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中学篇)2015年第08期: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会"课例选(江西:唐思峰;一等奖和优胜奖)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 的

Using Language部分 A Night in the Mountains 

 

  
江西南昌市第二中学   夏文莉  唐思峰
 
  
一、课例背景
 
本课例由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的唐思峰老师执教,指导老师是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胡元生老师、南昌市教科所李琦老师和南昌市第二中学夏文莉老师。本节课在2014年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会中获得一等奖和现场展示优胜奖,授课时长为35分钟。
 
二、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课例选自人教版英语教材高一年级必修一Unit 3。本单元的话题是旅行,以旅行日志的方式讲述了王薇和王坤姐弟俩骑自行车沿湄公河旅行的经历。该单元通过讨论交通工具的选择引起学生对骑车进行长途旅行的好奇与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阅读主语篇,了解姐弟俩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旅行、如何准备这次旅行以及湄公河的概况。本单元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是主语篇的延续,讲述的是姐弟俩在西藏段的旅行经历,为旅行日志这一语篇体裁的写作提供了范本,同时鼓励学生讨论云南段的旅行经历,并要求学生写信询问姐弟俩在老挝段的旅行经历。
 
《教师教学用书》建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有关旅游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会使学生对旅行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各地的文化,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语言运用部分的语篇是主语篇的延续,相比主语篇,它篇幅不长,语言简练,记录了王薇和王坤姐弟两人沿湄公河旅行途中在山间穿越和在山上过夜的情形。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掌握旅行日志这一语篇体裁的写作特点,激发对旅行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由于本次观摩课的时间限制,根据本单元的话题特点,授课教师将本课具体定位为读写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和总结旅行日志的写作方法,并尝试结合自己的经历完成一篇旅行日志。本课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旅行日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学生分析
 
高中生大都有旅行经历,他们途中的所见、所感可以为本课旅行日志的写作提供丰富、有趣的素材。同时, 高中生对旅行日志并不陌生,但并不了解如何写英文旅行日志,因此会对本课学习产生期待。此外,本课阅读材料是单元主语篇的继续和延伸,学生已有了较好的背景知识,理解文本难度不大。
 
基于此,本读写课试图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采用主动参与、感知体验、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掌握如何用英语写旅行日志。
 
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并发现旅行日志的写作特点和方法;
 
(2)在阅读过程中,能赏析文本中描写的自然景色,体会日志中的优美语言;
 
(3)结合自身经历及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完成旅行日志的写作;
 
(4)产生写旅行日志的热情,发现和记录旅途中的美,并乐于与他人分享旅行的快乐。
 
4. 教学设计思路
 
(1)备课思维过程
 
Using Language部分是单元中Reading部分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扩展和提升了单元中心话题,一方面为单元话题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听、说、读、写素材,强化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Using Language部分的设计应符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以下简称《课标》)的课程目标要求,即在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对于该部分材料的教学,不能单纯地处理为阅读课,而忽视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确定课型成为本节课的首要问题。
 
“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闪光的地方”(姚旭辉等,2014)。本课例的阅读材料是一个典型的旅行日志的范本。作者王坤依据时间顺序记录了一天在山间骑行旅游的所见、所感,文中不乏对景物的优美描写。根据文本材料的这一特点,并结合《课标》要求,学生要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的旅行经历。备课团队经过多次尝试,最终将本节课定位为读写课,中心任务是如何写旅行日志,引导学生谈论并描写个人的旅行经历。
 
(2)教学活动设计
 
① 读什么和写什么
 
确定读写课型后,读什么和写什么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应该抓住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只有读得恰到好处,才能写得恰如其分。有目的的阅读才能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写作时间”(姚旭辉等,2014)。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读的部分设计为让学生找出材料中作者的所见、所感,并发现材料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表达,而写的部分设计为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篇旅行日志。这一设计中的读过于简单,没有深度挖掘材料,而写的部分由于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篇旅行日志,难免会出现有学生因缺乏真实体验,仅凭借想象力完成作文的情况。因此,通过合理解构文本和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显得非常重要。
 
