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中学篇)2018年第10期: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北京:程晓堂;附PDF下载)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本文根据主题式教学的基本原理,论述了英语学科开展主题式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的优势,介绍了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设计及实施路径,同时提供了相关教学建议和案例。

【关键词】主题意义;主题式教学;高中英语教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课标》)将主题语境列为英语课程内容的六大要素之一,而且是第一要素。《课标》还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
 
随着《课标》的颁布,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课堂教学引起一线英语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课标》的相关阐述,探讨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内涵以及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
 
二、主题式教学的基本原理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课堂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活动。围绕主题开展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不是英语学科独有的。语文、数学、历史、体育等学科都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的理念最早是教育学专家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其源头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兴起的主题课程教学模式(thematic instruction或theme-based instruction)。该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李祖祥,2012)。
 
袁顶国、朱德全(2006)认为,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活动,即以教学主题为枢纽,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协调运行,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在主题式教学中,课堂教学的中轴得以真实突显,以真实情境表达教学主题,以教学主题表达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以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需求。
 
通俗地讲,主题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在真实情境中围绕主题开展教学;根据主题设计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和非认知学习目标。
 
主题式教学的基本设计单位是主题,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主题的内在逻辑展开交互活动。教学主题应当是具有拓展性与研究性的课题,或是能引发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主题式教学强调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或真实世界的联系,关注抽象的间接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使间接经验的学习由直接经验做支撑(袁顶国、朱德全,2006)。
 
三、英语学科开展主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主题式教学强调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特别是科学、数学、人文等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主题式教学是否适用于语言学科或外语学科的教学呢?
 
语言是承载学科领域知识的媒介。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本身不是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学科领域。那么,语言学科或外语学科开展主题式教学是否可行而且必要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简要讨论一下语言是什么、语言是如何使用的以及语言是如何学习的等问题。
 
关于语言的定义很多,但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如: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工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的语言并不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也不是这些系统的子系统,而是活生生的语言实例,即各式各样、长短不一的语篇(较短的语篇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单词,而较长的语篇可以是一本书甚至几本书)。也就是说,语言离不开语篇,真正的语言是以语篇形式存在的。
 
同理,学习语言也离不开语篇。学习语言不能孤立地学习字母、发音、单词、句子、语法等,因为孤立的字母、发音、单词、句子本身往往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将字母、发音、单词、句子等语言构成要素置于语篇之中,它们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语言。因此,语言学习者直接面对的是语篇,包括书面语篇和口语语篇。也就是说,语言学习的对象是语篇。
 
那么语篇究竟是什么呢?语篇不是语言文字或声音的简单堆砌,语篇必须有内容和意义。如果把一组无关联的句子或段落堆砌在一起,即使每个句子和每个段落都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些堆砌在一起的句子或段落并不能构成真正的语篇,因为它们没有连贯的内容,也没有意义。只有具有特定内容和意义的语篇才是真正的语篇。比如,以下文字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语篇(Enkvist, 1978):
 
I bought a Ford. A car in which President Wilson rode down the Champs Elysees was black. Black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s ended last week. A week has seven days. Every day I feed my cat. The cat is on the mat. Mat has three letters.
 
语篇不仅要有内容,而且其内容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语篇是现实生活中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生产的语言。交际通常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而且有特定的目的。交际的情景就是语境,交际的目的就是语篇的主题。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在语境中学习有主题意义的语篇来实现的。
 
至此,我们应该清楚主题意义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了,因为语言离不开语篇,语篇离不开内容,内容离不开主题和语境。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课标》把主题语境列为课程内容六要素之一了。
 
《课标》指出,主题语境不仅规约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畴,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教师要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基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整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发展;鼓励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特别是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讨论,提高鉴别和评判能力。
 
《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是:英语课堂教学要以主题意义统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并指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善于根据主题意义设计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主题、内容、教学活动之间不能做到协调统一。目前,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过于关注语篇中语言知识点的学习,或者一味地以语篇为基础训练语言技能,而对语篇本身的内容和主题意义不够重视。
 
2.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把握存在偏差。有些教师意识到探究语篇主题意义的重要性,也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究主题意义。但是由于对语篇解读得不够深入,有时不能准确地把握语篇的主题意义。
 
