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我国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百年嬗变:历程、特征与启示

前言

近年来,英语课程的价值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等文件的出台,再次引发社会对基础教育领域英语学科地位的讨论。 厘清英语课程价值取向,不仅能有效回应社会关切,还能为未来课程发展提供支撑。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设计者以一定的客观价值标准为依据,在课程价值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倾向与行为取向(李广、马云鹏,2012),是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诸多课程要素的集中反映(靳玉乐、罗生全,2007)。它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折射,也是深入分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途径(马云鹏,1998)。 虽然学界已在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中关注教师认同度(刘莹、罗生全,2013),探究其在课程实施中的困境(王彩琴,2012),并反思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张珊、杨敏,2016),但仍欠缺相关历时性分析研究。 自1902年《钦定中学堂章程》 将“外国文” 单列分科教学始,我国英语教育已逾百年,各个时期课程价值取向各异,回溯历史将有助于推进英语课程发展。因此,本研究参考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外国语卷(英语)》(课程教材研究所, 2001),以其中汇编的1902年至今发布的23份小学、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为对象,聚焦如下问题:百余年来英语课程价值取向发生了什么变化?呈现哪些特征?对英语课程发展有哪些启示?

摘要

在英语课程价值受到社会质疑的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1902年至今发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旨在揭示我国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回应社会关切。研究发现,英语课程价值取向历经实用主义、认知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人文主义等多阶段嬗变,在课程性质、目标、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呈现显著变化,其实质是课程设计者在不同语言观的指导下,对课程中的社会价值、学科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不断审视与平衡。未来,英语课程价值取向应坚持育人为本,整合社会需求、学科本质与个人发展的多重目标,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语
英语课程;课程标准;价值取向;国家战略;个人发展
商品介质
电子刊
商品年份
2024
商品月期
第十期
商品代号
24JI5
起止页码
49-54
读者对象
中学篇电子刊
作者
奂婷婷、郑鸿颖
商品价格
3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