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刊2015年开设的《第十届初中英语观摩研讨会(西安)课例》栏目刊登了一系列优秀课例,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为了促进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优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传播,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借鉴,我刊自2016年第1期起开设《初中英语优秀教学案例》栏目。本栏目将刊登来自全国各地的初中英语优秀教学案例,其中包括2015年11月由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山东青岛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会上获奖的课例,希望通过展示不同授课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促进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的交流和探讨。
初中英语阅读课The Quarrel between Wind and Thunder课例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陈瑶
浙江省杭州市开元中学 徐震
一、课例背景
本课例是2015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会上的公开课,由杭州市开元中学徐震老师执教,指导教师是浙江省教研员李冬梅老师、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周瑜老师、上城区教育学院陈瑶老师以及杭州市开元中学朱瀛之老师。该课例在本次研讨会中获得一等奖及优胜奖。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国外教材Milestones(International Student Edition),文本内容是一则题为The Quarrel between Wind and Thunder的寓言故事(Ⓦ: 779)。该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两个人物Wind和Thunder之间发生的故事。教材将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两位主人公就谁能使地球变得更好这一话题发生了争吵;第二部分讲述了Thunder一怒之下一走了之,Wind独自护卫地球,反而使地球的环境变得很恶劣;第三部分讲述了Wind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主动向Thunder道歉,最后两位主人公重归于好,地球恢复了原来生机盎然的面貌。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两位人物的对话生动,人物强烈的情绪变化体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该寓言故事向读者揭示了团队合作及相互信任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全文还渗透着识别因果关系(identifying cause and effect)的阅读策略。学生通过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还可以通过因果链的循环来整体把握故事的发展,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寓意。
本次教学观摩为借班上课,而上课材料又选自国外教材,国内学生的语言水平与之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备课团队决定在不改变文本整体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借班上课的初三学生的情况,适当替换部分影响学生整体理解文本的词汇。这样的改动可以避免因文本过难而给学生造成畏难情绪。同时,教师对文本框架也做了微调,将Thunder一怒之下一走了之的情节(即第4段)放入第一部分,这样的改动使文本框架安排更为合理,使学生在每一部分的阅读量也更为均匀。
2. 学生分析
初中生对寓言故事非常感兴趣。借班上课的学生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也有关于神话故事话题的单元,因而他们对这样的体裁并不陌生。文本经过教师的改编后难度适中,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太难,也较容易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但由于识别因果关系的阅读策略属首次出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策略,需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
3. 教学目标
根据文本特征和学生特点,备课团队为本节阅读课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文本中的生词,并在后续语言输出活动中恰当地使用这些词语;
(2)掌握识别因果关系的阅读策略,并使用这一策略对整个故事的脉络进行梳理,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3)通过模仿人物语言和角色扮演活动,感知两个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诵读中体验语言,感知语言的魅力;
(4)通过客观评价故事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5)为故事续写合理的结局,体会寓言故事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同时培养想象力。
4. 教学设计思路
(1)备课过程
备课团队在前期的备课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该文本体裁为寓言故事,属于文学类作品范畴。而在国内现行的教材中,文学类作品出现的频率较低,大部分阅读文本都以话题、语言结构及语法现象作为教学目标进行编排。这样的阅读取向直接导致中小学生功利性阅读大行其道,英语阅读的体验极其缺乏(柯安利,2007)。而且这样的阅读教学也难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宗旨,即难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葛文山,2008)。经过深思熟虑后,备课团队抓住此文本的体裁特征,将教学突破口放在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语言之美上,为其提供丰富的语言体验,激发其阅读文学类作品的兴趣。
本寓言故事中的拟人化对话将朋友间的矛盾这一日常话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故事中事件发生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识别因果关系的阅读策略。此外,教师还希望学生能够辩证地评析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本课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基于因果循环的基础上理解整个故事情节后,通过模仿表演拟人化对话,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情绪变化,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对人物进行批判性的评析。最后,教师让学生运用创新思维为故事续写合理的结局,并与作者的结局进行对比,领会作者通过此文向读者传递的合作精神。
整节课的教学以两个人物的情绪变化为主线。学生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感受两位人物的情绪转变,同时通过模仿人物间的对话来感受语言之美,这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文本,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文本的体裁特征。
(2)课堂活动
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主线后便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活动(见图1):
图1 课堂教学活动流程图
(3)教材内容的调整
因本课例的教学文本选自国外教材,语言虽地道,但大量的生词会对国内九年级学生理解文本造成一定困难,故教师对文本进行了适当改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 文本生词的处理
经过对比借班上课的学生所用的教材生词表发现,本节课的教学文本共有生词18个,教师保留了原文中的5个单词,即brag、crash、boom、stomp、bad-tempered。教师替换单词以不影响学生对人物性格和情绪的剖析为前提,而保留部分生词也可以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猜测词义的能力。
② 文本内容的修改
在本届观摩会上,组委会给每位参赛选手35分钟的授课时间,这对一节文学作品阅读课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整个备课团队反复思考和实践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整地呈现教学设计,最终确定删除原文本的最后两段,将续写故事结局作为教学设计中最后的一个大活动。这样的文本调整有两大好处:一方面可以减少文本篇幅,节约阅读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变得紧凑;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留白,使学生的想象力在续写结局的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三、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教师通过自由谈论的形式与学生就Quarrel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围绕学生生活经历就引起争吵的原因、解决方式和结果与学生展开交流。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What was the cause of the quarrel between you and your friends? How did you solve the problem? What was the effect of the quarrel? 有学生这样回答:The cause of the quarrel was that we ha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studying. We had a long conversation and said sorry to each other. Finally, we became friends again.