3.主题意义探究得不够深入。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赶教学进度,有的教师在探究主题意义时蜻蜓点水,只停留在语篇的表层内容和意义,对主题意义探究得还不够深入。
 
4.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在有些课堂上,教师把自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直接告诉学生,甚至强加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主题意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再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时,不能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认知。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有利于将教学内容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在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篇主题上,而不是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这种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探究主题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兴趣点和动力来源,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语言不是学习的直接对象,而是学生探究所学主题内容的媒介或工具,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纯学习语言而产生的枯燥感(张杨,2014)。
 
2.为了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学生需要对语篇的内容有更准确、更深刻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对语篇所使用的语言有更准确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理解上。
 
3.在主题式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的语篇和参与的活动都围绕某个主题展开,因此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现象(如词汇)就会共现(同时出现),而且可能有更高的复现率(重复出现),这对语言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4.在主题式英语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而且获得了其他方面的知识、经验、智慧,对周围世界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收获。
 
四、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设计及实施路径
 
主题式教学理念提出来以后,很快就进入各学科的教学之中。近些年来,国内已经有很多大学和中小学英语教师尝试了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实践。应惠兰等(1998)在上个世纪末就在浙江大学探索了主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基于该模式的课堂教学从不同侧面围绕学生感兴趣且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共同主题展开,以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该主题不同层次的丰富的语言现象和语料,并及时消化和积累这些语料,参与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一单元的开始都安排准备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与该单元主题有关的一般性问题,以便将学生头脑中的背景知识调动出来,使学生将已有知识和即将接触的新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激起他们对主题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之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同一主题的阅读材料;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相应的阅读理解问题。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两到三篇同一主题的阅读文章,围绕同一主题积累语汇和语言素材。此外,还根据有关主题安排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包括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模拟对话、短剧表演和写作文等。这类活动的内容仍然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
 
主题式教学既可以是英语课程的整体设计,也可以是针对具体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黄慧(2013)介绍了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该模式需要提前确定主题,然后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通过课堂师生互动对所探究的主题进行问题质疑、观点交流、信息互补等语言运用活动。比如,在一两节课内,所有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一个单元主题展开。教师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学生熟悉且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任务,创造真实或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活动。比如,选择Environment这个主题,将这个主题当成是一部分课堂教学资源,或者是以主题为基础向外发散,进而扩大阅读教学中的信息量;当然,这些外散的课程内容最后仍然是要回到这个主题的中心主旨当中。
 
张强、邱筠(2016)报告了高中英语主题读写教学的实践:学生通过同一主题下的文本阅读,对这一主题内涵形成一定的体验与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进行写作训练。由于在主题相近的阅读中获取了较多有用的内容知识、修辞和语言输入,学生在写作时能较顺畅地将已有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信息结合起来,建立新的情景模型,完成写作任务。教学实践证明,主题式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也有利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
 
主题式英语教学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很多一线教师经常把主题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或方法相结合。施嘉平(2002)开展了将主题式教学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具体做法是:围绕教材中的各单元确立主题,将教学要求设置为该阶段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抓住新语言材料的引入、新语言材料的操练以及新语言材料的输出三个环节,使学生逐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郑晓鸥(2007)研究并尝试了基于WebQuest的高中英语主题教学模式,将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与主题式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围绕特定主题,借助WebQuest检索和获取资源,解决那些没有既定答案、有多种可能解决途径的问题。这里说的特定主题,主要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任务,使学生能在一个真实事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教师不只是关注教材和知识点,还要关注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概括起来,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设计,是以语篇为基本学习材料,以语篇的内容和主题为中轴,辅之以聚焦语言知识学习的英语教学思路。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英语教学,强调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主张语言教学情景化、生活化,把语言教学与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
 
五、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建议及案例
 
关于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尽量围绕主题和语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既包括基于主题的教学目标(如:学习有关某个主题的新知识、加深对某个主题的理解),也包括语言目标(如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
 
2.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通过主题把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板块联系起来。
 
3.以主题和内容为主线、以语言为暗线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学生在理解语篇内容、探究语篇主题意义的过程中体验语言的使用,感知语言的结构,尝试运用所学语言。
 
4.将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
 
5.合理安排主题意义探究与聚焦语言知识的学习活动的顺序。
 
以下是刘学惠(2017)介绍的一个围绕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案例。
 
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A Green World围绕绿色生活的话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热爱和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保护环境从节水、节电、多走路、少开车等日常生活做起的行动自觉,以及学习参与环保调查和宣传等实践技能。
 