经过多次试讲和讨论,备课团队最终将读的部分的教学确定为三次文本解读:第一次解读旅行日志写作要写什么内容,第二次解读如何写出佳句,第三次解读旅行日志的整体框架。同时依据解读目的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从个人思考到小组活动再到全班活动,激发全班学生参与课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顺应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周久桃、谢利民,2006),因此备课团队最终确定在写的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旅行经历。这样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有写作素材,学生也能在写作中流露真情。
 
② 高效导入
 
解决读、写两个主要部分后,如何高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成为关键。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先询问学生是否记得王坤和王薇,再询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他们在西藏旅行时的所见、所感进行导入,但这一导入过程并没有成功激发学生对写作旅行日志的热情。因此,经过商讨,并根据在西安上课的这一情况,备课团队确定以下导入过程教师从谈论西安的风景出发,学生谈论以前旅行所见所感,并询问学生是否写过旅行日志以及如何写日志,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旅行日志的欲望。
 
③ 作文评价与完善
 
过程性写作教学法认为,“教学重点不应该只放在写作成品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认知体系,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无法帮助学生充实文章内容和改进文章结构,达不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预期效果”(曾海萍,2012)。写作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包括评论和修改过程。同伴互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在评判他人写作的优点与缺点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学会判断自己写作的优缺点,从而培养和提高客观审视、评估自我写作的能力(高魏婉,2006)。同时,这一教学活动也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据此,备课团队确定了作文互评与完善这一教学模式,即学生完成旅行日志后,依据文本解读获得的三个技巧进行同伴互评,并在教师点评后完善自己的旅行日志。这一环节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在互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水平参差不齐,有可能产生各种问题,比如羞于让同伴评价自己的作文,对同伴修改的质量持有怀疑态度等。因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明确的评价标准,还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这样,整节课的教学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 lead-in
 
1. 教师首先播放关于西安风光的课件,与学生轻松展开交流,谈论西安的旅游景点,然后呈现一幅标识自己旅行足迹的地图,激发学生对旅行经历的回忆,之后提问学生去过什么地方旅行,有什么所见、所感。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询问:Have you ever written down anything about your experience? 并告知学生:Recently, my students and I are doing an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thing. That is to make a collection of travel journals, which is to help international friends know more about our beautiful places.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and write down more travel journals for the collection? 在获得学生的肯定回答后,教师继续询问学生: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a travel journal? 并板书How to Write a Travel Journal,介绍本节课将通过阅读王坤的旅行日志学习如何写旅行日志。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西安的风光营造主题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本课话题;通过呈现教师自己的旅行地图,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好奇和关注,并回忆自己的旅行经历;通过让学生谈论过去旅行的所见、所感,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同时,为阅读任务做好铺垫;通过邀请学生一起完成旅行日志集,激发学生写作旅行日志的热情;通过提问学生如何写旅行日志,引发学生对旅行日志写作的思考和学习期待。
 
Step 2: Reading
 
1.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回顾单元主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并告知学生王坤和王薇已经开始了他们的骑行之旅,引导学生关注他们在西藏的所见、所感,并让学生扫读文本,完成阅读任务:Read the journal and underline what they saw and how they felt in Tibet.
 
2. 完成阅读任务后,学生小组合作核对信息,并依据以下表格整理和呈现信息。
 
Ride in Tibet
Place

Tibet

 

What they saw

How they felt

Daytime

 

 

Evening

 

 
  
3. 教师呈现信息,让学生核对。之后师生有如下对话:
 
T: Have you discovered what to write in a travel journal?
 
S: What you saw and how you felt.
 
T: That's the first tip for writing a travel journal.
 
教师板书第一个旅行日志的写作技巧——what one saw and how one felt之后提问Besides these, can you think of more words to show our feelings about the beautiful views?同时,教师用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用于表达对美景感受的词汇,并将学生说出的词汇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课文生词较少,文本难度不大,因此,学生能够通过扫读完成任务要求。这一策略既训练和检查了学生快速查找和定位信息的能力,也为后续学生进行旅行日志写作节省了时间。之后,通过小组核对信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从彼此差异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有益于以后的自主学习。另外,通过信息查找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知和体验旅行日志的写作特点,并梳理出写作技巧。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更多表达感受的词汇,激活学生已有的词汇知识,让学生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更多的写作资源,并结合课文的语言素材及时进行内化,为下一步的课堂写作做好充分的预热和铺垫。
 
