:本文是江苏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学习目标设计研究”(项目编号:B-b/2024/03/47)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作者:常万里(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