第一板块 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给出一个重要信息“World Environment Day is coming.”,为全单元设置了交际情景与主题语境;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通过画面介绍“绿色生活”的相关内容及词语表达(如taking shorter showers to save water; riding bicycles to reduce pollution)。
 
第二板块Reading的课文Green Switzerland是写于世界环境日的一篇博文,介绍了瑞士的自然风光和该国的环保努力与成就;该板块的目的是阅读理解训练和加深对主题的学习。
 
第三板块Grammar学习被动语态的将来时态,在呈现目标语法的基本用法和结构之后,安排了运用所学语法谈论Environment Week的活动。
 
第四板块Integrated Skills包括有关绿色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的听力材料和文本填空材料。学生在练习听力的同时学习参与环保行动。此外有一项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会话练习,在说的训练中增强学生“环保从身边事做起”的行为自觉。
 
第五板块Task要求学生完成以Go Green为题的演讲稿。学生先学习Millie 梳理的关于怎样才是绿色生活的内容要点以及语言表达,以文本填空的方式学习范文,在此基础上产出书面演讲稿。
 
单元各板块紧紧围绕“绿色生活”主题,从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入手,进入新知学习(内容和语言);通过丰富多样的文本与活动、反复再现的主题内容和语言表达,有机整合语言学习和主题学习,以达到促进学生建立绿色生活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主题学习目标。
 
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一个教学案例(部分内容改编自其他英语教材):
 
Other Countries, Other Laws
 
1. According to the law, how old do you have to be to do the following things in China? Work in pairs and share your knowledge.
 
go to school
□ marry
 
 
□ pay for public transportation
□ drink alcohol
 
 
□ drive                                               
□ buy cigarettes
 
 
□ leave school
□ vote
 
 
□ work for money
□ buy a pet
 
 
□ go to prison
□ join the army
 
[设计意图]
 
学生两人一组,分享他们有关法定年龄的已有知识,教师由此引入本单元的主题,同时引起学生对法律主题的关注。其中有些项目在中国暂时无具体的法律规定,如饮酒、买宠物。
 
2. Do you know how old you have to be to do the things in Exercise 1 in the UK? Read the text below and try to find out.
 
At what age can I ...?
 
5   You have to go to school!
 
    You have to pay to go on trains, buses, etc.
 
    You can drink alcohol in private—for example at home.
 
10 You can be convicted of a criminal offence.
 
12 You can buy a pet.
 
13 You can get a part-time job, but you can't work for more than two hours on a school day or on a Sunday.
 
14 You can go into a pub but you can't buy or drink alcohol there.
 
16 You can leave school.
 
    You can marry but you must have your parents' consent.
 
    A boy can join the armed forces with his parents' consent.
 
    You can buy cigarettes.
 
    You can have beer, cider, or wine with a meal in a restaurant.
 
17 You can have a driving licence.
 
     You can go to prison.
 
18 You can vote in elections.
 
    You can buy alcohol in a pub.
 
21 You can become a Member of Parliament.
 
  
[设计意图]
 
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学生阅读英国关于在什么年龄可以做什么事情的法律规定。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有很大差异,学生对英国关于年龄的法律应该感兴趣,特别是一些中国暂无法律规定的事情,如饮酒、买宠物。这个活动的另一意图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情态动词(can、can't、have to、must)的表意功能。
 
3. Based on what you have learned in Exercises 1 and 2, what are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in terms of the age requirements? Do you think any of these age requirements are unnecessary or unfair?
 
[设计意图]
 
在学习活动1和活动2的基础上,学生比较中国和英国在法定年龄方面的异同,讨论这些法律是否必要、是否公平,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使用can、can't、have to、must等情态动词。
 
4. Suppose China is going to make or change laws on the following things. What age requirements do you think are fair?
 
— Buying and drinking alcohol
 
— Buying cigarettes
 
— Staying in a hotel
 
— Retiring
 
— Owning a mobile phone
 
— Leaving high school
 
— Sitting in the front seat of the car
 
[设计意图]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前面活动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并表达观点和态度。这是一种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活动,学生既需要用到相关的语言知识,如情态动词,也需要使用已有的或本节课新学的法律知识。
 
5. Laws you may not know. Read the following law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Do you know why these laws are made? Do you think they are fair laws?
 
