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在日常教学及测试中一直以来受到格外关注。教师和学生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及精力有目共睹,但收效往往并不明显。许多教师的教学流程形式化,不能在现有的教材文本上下工夫,他们“过分注重词汇和句子层面的教学,忽视语篇语义教学;阅读后的练习和活动多为表层信息检测,而且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张献臣,2009)。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本解读能力偏低致使课堂阅读教学浮于表层,继而导致文本教学与阅读能力提升的脱节。如果教师能够潜心研读、深入挖掘文本,学生的思维将会随之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深层阅读问题的设计。
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笔者发现,许多文本理解问题的设计缺乏深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忽视课标,对课程标准的领悟不透彻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阅读技能目标要求,高中毕业时学生要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等(教育部,2003)。然而,新课改实施到现在,许多教师对《课标》仅浏览,未研读,甚至有些教师手边连《课标》都没有,而有的新教师根本没有阅读过《课标》,只是跟着老教师的经验摸索。这样的阅读教学根本不符合《课标》的要求。
2.淡化技能,对教材文本的处理不妥当
很多教师把阅读文本当成语言知识传授的媒介,从中挑选单词、短语和句型进行无语境条框式的讲解,这“常使原本生动有趣的语篇变得索然无味,语篇逻辑也变得支离破碎”(陆锡钦、谢芬,2010)。
3.缺少设计,对阅读练习的重置不到位
许多教师仅通过教材中所提供的配套练习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些练习基本上都属于表层理解题,教师“不取舍、不整合,也没有重新设计有效的阅读问题,导致阅读课教学效率低下”(夏建清,2012)。有些教师即使利用文本,也只是从中抽取一些语句并将其设计成正误判断题,缺乏高效性和区分度。还有更多教师从高一年级就借助现成的高考真题或模拟题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
4.疏于学习,对终身发展的意识不清晰
有些有一定教龄的教师遇上职业发展的“瓶颈”时往往感到很迷惘;而有些刚毕业的教师沉不下心来,很浮躁。他们都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终身发展的追求,得过且过,人云亦云,教学上不钻研,图省事,用“拿来主义”应付。课堂阅读教学中,基本采用一成不变的“三板斧”,毫无新意,令学生乏味、厌倦。
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笔者发现,许多文本理解问题的设计缺乏深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忽视课标,对课程标准的领悟不透彻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阅读技能目标要求,高中毕业时学生要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等(教育部,2003)。然而,新课改实施到现在,许多教师对《课标》仅浏览,未研读,甚至有些教师手边连《课标》都没有,而有的新教师根本没有阅读过《课标》,只是跟着老教师的经验摸索。这样的阅读教学根本不符合《课标》的要求。
2.淡化技能,对教材文本的处理不妥当
很多教师把阅读文本当成语言知识传授的媒介,从中挑选单词、短语和句型进行无语境条框式的讲解,这“常使原本生动有趣的语篇变得索然无味,语篇逻辑也变得支离破碎”(陆锡钦、谢芬,2010)。
3.缺少设计,对阅读练习的重置不到位
许多教师仅通过教材中所提供的配套练习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些练习基本上都属于表层理解题,教师“不取舍、不整合,也没有重新设计有效的阅读问题,导致阅读课教学效率低下”(夏建清,2012)。有些教师即使利用文本,也只是从中抽取一些语句并将其设计成正误判断题,缺乏高效性和区分度。还有更多教师从高一年级就借助现成的高考真题或模拟题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
4.疏于学习,对终身发展的意识不清晰
有些有一定教龄的教师遇上职业发展的“瓶颈”时往往感到很迷惘;而有些刚毕业的教师沉不下心来,很浮躁。他们都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终身发展的追求,得过且过,人云亦云,教学上不钻研,图省事,用“拿来主义”应付。课堂阅读教学中,基本采用一成不变的“三板斧”,毫无新意,令学生乏味、厌倦。
摘要
本文分析了阅读教学缺乏深层问题设计的原因,并结合教学实例,从标题的逆向思维、文本细节的重设、词汇的猜测、推理判断能力的训练、主旨的领悟、结构的分析六个方面阐述和反思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深层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关键词语 |
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深层问题
|
商品介质 |
电子刊
|
商品年份 |
2013
|
商品月期 |
第十一期
|
商品代号 |
13KH3
|
起止页码 |
34-38
|
读者对象 |
中学篇电子刊
|
作者 |
杨行胜
|
商品价格 |
2.5
元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