Step 3: Learning from the beautiful sentences
 
除了好词之外,教师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文本中表达作者对美景感受的佳句。首先,教师提供例句: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wonderful.向学生说明恰当的语句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所看之景,使读者产生强烈的画面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更多的佳句,并互相分享。教师先让几个小组在课堂上分享本组发现的优美句子,之后教师呈现自己发现的好词佳句,让学生赏析。教师特别强调以下三句中felt like、look like和shone like三个词块的运用,使学生明白运用明喻的方式可以使写作更加生动、形象。
 
Our legs were so heavy and cold that they felt like blocks of ice.
 
Have you ever seen snowmen ride bicycles? That's what we looked like!
 
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wonderful.
 
接着,教师提供情景,让学生用feel like进行描写,使学生对该词块的用法有更深刻的体会。之后,教师总结旅行日志写作的第二个技巧——use beautiful sentences,并将其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从词到句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除了词汇,还可以使用优美的句子表达对景物的感受,努力营造一种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由此总结出旅行日志写作的第二个技巧。同时,探究这些语句的构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词块的使用,体验作者当时的感受,并为学生自己写旅行日志提供模仿素材。
 
Step 4: Finding the third tip
 
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完成旅行日志第三个写作技巧的学习。师生对话如下:
 
T: But I still have a question. Usually, in which order do we write a travel journal? In order of time or space?
 
S: In order of time.
 
T: How can you tell?
 
S: We can find expressions like “in the early evening, after supper, at midnight”.
 
教师板书第三个写作技巧——in order of time。
 
[设计意图]
 
这一技巧的发现对学生而言非常容易,但这一技巧又体现了旅行日志的逻辑结构。该环节不可或缺。教师通过提问干脆利落地引导学生发现了旅行日志的第三个写作技巧。
 
Step 5: Writing and assessment
 
1. 教师让学生回顾三个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限时写自己的旅行日志。学生完成写作后根据以下表格与同桌互评彼此的旅行日志,并推荐较好的日志交给教师。
Tips

Good

Needs improving

1. in order of time

 

 

2. what one saw and how one felt

 

 

3. beautiful words and sentences

 

 
  
2. 教师选取一篇旅行日志,并将其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写作者朗读后邀请评价者说明推荐理由,教师最后作点评。
 
[设计意图]
 
学生依据本课所学知识写旅行日志并赏析。通过日志互评,学生在巩固本课所学技巧的同时,可以增强读者意识,降低写作焦虑,弥补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文本输出的质量(Stanley,1992)。教师通过邀请写作者和评价者进行课堂分享,可以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作文评析时形成标准,有助于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最终点评从权威的角度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知,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也能保持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Step 6: Homework
 
1. Improve your travel journal.
 
2. Read more travel journals, choose one of the best travel journals you like and share it with others.
 
[设计意图]
 
家庭作业的第一项任务是让学生课后完善自己的课堂写作,同时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项任务旨在延伸阅读,拓展视野,共同提高。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团队合作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本节课的效果。在西安完成授课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较好的做法:
 
1.合理整合读写活动,整合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是否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读与写的时间是一节读写整合课成功的基础(姚旭辉等,2014)。本节课只有35分钟,读多了会占用写的时间,不能保证学生进行有质量的写作;而读少了学生则可能不能充分消化文本,更谈不上写作。因此,读写合理整合就变得更为关键。为此,备课团队逆向思考,合理设计写什么和读什么,将读做到高效,尽可能地给写留出时间,从而保证了整节课的效率,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任务设计明确,详略得当,层层递进
 
教师有效把握了整节课的进程,精心设计了每个教学任务,搭建了合理的支架。教学任务围绕文本及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针对旅行日志三个写作技巧的总结,分别设计了三个不同形式的任务,由表及里,由全局到部分,学生活动从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第一个任务把握整体,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第二个任务把握细节,让学生进行细节探究;第三个任务注意逻辑,让学生进行关键词寻找。同时,任务设计详略得当,对需要重点内化吸收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对简单的内容,如旅行日志行文的常见逻辑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教师进行明快处理。每个任务的产出都在为本课的主任务——旅行日志的写作服务。
 
