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对教材语篇的多模态分析——以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如手势、面部表情、触碰等,这种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道的交流就是多模态式交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这使信息的表达从借助文字到与多种形式融合,如图像、声音、视频等。在教育领域,知识的传播也相应地增添了多种新途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应“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教育部,2012)。除了教学有融合多模态资源的趋势之外,教材是最能反映现代社会多模态趋势的语篇之一(郑佳、杨孝融,2021)。教材包含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资源。陈瑜敏、王红阳(2008)分析了自然科学类多模态教材语篇,发现教材的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共同形成语义衔接连贯的多模态语篇。兰玉玲(2012)对1995版和2001版初一英语教材封面进行分析比较,认为视觉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通过平行、突显、对比等互补方式协同表达主题,实现意义的共建。以上研究表明教材中的多模态资源能相互配合,形成多模态语篇,实现意义共建。
本文基于Kress & van Leeuwen(2006)的视觉语法理论,对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语六本教材阅读部分出现的135张文本配图进行了案例解读和统计分析,旨在探究此套教材的多模态特征,探索文字、图像与颜色等模态如何共建语篇意义,并就如何利用教材的多模态性促进现代化教学及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

摘要

多模态语篇分析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多模态视角切入,基于视觉语法理论,对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图像进行了案例解读和统计分析,探究了教材的多模态特征,并就如何利用教材的多模态性促进现代化教学及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语
教材分析;多模态语篇;视觉语法;图像
商品介质
电子刊
商品年份
2021
商品月期
第十期
商品代号
21JI2
起止页码
48-53
读者对象
中学篇电子刊
作者
李梦
商品价格
3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