— Milan requires that citizens must smile at all times, or face a fine.
 
— In Canada, by law, one out of every five songs on the radio must be sung by a Canadian.
 
— Flushing the toilet after 10 pm is illegal in Switzerland.
 
— In Saudi Arabia, there is no minimum age for marriage.
 
— In Thailand, it is illegal to step on money.
 
— In Singapore, selling non-medical chewing gum or chewing normal gum is a fine of $1000.
 
— In Iowa, it is illegal for a man with a mustache to kiss a woman in public.
 
— In Samoa, it is illegal to forget your wife's birthday.
 
[设计意图]
 
此活动旨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视野。这里列出的法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奇葩的法律,既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启发其进行思考。
 
6. Read the text below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o should own the copyright on this monkey selfie?
 
Monkey Selfie
 
A selfie taken by a wild monkey is at the center of a heated copyright dispute between a photographer and the website Wikimedia Commons. The central question is: Can a photographer who owns the camera claim ownership of photos actually taken by an animal?
 
 
British wildlife photographer David Slater, whose camera was used by an Indonesian monkey to take its selfie, has said he owns the copyright. However, Andrew Bridges, an expert in copyright law, said Slater likely isn't the copyright owner because he didn't have sufficient artistic control over the photo.
 
Copyright requires original creative expression of a work. This is true not only in the U.S., but also in Great Britain and Indonesia. Since Slater didn't have creative control over the monkey and didn't actually frame the images, he legally might not b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The image in question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images on Wikimedia Commons. Slater was on the Indonesian island of Sulawesi taking photographs. A curious monkey approached Slater's cameras and began using them to take a variety of pictures, including one of itself. “They were quite mischievous, jumping all over my equipment and it looked like they were already posing for the camera when one hit the button,” Slater said.
 
It's such a funny picture that it became a viral hit on the Internet and eventually found its way to Wikimedia Commons, where people were free to download it. However, Slater said Wikimedia was hurting him financially, and he demanded the website remove the image because he was the copyright owner.
 
Wikimedia has refused because, it claims, Slater didn't take the image and, therefore, he isn't the copyright owner. The monkey can't hold copyright, so the image should belong to the public.
 
Some wildlife protectors say they can claim the copyright on behalf of the animals.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报道的是曾经发生的一件真实事件,而且涉及法律的灰色地带(法律暂无明确规定的事情)。关于猴子自拍照的版权究竟属于谁,文章直至结尾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就为学生解决问题创造了空间。学生首先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主要事实,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认知以及情感态度做出判断。也可以鼓励学生查询有关国家的法律。比如,美国法律有一条具体规定:谁按的照相机快门,照片的版权就属于谁。
 
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2~3个聚焦语言知识(如语法和词汇)的教学环节。为节省篇幅,笔者有意略去。
 
——————————————
 
参考文献
 
Enkvist, N. E. 1978. Coherence, pseudo-coherence, and non-coherence [A]. In J. O. Östman (Ed.), Cohesion and Semantics [C]. Åbo: Akademi Foundation. 109-128.
 
黄慧. 2013. 试论叙事—主题式教学模式——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J]. 外国语文,(4):138-141.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祖祥. 2012. 主题教学:内涵、策略与实践反思[J]. 中国教育学刊,(9):52-56.
 
刘学惠. 2017. “人与自然”主题在英语学科中的教育意涵与教学建构[J]. 英语学习,(12):5-8.
 
施嘉平. 2002. “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任务型学习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材·教法,(2):30-35.
 
应惠兰、何莲珍、周颂波. 1998.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4):22-26.
 
袁顶国、朱德全. 2006.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J]. 课程·教材·教法,(12): 19-23.
 
张强、邱筠. 2016. 高中英语主题读写教学的尝试[J]. 基础外语教育,(4):76-81.
 
张杨. 2014. 基础英语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以《只见群山》一课的教学为例[J]. 教育探索,(12):42-43.
 
郑晓鸥. 2007. 基于WebQuest的高中英语主题教学模式探究[J]. 中国电化教育,(3):89-91.
 
————————————
 
注: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小学生英语素养提升战略研究”(15WYA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附作者信息:程晓堂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