3. 符合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标》要求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本节课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感知体验、探究发现和合作交流。从实际上课的反应来看,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高效地参与了课堂。
 
本节课也有不足和有待改善之处,主要表现在应加强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包括对学生活动的及时评价。由于是观摩研讨课,在众人观摩下,学生难免产生紧张情绪,其课堂发挥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对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尝试而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进而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另外,对学生在课堂上说出的好词好句,没有能够及时整理和归类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五、课后评析
 
写作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也是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面。《课标》指出,写作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激活灵感、激发兴趣、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结构、遣词造句等写作基本技能的培养,使他们能表达事实、观点、情感和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教育部,2012)。《课标》把写作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更加突出了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情感表达的要求。
 
人教新课标版英语教材的很多阅读材料,其写作技巧、修辞运用、语言表达等均可作为典范,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参考材料。唐老师选择的教学文本——A Night in the Mountains是一篇典型的旅行日志,文本中相关的语言表达和篇章结构学生都可借鉴并运用于旅行日记类的作文中,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
 
对授课教师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35分钟内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同时积累并内化相关的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最后在课堂上生成一篇自己的旅行日记。课堂上,唐老师正确处理了读与写的关系,合理安排了各项任务的时间,并凭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达到了让学生最后在课堂上能展示自己仿写的旅行日记的目标。
 
但是最终的课堂设计是在授课团队多次磨课和多次讨论后优化形成的。唐老师的教学设计初稿具体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导入环节(导入话题:通过阅读王坤的旅行日记学习如何写一篇旅行日记); (2)阅读中环节(学生阅读并寻找王坤旅行中的所见、所感); (3)阅读后环节(学生根据文章编写王坤与王薇在面对美丽风景时的一段对话); (4)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旅行日记的两个建议:一是在旅行日记中记下一路所见、所感; 二是旅行日记的写作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5)写作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写旅行日记); (6)展示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习作); (7)课外拓展环节(学生课后修改并完善自己小组的习作)。
 
在课堂试教后,我们发现教学设计初稿存在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清晰
 
本节课的定位是一节读写课,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因此本节课的重心应放在写作的实践上,而不是放在过度解读及升华阅读文本上。写前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为学生扫除写作过程的障碍,并为他们的写作任务搭建合适的支架,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但教学设计初稿中,显然没有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没有合理分配读与写的时间比例,没有凸显写作活动的重要地位,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清晰、不明确。这样的课堂设计只会虎头蛇尾,写的任务在时间上和质量上都得不到保障。
 
2.课堂情境的创设不鲜活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写一篇旅行日记。学生对旅游话题比较感兴趣,但要当堂写一篇自己的旅行日记有一定的难度。写前教师应创造机会和条件,创设鲜活、有趣、亲切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激活灵感,激发兴趣,积累素材,准备语言。但教学设计初稿中,只是告知学生今天将通过阅读王坤的旅行日记学习如何写一篇旅行日记,而没有创设更鲜活、学生更愿参与的课堂情境。这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产生较强的表达意愿,无法激发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3.阅读文本的解读不深入
 
教学设计初稿中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按照白天和晚上两个时间段寻找王坤一路上的所见和所感,旨在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梳理文本的核心信息。但这一活动对阅读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不能引领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因此无法调动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本课中,教师应在梳理教材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如解读文本篇章结构,解读语言,引领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为随后的写作做准备。例如,在A Night in the Mountains一文中有很多好词好句,如为了表达在风雪中骑自行车时身体所受的苦,王坤说:Our legs feel like blocks of ice. 为了表达在高山上骑自行车时感受到的美,王坤说:We are cycling through clouds.
 