[设计意图]
通过与学生就Quarrel这一话题进行互动,消除学生对阅读材料话题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教师初步渗透识别因果关系的阅读策略,为后续学生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作铺垫。
Step 2: Reading for Main Idea
1.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补充文本标题:The Quarrel between _____ and _____
2. 教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呈现一张Wind和Thunder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师生对话如下:
T: What's Wind doing in this picture?
S1: Wind is blowing.
T: Do you know the past tense of “blow”?
S1: Yes, it's “blew”.
T: What can you hear when Thunder is coming to us?
S2: We can hear “Bang” or “Pa”.
3. 教师播放一段准备好的打雷音频,使学生初步了解Thunder的声音,并教学新词crash和boom。在教学crash和boom时,教师让学生边朗读单词,边模仿相应的动作。
[设计意图]
学生在快速阅读中确定故事的主人公Wind和Thunder,以此了解故事类文本中的重要元素——人物。人物图片的呈现为后续的单词教学提供了铺垫。教师让学生通过描述图片中人物所做的事及听音频来掌握本课新词blow/blew、crash及boom,将词汇教学与肢体语言和声音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词。
Step 3: Reading for Details
整个故事在改编后共有7个自然段,授课教师将其分为三部分进行教学:第1~4段为第一部分,第5~6段为第二部分,第7段为第三部分。
1. 第1~4段的教学
(1)教师先提出两个问题:How did Wind and Thunder feel? What did Thunder do after the quarrel?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第1~4段,找出答案:Wind felt proud and Thunder felt angry. Thunder stomped away, crashing and booming all the way up to the sky.
(2)学生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对第2~3段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先让两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让全班齐读。
(3)文本中的第一组因果关系出现在第1~4段,教师提问:What's the cause of Thunder's anger?学生答:Wind's bragging.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Wind's bragging → Thunder's anger”。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两个问题先了解人物在故事一开始的情绪状况,这个活动属于细节信息的理解。随后,教师让两位学生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品味语言,感受语言,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全班齐声朗读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对话的语言美,也为后续的朗读表演活动作铺垫。最后的关于因果关系的问答则能让学生清晰地明白故事发生的起因。
2.第5~6段的教学
(1)教师提出两个问题:What was Wind's plan? What was the effect of Wind's blowing? 学生的回答如下(见图2):
图2
当学生回答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在黑板上呈现第二组因果关系,即:Wind's blowing→No grass or flowers or trees grew...
(2)教师提问:What kind of person is Thunder in Wind's eyes? 学生回答:He is a bad-tempered man. 教师接着提问:How do you know that? 同时用幻灯片逐步呈现相关词句,并用箭头指向bad-tempered一词。师生对话如下:
S1: Thunder shouted angrily ...
T: What else do you find?
S2: Thunder said: ... you stupid Wind.
T: OK. You mean Thunder is a rude person. What else?
S3: Thunder stomped away, crashing and booming all the way up to the sky.
...
(3)教师让学生品味第6段中加下划线的句子:So Wind began to blow. “Grow, grow!” he sang as he blew. He blew and he blew and he BLEW! 并让全班齐声朗读,引导学生体会Wind的情绪从骄傲到害怕的转变。
[设计意图]
读出句子的内涵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教师希望通过此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上下文信息的整合和推断能力。此外,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够真正品味语言及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于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最后的BLEW一词是大写?这到底表达了Wind怎样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教师希望学生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因为学生间的不同见解会直接影响到该用怎样的情绪朗读此句话。教师鼓励学生多样的课堂呈现,旨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第7段的教学
(1)第7段的内容为Wind向Thunder道歉。教师提问:What did Wind do when he found Thunder? 学生默读第7段后回答:Wind said sorry to Thunder.
(2)学生齐声朗读第7段,重读教师添加下划线的句子和单词。
When he found him, he said, “I was wrong, Thunder. I cannot take care of the earth alone. We must be brothers again, and work together. Without you, everywhere is dry and brown. Will you come down with me so that we may make the earth a good place again?”
[设计意图]
第7段篇幅较短,但其中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现了Wind对Thunder的愧疚之意。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将这一段落的处理重点放在语言体验上,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到Wind的情绪变化,这为后续分析和梳理人物整体的情绪变化做好了铺垫。
Step 4: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在整个故事中,Wind是一个充满戏剧色彩的人物,情绪变化显得尤为明显,从骄傲到害怕,最后是难过和抱歉。针对教师的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Wind? Do you like him? 学生给出了如下回答:
S1: I like Wind because I think he can say sorry to Thunder when he finds he is wrong.
