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小学篇)2024年第12期:追求“理解”: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江苏:丰志祥)

【摘  要】本文聚焦小学英语教学中理解的重要性,基于UbD理论深入剖析了理解的内涵,包括其在思维、迁移和意义感悟层面的体现,阐述了理解对教学的多方面意义,进而提出了获取理解证据的有效方法,如设计多元评估任务、精准运用量规等,旨在帮助教师明晰理解对教学的重要性,掌握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助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达成深度理解,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理解;UbD理论;教学有效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22年版)》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教育部,2022)。这意味着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知识背后的文化、思维等内涵,以此实现学生对语言知识全面且深入的掌握,进而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理解是知识内化与迁移的桥梁,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才能在交流中准确运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以追求理解为核心开展教学设计,是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教师通过聚焦理解,能够引领学生挖掘知识的深层内涵,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理解”的现状剖析

何为“理解”?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在要求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时,自己却不清楚学生是否达到了理解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理解”的定义不清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并不确切清楚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算是真正理解了所学内容。例如,在词汇教学方面,当学生掌握了单词的拼写和发音,教师就认为学生理解了该单词。但实际上,理解一个单词远不止如此,还包括在不同语境中对其语义的准确把握、单词的搭配用法等。在语法教学中,学生记住了某个语法规则,但在实际运用时却错误百出。这说明教师对学生是否理解语法规则的判断是不准确的。这种对理解的误判还体现在对英语文本的理解上,教师可能认为学生能读出文本、回答一些基于文本内容的问题就是理解了;但学生可能只是理解了字面意思,对于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等深层次内容并未真正领会。

2.混淆“理解”与“知道”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理解”和“知道”常常被混为一谈。“知道”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记忆,而“理解”则是对知识的内化和运用。以对话教学为例,学生如果只是能背诵对话内容,这只是知道了这些语句。真正的理解是要明白对话发生的情境、人物的情感以及能够在类似情境中运用这些语句进行交流。

在听力教学中,学生可能听出了单词和句子,这通常是一种知道层面的表现。但要实现对所听内容的理解,需要他们明白话语背后的意图,比如是请求、建议,还是询问等。在口语表达训练中,很多学生可以说出一些英语句子,但往往是机械地照搬课本中的例句,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句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和含义,这也是将知道当成了理解。在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中,也存在这种混淆,比如一些简单的选择题、填空题较多考查学生知道的内容,而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语言知识,能否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言技能,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

二、“理解”的意义阐释

理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促进知识内化与运用

理解是学生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认知结构的桥梁。当学生理解了某个英语单词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某个语法规则的构成和用法以及某个语篇的内涵后,才能将这些知识存入长期记忆中,并在需要时迅速提取和运用。例如,在阅读理解中,理解文章主旨和细节有助于学生准确回答问题,提高阅读能力;在口语表达中,理解词汇和句型的恰当用法能使学生更流利、准确地传递信息。这是因为理解使得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相互关联的网络,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灵活调用这些知识,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有效转化。

2.培养学习兴趣与动力

真正的理解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当学生理解了英语歌曲、故事或绘本中的情节和文化内涵时,他们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主动探索更多的英语学习资源。这种内在的学习动力能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当学生理解了一首英文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后,他们会更愿意去学习歌曲中的单词和句型,甚至尝试自己创作英文歌曲。理解让英语学习从枯燥的记忆和机械的练习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富有乐趣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

3.提升思维品质与创造力

在理解英语语篇时,学生需要分析句子结构,推断作者意图,评价观点的合理性等,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用英语讨论某个话题时,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理解提出独特的见解,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他们会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比较和创新,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三、 “理解”的内涵解读

回到“理解” 这一概念,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一书中给出了如下定义: “理解是智力层面的建构,是人脑为了弄懂诸多不同的知识片段而开展的抽象活动。 倘若学生理解了,他们便能通过展示自己知晓和能够做到的特定事情来证实自己已理解”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2017)。 基于上述定义,笔者认为,理解的表现形式应是多元的,具体表现如下:

1.理解是一种深度的思维过程

理解意味着对已有知识加以应用和推断,从而揭示事实与方法背后的含义,并将其运用至实际情境。理解需要我们运用思维来梳理和阐释事实内容。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当学生学习关于动物的知识时,他们不仅仅要知道各种动物的英文名称(如cat、dog、elephant等),更要理解为什么在描述动物特征时会使用特定的形容词。比如,描述大象时会用big、strong等,这是因为大象体型庞大且力量强大。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形容词与动物特征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如描述动物园中的动物或者讲述动物故事时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这与单纯记忆动物名称和形容词是不同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特定情境下使用这些词汇是合适的。

另外,理解的过程还涵盖观察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如动物的生活习性(猫抓老鼠)、生存环境(鱼生活在水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鱼有鳃,所以能在水中呼吸)等。当学生学习关于季节的知识时,他们要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如春天温暖、花开;夏天炎热、多雷雨等)以及季节变化带来的影响(如春天万物复苏,许多动物从冬眠中苏醒,植物开始生长)。通过观察这些联系,学生能够揭示事物的意义。反之,若学生觉得某些知识毫无意义,往往是因为他们尚未领悟到其中的关联。综上所述,理解是一种深度的思维过程。

2.理解是一种迁移运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至其他环境、情况和问题之中。如果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和重复练习来学习,那么在面对新情境时,他们通常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真正的迁移必须以理解为前提,建立在洞察本质、目的、受众、策略和手段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理解不只是记住一些事实和技能,更在于能够将它们应用于新情境或新问题,是迁移能力的体现。而这种迁移能力要得以充分展现,需满足以下条件:(1)知识和技能的储备。理解的迁移能力依赖于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这些知识和技能涵盖学科知识、概念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等。(2)敏锐的洞察力。理解的迁移能力要求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精准识别当前问题和情境中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关于不同场景(如学校、家庭、公园等)下发生的对话内容,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场景时,需要洞察到其与所学知识的类似性,并顺畅迁移教材中学到的相关场景的英语表达。(3)缜密、灵活的处理能力。理解的迁移能力需要具备缜密、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意味着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而非机械套用,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例如,在英语写作中,学生学习了描述人物外貌和性格的词汇及句型,但在描写不同人物时要根据人物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型,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4)自我评估、解释和批判的能力。理解的迁移能力需要具备自我评估、解释和批判的能力。这意味着能够对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理解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并能够解释和批判已有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3.理解是一种意义感悟体验

理解不只是对知识的简单掌握,还涉及对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基础性原则和观点构建框架,是一种能与未知知识建立联系的能力。换言之,真正的理解包含了另一种形式的迁移。这种迁移是通过利用概念超越所获取的知识,使其变得有意义,进而将所学知识置于一个更大、功能更强的系统中,从而建立起其与未知知识的联系。

要成功实现这种意义感悟,达成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已有知识,并通过探究和讨论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英语发音规则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有些单词的发音不符合常规规则,这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然后通过探究单词的来源、历史演变等方式来理解这些特殊发音,从而建立对发音规则背后基础性原则的理解,进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四、“理解”的证据探寻

结合以上对理解的深层剖析,再回归我们的日常教学,诸如以下的教学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我已经讲得很清楚、很细致了,但总有部分学生不明白。” 这种建立在所谓“效率” 基础上的灌输式教学只注重了对知识的生硬储备,而背离了以理解为前提的意义的积极建构。 这样的教学从长期来讲是不经济的,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学习毫无智力成就的快感,二是在没有相互关联的结构基础上所获得的知识非常容易被遗忘(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2017)。 更为糟糕的是,长期的灌输式教学还会导致三种伪学习疾病:忘记了,不知道自己已经误解了,以及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2017)。 灌输永远无法使知识被理解,只有透过知识的表层,挖掘隐藏在其内部的精华, 即揭示其价值,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理解。

理解不是凭空而言的,它需要一定的证据支持,需要我们设计有效的任务、测试和观察方法来评估学生的表现。评估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多元评估任务

