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Rivers(1978)明确指出,在一般的语言交流活动中,听占整个言语交际活动量的 45%,说、读、写分别为 30%、16%和 9%(转引自胡卫治, 2013)。由此可见,听力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
Krashen(1985)指出,要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出,必须先有有效的语言输入,理想的语言输入应该具备四个特点: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输入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输入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输入必须是大量的(转引自邹晓华, 2013)。目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机械使用听力材料
在日常的听力教学中,教师播放听力录音、学生选择答案是最普遍的教学模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校的广播在播放听力录音,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对着材料进行听力训练,最后核对答案。不以学生为主体的听力教学、被动的学习模式和大量的机械性训练已成为当下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这样的听力训练不仅效率低,没有体现语言输入的相关性和有趣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也没有进行合作探究。教师仅充当了听力录音播放员的角色,没有发挥其引导作用;学生缺乏真实的通过听力交流的机会,对于走过场式的听力播放漫不经心,兴趣和动力不足。
Anderson(1985)认为,听力可分为感知( Perception)、解析( Parsing)和运用(Utilization)三个过程(转引自张正厚等, 2010)。目前,许多高中听力训练更多的是对运用的检测,即利用解析的内容加上个人的理解达到运用,却忽视了对最基本语音的感知和话语的解析,即单纯的听和就听到的内容作相应的分解。
2.听力技能的缺失
不少教师和学生发现,很多听力材料阅读起来非常简单,但如果听的话,则难度要大很多。这说明听力内容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如心理压力、母语思维等的影响,造成听时信息处理时间过长和思维混乱等问题,再加上学生缺少听力技能,从而给听力理解带来困难。很多学生听前不看题目,听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缺乏听力技巧,只是漫无目的地听,非常容易受到一些无关信息与干扰项的误导。
Krashen(1985)指出,要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出,必须先有有效的语言输入,理想的语言输入应该具备四个特点: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输入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输入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输入必须是大量的(转引自邹晓华, 2013)。目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机械使用听力材料
在日常的听力教学中,教师播放听力录音、学生选择答案是最普遍的教学模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校的广播在播放听力录音,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对着材料进行听力训练,最后核对答案。不以学生为主体的听力教学、被动的学习模式和大量的机械性训练已成为当下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这样的听力训练不仅效率低,没有体现语言输入的相关性和有趣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也没有进行合作探究。教师仅充当了听力录音播放员的角色,没有发挥其引导作用;学生缺乏真实的通过听力交流的机会,对于走过场式的听力播放漫不经心,兴趣和动力不足。
Anderson(1985)认为,听力可分为感知( Perception)、解析( Parsing)和运用(Utilization)三个过程(转引自张正厚等, 2010)。目前,许多高中听力训练更多的是对运用的检测,即利用解析的内容加上个人的理解达到运用,却忽视了对最基本语音的感知和话语的解析,即单纯的听和就听到的内容作相应的分解。
2.听力技能的缺失
不少教师和学生发现,很多听力材料阅读起来非常简单,但如果听的话,则难度要大很多。这说明听力内容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如心理压力、母语思维等的影响,造成听时信息处理时间过长和思维混乱等问题,再加上学生缺少听力技能,从而给听力理解带来困难。很多学生听前不看题目,听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缺乏听力技巧,只是漫无目的地听,非常容易受到一些无关信息与干扰项的误导。
摘要
本文针对高中阶段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手段、听力教材以及听力技能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出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慎重选取听力教材,并改变传统的听力教学方式,以实现教材使用的合理化和听力活动的多样化;对学生的听力技能进行系统化的训练,着重培养听前预测和推理判断等技能。
关键词语 |
听力教学;听力材料;教学模式;听力技能
|
商品介质 |
电子刊
|
商品年份 |
2014
|
商品月期 |
第二期
|
商品代号 |
14BE2
|
起止页码 |
21-24
|
读者对象 |
中学篇电子刊
|
作者 |
王淑葵
|
商品价格 |
2
元 |
作者单位 |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