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之一。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何克抗,200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这一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支架,这个支架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学习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有效工具。
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转引自李德琼,2012)。教学应当不断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至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相似之处,都强调教师对学生认知建构的引导作用,教师应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并为学习者到达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支架(戴琴,2010)。
Lindsay & Knight(2006)提出,教师帮助学习者的有效方式之一是为他们提供概念框架,这种概念框架被形象地比喻为支架。在支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要能够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简单易行的步骤,设计的新活动要以前一活动为基础,帮助学习者逐步意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多大的作用,进而决定学习者何时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转引自李德琼,2012)。教学应当不断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至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相似之处,都强调教师对学生认知建构的引导作用,教师应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并为学习者到达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支架(戴琴,2010)。
Lindsay & Knight(2006)提出,教师帮助学习者的有效方式之一是为他们提供概念框架,这种概念框架被形象地比喻为支架。在支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要能够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简单易行的步骤,设计的新活动要以前一活动为基础,帮助学习者逐步意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多大的作用,进而决定学习者何时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都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认知建构的引导作用。在听说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搭建认知建构的支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引导学生利用支架跨越最近发展区尤为重要。本文以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 9A第六单元 Integrated Skills板块的教学设计为例,分析和探讨了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 |
支架理论,脚手架, Integrated Skills板块,听说教学
|
商品介质 |
电子刊
|
商品年份 |
2013
|
商品月期 |
第十期
|
商品代号 |
13JI3
|
起止页码 |
44-47
|
读者对象 |
中学篇电子刊
|
作者 |
何美红
|
商品价格 |
2
元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