设计多元评估任务是获取理解证据的关键。评估任务应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任务。

例如,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7 Protect the Earth的主题是保护地球。教师可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如让学生制作环保宣传海报或策划环保活动。在制作海报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英语知识收集资料、撰写宣传语、设计排版,这要求他们深入理解环保理念,并用英语准确表达。在策划环保活动中,学生要考虑活动流程、目标受众、宣传方式等,这涉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迁移。通过项目展示会,学生展示成果并接受提问和评价,教师可以从项目方案的合理性、展示过程的流畅性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评估学生对保护地球这一主题的理解程度。

2.精准运用量规评估

量规是衡量学生表现的有效工具,它能使评估更加客观、准确。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制定全面、细致且与任务紧密相关的量规,从多个维度评估学生的表现。

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Unit 4 Then and Now为例,本单元的育人目标是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让学生体验到科技的日新月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参与到这场技术革命当中来。针对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及育人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量规(见表1),该量规可用于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涵盖内容理解、语言表达、合作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等维度。通过这样的量规,教师能全面评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从而判断学生对单元内容的理解深度。

表1 Unit 4 Then and Now的单元综合表现评价量规

评估维度

优秀

良好

有待提高

内容理解

能准确理解并清晰表达科技进步对生活的影响,举出具体例子。

理解基本内容并能用简单语言表达,但例子不够具体。

理解欠佳,能表达部分内容,但缺乏相关细节。

语言表达

语法正确,词汇丰富,流利表达思想。

语法大部分正确,词汇基本合适,表达相对流利。

存在较多语法错误,表达不够流畅,词汇较简单。

合作参与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主动分享观点,尊重他人意见。

参与小组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偶尔倾听他人。

参与程度较低,较少发言,偶尔听取他人意见。

创造思维

展示出许多独特的想法和见解,能够思考未来科技可能的进展。

显示出一定的独特性,有一些未来科技的想法。

观点较为普通,缺乏创新性思考。

3.区分“知道”和“理解”的差异

准确区分“知道”和“理解”对于获取理解的证据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的知识记忆,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意义和应用。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和活动,观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知识,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行动。

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Unit 5 Signs为例,本单元有大量关于标识的知识。“知道”标识指的是学生能认出某个标识,并知道它代表的基本信息。这是一种基础的识别能力,主要涉及对标识的表面理解。而“理解”标识则指的是学生不仅能识别标识,还能解释标识的意义、重要性以及标识的有或无的影响。同时,学生还要在不同的情境中根据对标识的理解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学生不仅能识别禁止吸烟的标识,还要能够解释“禁止吸烟”标识在保护公众健康、预防火灾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在不同场景中根据“禁止吸烟”标识采取行动。此外,学生还要能对标识背后的社会、文化或安全意义进行思考和评价,如探讨某些标识在不同国家或文化中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教师能更准确地判断学生是“知道”还是“理解”了标识知识。

4.重视迁移能力评估  

评估学生的迁移能力是判断其是否真正理解的重要依据。学生应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灵活应用并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新情境,观察学生的表现来评估其迁移能力。

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Unit 1 Cinderella为例,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不要轻易向逆境低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评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能够应用单元主题。例如,教师可讲述一个角色遇到的困难(如考试不及格、运动比赛中未获得期望的名次等),然后让学生扮演这个角色,让他们讨论如何应对这种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和对话,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积极面对困难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想法,让学生在尝试和错误中成长,同时也能更好地评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从而获取学生理解的证据。

在评估学生的理解时,教师需要明确评估任务和评估证据。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评估方式来衡量学生的理解,但需要确保这些评估方式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评估任务应该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迁移能力,并能够衡量他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能力。教师需要避免仅仅依靠记忆和回忆来评估学生的理解,而是要观察他们是否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五、结语

追求理解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科学评估学生表现,助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实现深度理解,进而提升核心素养,实现英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变,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与进步。

————————————

参考文献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 2017.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2013.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 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T]. 南京:译林出版社.

————————————

附作者信息:

丰志祥(江苏省南通市苏锡通园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