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情境在语言交流和测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还能够提高语言交流的效果和测试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说话者基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为听者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使对方更容易理解所传递的信息或意图。情境能够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清晰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彼此间的共鸣。在语言测试过程中,将问题置于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之中,可以使测试更贴近生活实际,有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不仅仅单纯地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
社会人类学家Lave(1988)认为,情境(situation)即社会情境、制度情境或文化情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将阅读测试中的情境定义为文本和与之相关的任务背景以及作者构建文本的目的,情境的种类由假定读者和阅读目的确定,而阅读素养的评价则需要放在不同的阅读情境和文本中实现(OECD,2010)。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认为,思维和学习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真正的意义,因为所有的认知过程、思维活动和学习经历都是在特定的情境背景中发生的,因而不存在脱离具体情境的学习活动。知识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是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地被运用和发展起来的(Brown et al,1989)。
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对情境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定义:情境即“问题情境”,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高考评价体系根据知识应用和产生方式的不同,将情境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并根据情境的复杂程度将情境活动分为简单的情境活动和复杂的情境活动两个层次。
杨向东(2018)认为情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境指的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是社会、文化、历史等各种结构脉络的集合;狭义的情境指的是评价任务或教学活动所依存的现实主题、人物、事件及其时空关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以下简称《课标》)在对语言能力进行定义的时候提出,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教育部,2020)。语言教学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语言测试与评价也需要一定的情境才能更加精准地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
社会人类学家Lave(1988)认为,情境(situation)即社会情境、制度情境或文化情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将阅读测试中的情境定义为文本和与之相关的任务背景以及作者构建文本的目的,情境的种类由假定读者和阅读目的确定,而阅读素养的评价则需要放在不同的阅读情境和文本中实现(OECD,2010)。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认为,思维和学习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真正的意义,因为所有的认知过程、思维活动和学习经历都是在特定的情境背景中发生的,因而不存在脱离具体情境的学习活动。知识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是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地被运用和发展起来的(Brown et al,1989)。
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对情境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定义:情境即“问题情境”,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高考评价体系根据知识应用和产生方式的不同,将情境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并根据情境的复杂程度将情境活动分为简单的情境活动和复杂的情境活动两个层次。
杨向东(2018)认为情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境指的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是社会、文化、历史等各种结构脉络的集合;狭义的情境指的是评价任务或教学活动所依存的现实主题、人物、事件及其时空关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以下简称《课标》)在对语言能力进行定义的时候提出,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教育部,2020)。语言教学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语言测试与评价也需要一定的情境才能更加精准地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
摘要
语言测试试题应具有一定的情境是对现代考试设计和命题的基本要求。本文梳理了情境化试题设计的相关研究以及高考英语试题情境化设计的要求与方式,并在分析高考英语新题型改革和写作、阅读理解试题情境化设计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丰富阅读理解试题任务情境的建议。文章最后提出高考英语进一步加强情境化试题设计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语 |
情境;试题设计;高考英语;高考改革;立德树人
|
商品介质 |
电子刊
|
商品年份 |
2024
|
商品月期 |
第十二期
|
商品代号 |
24LJ8
|
起止页码 |
55-61
|
读者对象 |
中学篇电子刊
|
作者 |
乔辉
|
商品价格 |
3.5
元 |
作者单位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