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1世纪初,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a)的发布,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各学科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相继完成研制并进入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 2001b)在前言中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转向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为此,该课程标准倡导要实施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学习要在语境中、在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中进行,要教会学生用英语做事情,以达到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教育部,2001b)。《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继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推荐任务型教学途径。十几年来,任务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丰富了中小学英语课堂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促进思维发展的功能,特别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缺少关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要求已无法满足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这一新时期的新任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新课标》)重新建构了英语学科课程目标,提出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构成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新的课程目标强调英语课程要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文化意识,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从而将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解决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相互割裂等问题。
为了确保这一目标落地课堂,我国需要创建本土的教学主张和实施路径。为此,《新课标》首次提出了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途径——英语学习活动观(以下简称“活动观”),以实现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融合统一(教育部,2018)。 《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和重要途径(教育部,2018)。为了更好地实践活动观这一教学途径,本文从其内涵、架构、优势、学理基础入手,探析了活动观对完成新时期英语课程育人目标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其所取得的实践初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要求已无法满足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这一新时期的新任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新课标》)重新建构了英语学科课程目标,提出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构成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新的课程目标强调英语课程要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文化意识,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从而将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解决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相互割裂等问题。
为了确保这一目标落地课堂,我国需要创建本土的教学主张和实施路径。为此,《新课标》首次提出了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途径——英语学习活动观(以下简称“活动观”),以实现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融合统一(教育部,2018)。 《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和重要途径(教育部,2018)。为了更好地实践活动观这一教学途径,本文从其内涵、架构、优势、学理基础入手,探析了活动观对完成新时期英语课程育人目标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其所取得的实践初效。
摘要
本文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为背景,聚焦指向这一目标的中国教学主张——英语学习活动观。作者分析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架构和主要优势,并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其学理基础,最后对近几年英语学习活动观在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初步实践效果进行了梳理,旨在阐明英语学习活动观对解决我国基础外语教育长期存在的割裂语言与文化、割裂语言与思维以及学科育人方式标签化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语 |
英语学习活动观;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英语教学
|
商品介质 |
电子刊
|
商品年份 |
2021
|
商品月期 |
第七期
|
商品代号 |
21GA1
|
起止页码 |
01-06
|
读者对象 |
中学篇电子刊
|
作者 |
王蔷、钱小芳、吴昊
|
商品价格 |
3
元 |
作者单位 |
北京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