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目前,重结果、轻过程的写作课教学模式和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不少学生抵触写作,写作兴趣不强,写作水平不高。同伴互评作为教师评价的有效补充,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学生在不同观点的冲突与选择中主动构建写作知识,增强写作体验。
一、同伴互评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同伴互评(peer review)又称同伴反馈(peer feedback)、同伴评论(peer critiquing)、同伴评估(peer evaluation)等,是指学生相互交换阅读作文,通过口头和书面方式对文章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的写作教学活动(Mangelsdorf, 1992)。写作过程分为输入、写初稿、同学互评、写第二稿、教师评阅、师生交流、定稿这七个阶段(Keh, 1990)。其中,同伴互评在过程写作法中属于中心环节。
同伴互评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输入假说。Vygotsky(1986)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同伴互评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帮助下,将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知识相联系,主动构建知识,成功穿越最近发展区,实现从当前写作水平向潜在写作水平的突破。Krashen(1985)的输入假说认为:二语习得者通过接收略微超出现有语言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可理解性的输入来习得语言。他把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定义为i, 把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定义为1,用“i+1”表示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同伴互评下的评改双方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为彼此提供脚手架,合作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达到从i到“i+1”的目标。
自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研究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同伴互评。研究证明,同伴互评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Witbeck, 1976)。同伴互评促使学生在写作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Mendonca & Johnson, 1994)。笔者在英国孔子学院任教时观察到,同伴互评的反馈方式被普遍采用,而且得到师生的认同。学生写作时,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写作情况,还要分析他人的写作成果。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他们往往会更加重视写作活动,认真思考自己的文章,使被动写作向富有创造性的写作转变。这种反馈方式挖掘了学生潜能,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体验,是对传统写作模式的革新。
20世纪90年代后,同伴互评也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大多局限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范围内。同伴互评对大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及写作能力等都有帮助(赵金桂,2012)。通过对比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网络反馈发现,同伴反馈能够拓展学生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周一书,2013)。近几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教学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同伴互评渐渐走入了高中课堂。研究者们分别从写作能力开发(邓鹂鸣、岑粤,2010)、师生反馈对比(赵霞,2012)、评价引导(方静,2014)和反馈有效性(史银栓,2016)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同伴互评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同伴互评(peer review)又称同伴反馈(peer feedback)、同伴评论(peer critiquing)、同伴评估(peer evaluation)等,是指学生相互交换阅读作文,通过口头和书面方式对文章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的写作教学活动(Mangelsdorf, 1992)。写作过程分为输入、写初稿、同学互评、写第二稿、教师评阅、师生交流、定稿这七个阶段(Keh, 1990)。其中,同伴互评在过程写作法中属于中心环节。
同伴互评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输入假说。Vygotsky(1986)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同伴互评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帮助下,将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知识相联系,主动构建知识,成功穿越最近发展区,实现从当前写作水平向潜在写作水平的突破。Krashen(1985)的输入假说认为:二语习得者通过接收略微超出现有语言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可理解性的输入来习得语言。他把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定义为i, 把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定义为1,用“i+1”表示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同伴互评下的评改双方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为彼此提供脚手架,合作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达到从i到“i+1”的目标。
自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研究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同伴互评。研究证明,同伴互评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Witbeck, 1976)。同伴互评促使学生在写作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Mendonca & Johnson, 1994)。笔者在英国孔子学院任教时观察到,同伴互评的反馈方式被普遍采用,而且得到师生的认同。学生写作时,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写作情况,还要分析他人的写作成果。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他们往往会更加重视写作活动,认真思考自己的文章,使被动写作向富有创造性的写作转变。这种反馈方式挖掘了学生潜能,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体验,是对传统写作模式的革新。
20世纪90年代后,同伴互评也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大多局限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范围内。同伴互评对大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及写作能力等都有帮助(赵金桂,2012)。通过对比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网络反馈发现,同伴反馈能够拓展学生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周一书,2013)。近几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教学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同伴互评渐渐走入了高中课堂。研究者们分别从写作能力开发(邓鹂鸣、岑粤,2010)、师生反馈对比(赵霞,2012)、评价引导(方静,2014)和反馈有效性(史银栓,2016)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摘要
写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评价学生习作时,教师的评价只是一部分,重要的是让学生开展同伴互评。本文介绍了同伴互评的概念及意义,并从师生观念的转变、互评小组的组建、评价标准的设定、引领反馈的提供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利用同伴互评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语 |
写作教学;评价;同伴互评
|
商品介质 |
电子刊
|
商品年份 |
2018
|
商品月期 |
第七期
|
商品代号 |
18GF2
|
起止页码 |
25-29
|
读者对象 |
中学篇电子刊
|
作者 |
李璐、吕玲丽
|
商品价格 |
2.5
元 |
作者单位 |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