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中学篇)2012年第12期:从课标到课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践 (福建:黄远振、兰春寿)

从课标到课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践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远振 兰春寿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行意味着课程改革又开始新的征程。英语教师如何理解新课标,更新外语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这是当前基础英语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思想性、导向性、结构性、规律性等方面阐释新课标特色,从课堂教学设计角度探讨新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途径。
【关键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一、课标修订,与时俱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关于推进课程改革的规划要求,英语学科全面修订和完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2001版课标》)。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课程改革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以贯之,与时俱进”是修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是指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等根本性原则贯通课程改革的始终,如英语学科“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以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保持不变。与时俱进是指根据国家教育政策规划、社会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现实问题,适当调整英语学科的内容、标准和要求等,使之贴近学生实际,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指导原则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引领各学科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二、凸显特色,加强导向
       《2011版课标》体现了四大学科特色。首先,确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目标。《2011版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工具性目标是语言目标,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即让学生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人文性目标是非语言目标,包括智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涵,即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开阔知识视野,了解目的语优秀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有机统一把英语学科从教学层面上升到教育层面,这是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亮点。
       其次,基本理念更加贴近课程的总目标。《2011版课标》中六个基本理念的数量不变,其中四个发生新的变化:《2001版课标》第一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分解成《2011版课标》两个理念;第三个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整合到《2011版课标》的第二个理念中;第四个理念“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修改为“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五个理念“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细化为“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再次,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011版课标》力求“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第四,贯彻减负的课程取向。《2011版课标》科学地控制课程容量,适当减少词汇、语法、话题和功能项目等语言内容,相应降低了教学的要求。
       从课标到课堂,对课标教学化的中间环节以往不够重视。教学化是课标走向课堂的中介环节,是促进课标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师课程的运筹能力的有效手段(黄远振、陈维振,2010)。王笃勤(2010)建议“从两个层面分解课程标准”:一是对课标中提到的相关概念进行分解,二是基于教学理念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2011版课标》在这两个层面加大了教学化力度,突出以下三个特点:
       1. 细化教学目标和学段目标,如在课程总目标下确立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使课程标准更贴近课堂教学,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分解教学任务,运用教学方法。
       2. 增加“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方法与案例”的数量和篇幅,在原初中英语技能教学参考表的基础上,独立撰写小学英语技能教学参考建议,以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的导向性。
       3. 转化话语方式,把较为宏观、比较抽象的课标规定和原则简化为直白的语言,用最少的专业术语向读者传送最重要的专业信息,帮助教师理解专业理论的语言描述,广泛传播课标理念,并在课程运行中贯彻新课标精神,实施新课标理念。
       三、调整结构,充实内容
       《2011版课标》在结构体系方面发生了四大变化。
       1. 学段结构变化。《2001版课标》覆盖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2011版课标》只针对小学和初中学段,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区分与衔接。
       2. 目录结构变化。“课程目标”细化为“总目标”和“分级目标”,“内容标准”表述为“分级标准”,原有“实施建议”中“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改为“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改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并调整其顺序。
       3. 文本结构变化。《2011版课标》从《2001版课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剥离出“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方法与案例”,设置附录6和附录7,并调整“实施建议”和“附录”中的目录顺序。
