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课标》)将主题语境列为英语课程内容的六大要素之一,而且是第一要素。《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善于根据主题意义设计和实施教学(程晓堂, 2018), 而对听说课的主题意义进行探究,更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目前,听说课的主题意义探究存在以下问题:主题意义探究边缘化,教师片面关注语言知识学习和听说技能训练,忽视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主题意义探究形式化,教师“贴标签”或“呼口号”现象较多,学生缺少探究体验;主题意义探究浅层化,课堂上探究时“蜻蜓点水”,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肤浅;学生被动接受主题意义,“教师把自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直接告诉学生,甚至强加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主题意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程晓堂,2018);主题意义探究抽象化,即“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时,不能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认知”(程晓堂,2018)。笔者尝试在听说课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自主开展主题意义探究,变被动为主动,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目前,听说课的主题意义探究存在以下问题:主题意义探究边缘化,教师片面关注语言知识学习和听说技能训练,忽视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主题意义探究形式化,教师“贴标签”或“呼口号”现象较多,学生缺少探究体验;主题意义探究浅层化,课堂上探究时“蜻蜓点水”,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肤浅;学生被动接受主题意义,“教师把自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直接告诉学生,甚至强加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主题意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程晓堂,2018);主题意义探究抽象化,即“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时,不能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认知”(程晓堂,2018)。笔者尝试在听说课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自主开展主题意义探究,变被动为主动,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主题意义探究边缘化、形式化、浅层化、被动化、抽象化等问题,阐释了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听说教学的内涵与原则,并结合听说课例阐述了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听说教学策略,即:以主题为核心开展文本解读和目标设定;以情境贯穿始终,服务主题体验;以主题为主线,整合语言学习和听力策略;用关键问题引领主题意义探究,训练思维品质,渗透学科育人。
关键词语 |
主题意义; 听说活动;听说教学
|
商品介质 |
电子刊
|
商品年份 |
2022
|
商品月期 |
第四期
|
商品代号 |
22DC1
|
起止页码 |
13-18
|
读者对象 |
中学篇电子刊
|
作者 |
孟碧君
|
商品价格 |
3
元 |
作者单位 |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