4.合作写作的方式不适用
 
教学设计初稿中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篇旅行日记。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难忘的旅行经历,因此小组合作写作的方式不适用于旅行日志的写作,这样只会束缚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空间,学生的创造性和生成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基于上述原因,唐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改进:
 
1.增加了阅读文本的深入解读
 
教师在阅读文本的初次解读中保留并优化了梳理核心信息的表格,以通过表格梳理文本脉络,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在二次解读文本并提取有用表达时,教师不仅引领学生找出文本中的好词好句,而且通过自然的风景图片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帮助学生收集更多表达大自然美的形容词,并且通过范例展示如何使用词块(如feel like、look like等)表达风景和心情。在第三次解读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获取文章框架信息。同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对文本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表达,充分训练了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阅读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最后总结出写旅行日记的三个技巧:一是在旅行日记中记下一路所见、所感; 二是用好词好句;三是旅行日记一般以时间为主线。这样的设计不仅引导学生构建了必要的表达素材和篇章结构,而且引导学生感受了语言的魅力,为随后的写作搭建了更多的支架,降低了写作难度,最终实现由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换。
 
2.增加了课堂情境的创设铺垫
 
在上课伊始,通过自由交谈的形式,教师与学生交流各自的旅行经历,之后教师询问学生,有没有尝试把自己美好的旅行经历记录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而后教师告诉学生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制作一本精美的旅行日记集来分享各自的旅行经历。教师提供的情境真实有效、可操作性强,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增加学生写作的自信和成就感。
 
3.删除了阅读文本的转述环节
 
在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删除了阅读后对文本的转述环节,即删除了让学生根据文章编制王坤与王薇在面对美丽风景时的口语对话环节。这样,教师能更加合理地分配读与写的时间比例,能留出更充足的时间于写作,保证了学生写的时间和质量,从而凸显了写作活动在本堂课中的重要地位。
 
4.改变了学生合作写作的方式
 
在写作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先独立写作,然后在完成作文后与同伴交流,挑选出一篇更好的文章在全班交流。如此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写作,而且同伴互评有助于学生交流写作的心得体会,为学生搭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都为最终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情境,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加工,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化并整合新旧知识,能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表达。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导入环节不够直截了当,表格的设计不够严谨,没有对好句进行归类等。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
 
————————————
 
参考文献
 
Stanley, J. 1992. Coaching student writers to be effective peer evaluators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3): 217-233.
 
高魏婉. 2006. 过程性写作评估与写作指导[J]. 甘肃科技纵横,(5):168-169.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1 (教师教学用书)[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姚旭辉,周萍,陈缨,沈琴芳,万顷. 2014.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写整合:铺垫与输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曾海萍. 2012. 浅谈高中英语的过程性写作教学[J]. 教育科学,(2):186-187.
 
周久桃,谢利民. 2006.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教学探究[J]. 现代教育科学,(1):103-105.
 
————————————
 
附录1:学生习作
 
My Travel Journal
 
Last summer, I went to Jiuzhaigou, which was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Jiuzhaigou was beautiful. In the morning, we took a bus to the mountains. The blue sky, the green mountains and the white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beauty. Standing on the mountains were some white and golden temples which created a peaceful atmosphere. After lunch, we went to some beautiful lakes. The lakes were also peaceful. They were blue and green, like some nice blue jewels falling on green mountains. The sunshine made them much more colorful and shiny.
 
We left there after supper. It was such a beautiful place that I will never forget it. 
 
 
附录2:教学材料
 
A Night in the Mountains
 
Although it was autumn, the snow was already beginning to fall in Tibet. Our legs were so heavy and cold that they felt like blocks of ice. Have you ever seen snowmen ride bicycles? That's what we looked like! Along the way children dressed in long wool coats stopped to look at us. In the late afternoon we found it was so cold that our water bottles froze. However, 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wonderful. Wang Wei rode in front of me as usual. She is very reliable and I knew I didn't need to encourage her. To climb the mountains was hard work but as we looked around us, we were surprised by the view. We seemed to be able to see for miles. At one point we were so high that we found ourselves cycling through clouds. Then we began going down the hills. It was great fun especially as it gradually became much warmer. In the valleys colourful butterflies flew around us and we saw many yaks and sheep eating green grass. At this point we had to change our caps, coats, gloves and trousers for T-shirts and shorts.
 
In the early evening we always stop to make camp. We put up our tent and then we eat. After supper Wang Wei put her head down on her pillow and went to sleep but I stayed awake. At midnight the sky became clearer and the stars grew brighter. It was so quiet. There was almost no wind—only the flames of our fire for company. As I lay beneath the stars I thought about how far we had already travelled.
 
We will reach Dali in Yunnan Province soon, where our cousins Dao Wei and Yu Hang will join us. We can hardly wait to see th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