       4. 词汇结构变化。《2011版课标》研制了小学英语词汇表(423个)和小学初中英语词汇表(1500个),两个词汇表均不列词组和短语,所有单词均未列词性和中文释义,赋予教材编写、语言测试以及个性化教学弹性的空间。
       结构体系的四大变化体现了《2011版课标》从形式主导思路向意义主导思路的转型。
       充实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内容是《2011版课标》的一大亮点。《2001版课标》仅提供5个教学案例,数量偏少,跨度过大,缺乏针对性;《2011版课标》未包括高中学段的四个分级目标,教学实例略有增加,如适合一至二级的4个、三至四级的1个、四至五级的1个。这些教学实例设计新颖,内容详细,分析到位,针对性更强。在评价案例方面,《2001版课标》覆盖9个级别,仅提供6个涉及学习档案、口试、写作的评价案例;《2011版课标》“评价方法与案例”增至41个,其中一至二级的听说读写评价案例19个(听力评价5个,口语评价8个,读写评价6个),三至五级的形成性评价方法与案例6个(如课堂观察、课堂提问、师生交流、自评表、学习档案等),终结性评价方法与案例16个(笔试11个,涉及语言知识与听力、阅读、写作评价;口试5个)。这些教学与评价案例数量较多,素材鲜活,内容丰富,设计巧妙,语言简练,便于理解仿效,易于操作实践,利于落实创新。
       四、遵循规律,减轻负担
       合理调整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习负担是此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2011版课标》减负措施得力、别具匠心,简括为五个字——增、减、删、调、激(黄远振等,2012)。
       增——增加弹性空间,减轻课程负荷。《2011版课标》的语言描述更加科学、准确,如一级语言技能标准“读写”要求增加“能模仿范例写词句”,二级标准“说”的要求增加“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允许各地从实际出发确定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允许教材编写中适当加大弹性和张力,以创设灵活使用教材的空间;规定二级学习600~700个基本词汇,实际只列423个词,各地可从五级词表中选择补充200~300个词;规定五级学习1500~1600个词,实际只列1500个词,各地可从六至八级词表中选择补充100个词。这些灵活的举措减轻了课程本身所承载的负重感。
       减——减少教学容量,降低学习难度。如减少小学话题范围以及一至二级语言技能中歌曲、歌谣的数量;减去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以及附录中高于该级学生英语发展能力的部分内容,把原表中24个话题、123个子项压缩到85项;在三至五级语法项目中精简一些知识内容,如非谓语动词只要求掌握动词不定式做宾语、宾语补足语和目的状语的用法,定语从句只要求能辨认和理解由that、which、who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
       删——删除部分内容,减轻考试压力。如删除二级目标描述话题项目中的植物、玩具等话题以及数量、时间等相关意念;删除四级总目标中“能写便条和简单书信”的要求;删除过去完成时和过去将来时两种时态、反意疑问句、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等语法项目;删去CD、CD-ROM、DVD等字母词以及个别冷僻词。
       调——调整课程要求,减轻学业负担。如把一至二级中表演英文小话剧改为简单的角色表演;把一级“听做”中“根据指令做手工”的要求调整为“做动作”;把二级语音目标“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的要求调整为“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从强调语音知识调整为语音能力;把二级“说”中“语调达意”的描述调整为“语调基本达意”;把二级“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的写的要求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
       激——激发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焦虑。如一至二级和五级的目标描述分别增加“对英语有好奇心,对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等要求,强调“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等。激趣旨在让学生爱学、想学、会学,把学习视为乐趣而不再是负担,使之在“增能减负”中提高学习效能,达到体验性和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五、理解课标,践行课堂
       英语教师应当学习并领会《2011版课标》的精神实质,改进教学方法,体验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得失,积累教育经验,把课标理念渗透于课堂行动中。教案是上课的杠杆,教学设计是从课标到课堂的第一步。
       笔者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七年级第11单元的教学为例,设计了一节课教学,以期管中窥豹。
       1. 教学设计
       《新目标》教材以单元结构为主,每单元一个主题,分Section A和Section B两大部分,每个部分编排三页,每页设三个项目,每个部分一般安排1~2个课时。本节拟呈现Section A的教学方案。
       (1)教学内容:句型“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与TV shows相关的词汇(如game show、talk show、sports show、sitcom、soap opera等);表达喜欢的词(如love、like等)和表达不喜欢的词(如not like、not mind、not stand等)。
       (2)教学目标:能拼写、拼读本课所学生词;能用所学句型和词语表达个人/他人意见,说出个人/他人观点和态度。
       (3)教学活动:在对子活动中用问答形式进行操练,真实表达个人对game shows的态度;在小组活动中通过提问调查组内同学对game shows的态度,并用口语和书面形式表达调查结果。
       (4)教学建模:建构初中英语“三环一体”教学模式,每一环对应Section A中一页的教学内容。从学的角度看,三环结构是“认知→训练→应用”(Recognition→Practice→Application,即R→P→A);从教的角度看,三环程序是“理解→巩固→交际”(Understanding→Consolidating→Communicating,U→C→C)。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初中英语“三环一体”教学模式
       (5)教学过程:在热身和导入之后,展开“三环一体”教学。
       第一环节是认知和理解,安排三个活动。一是认知生词,借助教材图片呈现新词game show、talk show、sports show、sitcom、soap opera,借助表情图呈现love、like、not like、not mind、not stand等新词,讲解sitcom的构词,要求学生认读和理解这些词的意思;二是做匹配练习,呈现鲜活的视图画面,让学生说出各种TV shows,利用表情图让学生说出喜欢和不喜欢的词语;三是做听力练习,要求学生听“What does Mark say about TV shows?”一段录音后,在空格处标出关键词语的序号。
       第二环节是训练与巩固,组织两个活动。一是对子活动,让学生结对用“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 I love them.”句型互相问答,要求对话中替换所有新词(句型中有下划线的词),变换同伴,交替问答,以强化口头训练;二是视听填词,听语音文本2~3遍,根据听力内容填写所缺词语,注意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和动词的正确形式。
       第三环节是应用与交际,开展调查活动。将学生按每组4~5人分组,各组围成圈,用问答的方式调查组内同学对各种TV shows的态度,并在表格空白处填写文字信息,如下表所示:

 TV Show

 
Member
game show
talk show
sports show
sitcom
soap opera
 A
 
 
 
 
 
 B
 
 
 
 
 
 C
 
 
 
 
 
 D
 
 
 
 
 
 E
 
 
 
 
 
       学生获取组内同学的所有信息后填入表格,先在小组内复述调查的信息,然后教师请2~3组的代表在全班说出该组调查的结果,最后要求全班学生课后将表格中的内容写成一个连贯的段落。
       2. 案例评析
       “三环一体”教学模式是根据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与教材特点构建的,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从结构体系看,该模式既是有整体的部分(三环),又是有部分的整体(一体),既强调整体分解为部分,又强调部分综合为整体。根据“认知→训练→应用”的语言学习过程,以学立教,设计“理解→巩固→交际”的三环教学流程,一环扣一环,由低向高,层层推进,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这一建模思路体现了《2011版课标》“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基本理念。
       从教学设计看,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第一环中的认知生词、匹配练习和辨认练习是控制性操练,这些理解性活动主要借助直观的图片、达意的表情图和简洁的语言讲解。第二环中的口头问答与视听填词是有意义的半控制性训练,从口头活动转入视听写练习,通过不同的感官渠道巩固所学句型和词语。第三环中的调查活动是开放性交际活动,即在真实情景中获取不确定信息,学生需要用英语做事情,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活动安排有序,由易到难,重点突出,符合语言学习的渐进性认知规律。
       从教学过程看,学生参与度较高,不论是匹配、辨认、视听写的个体活动,还是问答与调查的小组活动,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体验式学习。课堂既有预设性生成(如第二环的两个活动),也有即时性生成(如第三环的调查活动),预设与生成和谐、预设与生成转换是贯彻课程标准“注重语言实践,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建议。由于教学目标可检测,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观察学生参与度、言语行为和语言能力,发挥评价的监控、反馈和激励作用。
       “三环一体”模式把一节课视为一个大语境,将教学过程分为若干环节,使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衔接。该模式合理使用教材,优化课本结构,紧扣教学内容,适合学生水平,既彰显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展示了教学案例的开放性、导向性和实践性特点。
       理解课标,践行课堂,行知互动,知行合一,这是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最佳途径。
————————
参考文献
陈琳. 2012. 英语新课标的“变”与“不变”[N]. 中国教育报,2012-2-28(6).
黄远振,陈维振. 2010. 中国外语教育:理解与对话——生态哲学视域[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黄远振,吴云开,陈丽榕. 2012. 新变化、新要求、新思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J]. 福建教育,(15):37-38.
教育部. 2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下册(学生用书)[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笃勤. 2010. 论英语教学设计中的过程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10):57-61.
————————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