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设综合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以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自《纲要》颁布后,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试用每一类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新课程实验教材。随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发(2014)11号]更是提出了“要加强实践体验活动载体和平台建设,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辅导完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中的实施状况却不太理想,这其中有教师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课外走动走动;也有客观条件的局限,比如课时有限、课程资源缺乏;还有师资自身的原因,教师开发和实施此类课程的精力和能力都不足等。本文以一节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为例,来探讨此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自《纲要》颁布后,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试用每一类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新课程实验教材。随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发(2014)11号]更是提出了“要加强实践体验活动载体和平台建设,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辅导完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中的实施状况却不太理想,这其中有教师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课外走动走动;也有客观条件的局限,比如课时有限、课程资源缺乏;还有师资自身的原因,教师开发和实施此类课程的精力和能力都不足等。本文以一节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为例,来探讨此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摘要
本文以一节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为例,从课程实施前、课程实施中和课程实施后三个阶段,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如何进行主题建构、学情分析、目标设置、资源开发、活动设计及评价监控,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建构与实施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语 |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建构;课程实施
|
商品介质 |
电子刊
|
商品年份 |
2018
|
商品月期 |
第一期
|
商品代号 |
18AF6
|
起止页码 |
28-32
|
读者对象 |
中学篇电子刊
|
作者 |
陈芳
|
商品价格 |
2.5
元 |
作者单位 |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中学英语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