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掌握语用知识有助于学生根据交际目的、场合和角色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教育部,2022)。语用知识的掌握涉及语言的选择和表达,而这种选择往往与个体在特定社会角色中的行为密切相关。角色的含义最初源于戏剧的隐喻,而目前泛化为与特定社会身份相关联的行为模式和期望,它由社会共同定义和理解,指导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Biddle,1986)。角色通常蕴含特定语境,如“教师”与“学校”“学生”相关。个体可同时拥有多重角色,如在工作场合为“教师”,在家庭中为“父亲”。尽管角色常与特定语境相关联,但并非严格限制于单一情境。角色与语境间的相互作用赋予社会互动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和灵活性。
《课标》强调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促进表达性技能发展(教育部,2022)。Mead(1934)认为个体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来理解其观点和期待,从而逐步发展到多角色理解和社会规则的内化。角色扮演等方式可建立学习内容与目标领域的关联(张琪等,2024)。角色扮演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模仿,为角色认同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基础,使学习者能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感受角色的特质。因此阅读初始阶段引入适当的角色模型,能有效引发学生的认同感和沉浸感,从而促进学生多维度理解文本。这一过程不仅允许学生通过语篇语境构建角色,还实现了语篇与角色的深度融合。此种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增强其共情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种方法为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课标》强调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促进表达性技能发展(教育部,2022)。Mead(1934)认为个体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来理解其观点和期待,从而逐步发展到多角色理解和社会规则的内化。角色扮演等方式可建立学习内容与目标领域的关联(张琪等,2024)。角色扮演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模仿,为角色认同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基础,使学习者能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感受角色的特质。因此阅读初始阶段引入适当的角色模型,能有效引发学生的认同感和沉浸感,从而促进学生多维度理解文本。这一过程不仅允许学生通过语篇语境构建角色,还实现了语篇与角色的深度融合。此种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增强其共情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种方法为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摘要
角色认同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体如何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或认同感。该理论可以运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基于角色认同和沉浸感这两个核心概念设计或者选取角色模型,开展符合青少年心理和学习特点的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角色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能培养其积极的价值观。
关键词语 |
角色认同;沉浸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
商品介质 |
电子刊
|
商品年份 |
2024
|
商品月期 |
第十期
|
商品代号 |
24JA7
|
起止页码 |
01-07
|
读者对象 |
中学篇电子刊
|
作者 |
孙旸
|
商品价格 |
3.5
元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外国语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