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建构主义视角下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建构的策略探究

前言

近年来,教育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理解。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建构意义对于改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一理念已经在教育界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育部,2020;以下简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这一理念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课堂设计和管理等环节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批判性思维,实现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
然而,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学生被动学习,主体性缺失。许多教师仍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其主体性缺失,难以培养学习自主性,影响深度学习的效果。其次,学生虚假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缺乏实质性的互动参与,多停留在师问生答的浅表层面,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自我之间的对话不足,缺乏以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合作与交流,这样的虚假互动限制了学生相互启发和主动探究,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第三,知识的运用倾向于低层次迁移和弱迁移。不少教师过于关注传递文本信息,教学中缺少真实情境的有效创设,缺乏个性化的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意义建构,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效迁移,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探究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建构的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意义建构能力,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摘要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主体性和学生参与尤为重要,而这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本文基于建构主义视角,深入解析其内涵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建立多种关系,包括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内部各个部分(即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知识与外部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还探讨了有效实施建构主义教学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建构,培养其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
建构主义;意义建构;主动建构性;社会情境性;社会协商性
商品介质
电子刊
商品年份
2023
商品月期
第十二期
商品代号
23LA8
起止页码
01-07
读者对象
中学篇电子刊
作者
王文伟
商品价格
3.5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