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思维品质被认定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之一。“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教育部,2018)。
如何激活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姚本先等(2001)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大都是在问题的激发下开始的。”Hasan & Sevki(2008)认为,教师的提问能深刻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程度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教育部,201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不可缺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在于掌握设问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深度,以及根据提问意图选择不同的问题类型。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提问的类型进行了研究。Barnes et al.(1969)根据可接受的答案数量,将课堂提问分成封闭问题(Closed Question)和开放问题(Open Question),前者只有一个答案,而后者有很多答案。Long & Sato(1983)根据教师心中是否有答案,将问题分成展示型问题(Display Question)和参阅型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展示型问题是指教师预备了正确答案的问题,此类问题适合初学者或者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助于教师进行可理解性输入。参阅型问题是指教师也不确定答案内容,用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此类问题对于触发学生的输出更为有效。Marzano(1993)将课堂提问分成背诵型问题(Recitation Question)和建构型问题(Construction Question)。背诵型问题需要学生回顾已有的信息,建构型问题需要学生建构之前从未接触的新知识。
19世纪80年代,教育界开始关注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High-order Thinking)以及如何将Bloom认知分类学理论,即知识(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更好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了帮助教师理解课堂提问,Moore(2001)基于Bloom的认知分类理论将课堂提问分为事实型(Factual)、经验型(Empirical)、产出型(Productive)和评价型(Evaluative)问题。事实型问题是指学生只需要单纯回忆起信息就能进行作答的问题,涉及Bloom认知分类中的知识和理解。经验型问题是指学生需要通过整合、分析已有信息或者回忆起的信息从而进行回答的问题,涉及Bloom认知分类中的应用和分析。这两类为低阶认知层次问题。产出型问题是指能引发学生创造性思考,从而进行个性化回答的问题,涉及Bloom认知分类中的综合。评价型问题是指引发学生进行评价或者传播价值观的问题,涉及Bloom认知分类中的评价。这两类为高阶认知层次问题。Bloom的认知分类理论以及后来的各种修订为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智力、知识的层次提出恰当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课堂提问的层次性也清晰地显示出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提升思维品质。
卢健(2017)认为,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且有针对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问题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孤立的几个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效果有限,此时需要用问题链来连续追问,追根溯源,纵深挖掘,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增加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如何激活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姚本先等(2001)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大都是在问题的激发下开始的。”Hasan & Sevki(2008)认为,教师的提问能深刻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程度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教育部,201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不可缺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在于掌握设问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深度,以及根据提问意图选择不同的问题类型。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提问的类型进行了研究。Barnes et al.(1969)根据可接受的答案数量,将课堂提问分成封闭问题(Closed Question)和开放问题(Open Question),前者只有一个答案,而后者有很多答案。Long & Sato(1983)根据教师心中是否有答案,将问题分成展示型问题(Display Question)和参阅型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展示型问题是指教师预备了正确答案的问题,此类问题适合初学者或者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助于教师进行可理解性输入。参阅型问题是指教师也不确定答案内容,用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此类问题对于触发学生的输出更为有效。Marzano(1993)将课堂提问分成背诵型问题(Recitation Question)和建构型问题(Construction Question)。背诵型问题需要学生回顾已有的信息,建构型问题需要学生建构之前从未接触的新知识。
19世纪80年代,教育界开始关注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High-order Thinking)以及如何将Bloom认知分类学理论,即知识(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更好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了帮助教师理解课堂提问,Moore(2001)基于Bloom的认知分类理论将课堂提问分为事实型(Factual)、经验型(Empirical)、产出型(Productive)和评价型(Evaluative)问题。事实型问题是指学生只需要单纯回忆起信息就能进行作答的问题,涉及Bloom认知分类中的知识和理解。经验型问题是指学生需要通过整合、分析已有信息或者回忆起的信息从而进行回答的问题,涉及Bloom认知分类中的应用和分析。这两类为低阶认知层次问题。产出型问题是指能引发学生创造性思考,从而进行个性化回答的问题,涉及Bloom认知分类中的综合。评价型问题是指引发学生进行评价或者传播价值观的问题,涉及Bloom认知分类中的评价。这两类为高阶认知层次问题。Bloom的认知分类理论以及后来的各种修订为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智力、知识的层次提出恰当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课堂提问的层次性也清晰地显示出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提升思维品质。
卢健(2017)认为,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且有针对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问题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孤立的几个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效果有限,此时需要用问题链来连续追问,追根溯源,纵深挖掘,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增加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摘要
本文以一节全国初中英语优质课的磨课过程为例,阐述了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及问题链的设计激活学生思维,促成其理解概念,判断事情发展的因果关系,提炼故事主题,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 |
课堂提问;问题链;思维能力;思维品质;阅读教学
|
商品介质 |
电子刊
|
商品年份 |
2018
|
商品月期 |
第九期
|
商品代号 |
18IL0
|
起止页码 |
59-65
|
读者对象 |
中学篇电子刊
|
作者 |
陆洋、武继国
|
商品价格 |
3.5
元 |
作者单位 |
山东省青岛第四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