S2: I don't like Wind because he is too proud to be a good friend.
[设计意图]
教师希望通过让学生评价Wind这一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想法不尽相同,由此带来别样的思考,而这也恰恰是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Step 5: Analysis of Feeling Transformation
此寓言故事的一个显著特征为:Wind和Thunder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情绪变化,并贯穿于整个文本中。Wind的情绪变化较为明显,Thunder的情绪变化相对较小,为此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寻找或总结两个人物在故事不同阶段的情绪及相应支持信息(见图3)。
图3
[设计意图]
教师以人物间的情绪变化作为教学主线,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第三次阅读,即对文本进行整体梳理,以引导学生形成语篇的整体概念。同时,教师在人物现有的情绪后留白,也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即编写结局做好了铺垫。
Step 6: Creating an Ending of the Story
故事到Wind道歉后戛然而止,读者意犹未尽。教师设计了让学生为故事编写一个合理结局的活动。
活动以三人小组为单位展开,三人分别扮演Wind、Thunder和Narrator。教师从三个方面给学生提建议:Wind和Thunder互相说了些什么?他们对地球做了些什么?地球最后变得怎样了?而这一切都基于本文的第三组因果关系——The effect of Wind's apology而开展。一组学生编写的结局如下:
Wind said: “Thunder, my good buddy, I was wrong. Without you, the earth i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I can't stop it. Will you forgive me and help me save the whole world?”
Thunder said:“I was also wrong; we must work together and save the world. A lot of people are suffering. Let's go!”
Wind began to blow. He blew and he blew and he BLEW. Thunder began to crash and boom. Suddenly, the rain began to fall down and everything started to grow again. Finally, the earth was saved by these two superheroes.
[设计意图]
故事的原文含有结局,但备课团队认为通过直接呈现原文结局来揭示文章主旨并不妥当,对于这种价值观的灌输,学生并不能真正认同。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编写结局时使用已学过的单词或词组,如blow、crash、boom、without you等。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续编活动也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价值,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Step 7: Showing Writer's Ending
编写故事结局的活动完成后,教师问:Do you want to see the writer's ending? 此时学生的热情已被完全调动起来,并充满期待。教师展示以下作者的结局,并让学生齐声朗读,感受文章的主旨。
The Writer's Ending of the Story
Thunder was pleased, and he hurried back down the sky with Wind. He crashed and boomed so that the clouds grew dark, and the rain fell down.
Here, the plants bloomed. There, the trees had new green leaves. Wind followed Thunder and was happy again as he blew through the high grass.
So it was that the two became brothers again, and work together still.
学生读完后,教师再次提问:What does the writer tell us? 学生回答如下:
S1: The writer wants to tell us that teamwork is very important and we should have team spirit.
S2: The writer wants to tell us that we need friendship very much.
S3: The writer wants to tell us that if you are wrong, you should say sorry to your friends.
[设计意图]
教师在此时呈现作者的结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引导学生将自己小组编写的结局与作者的结局进行对比,找出语言和逻辑上的差距;其次,在编写结局这一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编写的结局不合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呈现作者的结局传递该故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此外,这样的活动也保护了文学作品的完整性。
Step 8: Homework
教师布置作业:Write down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and share it with your friends.
[设计意图]
因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编写的结局还只是大致的轮廓。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后将结局完善和修改,并与朋友互相分享。这也与本课的情感态度目标保持了一致:Work together and share it with friends.
四、教学优化
1.增加教学主线
这节课的初次呈现是在浙江省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中。在24小时的备课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语言体验上,尝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性格。但在初次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识别因果关系的阅读策略教学,教学主线主要侧重于人物的情绪变化,这导致学生无法理清故事脉络。因此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将识别因果关系的阅读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分别融于文本的三部分内容中。教师通过增加教学主线,设计了如下课堂板书(见图4),将识别因果关系的阅读策略与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整合。
图4 课堂板书
2.优化小组合作
本课的小组合作设计进行了三次改动。在每次改动中,备课团队都将学情的分析放在首位。在第一次的小组活动中引入了新角色Sun。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模仿原故事中Wind和Thunder两位人物的情绪变化,将Sun和Thunder的情绪变化作为主线对故事进行改编。在改编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shine等动词将Sun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改编不太成功:在学生最后产出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除了将Wind的blew替换成Sun的shone以外,能够改编得不多。
在第二次的小组活动中将Wind与Thunder的角色进行互换,即在第4~6段将两个人物的去留进行情节上的逆转,Wind离开,Thunder留下,故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小组活动中,三位学生分别扮演Wind、Thunder及Narrator,教师给学生三个建议:Wind会怎样离开?Thunder又会怎样吹嘘自己?Wind离开后地球会变得怎样?出现的问题同样是学生能够改编得不多,并且教师所给的提示也较复杂,学生无法完全领会,加之时间有限,学生改编的内容逻辑较乱,语言错误多。
第三次的小组活动则将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将最后两段的内容留白,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不提供语言框架,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只给出续写内容的要点,最后再公布作者的结局。在现场的教学中,这样的处理成为了本课的一大亮点,既让学生根据人物特征和情节发展运用了本节课所学的语言,又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故事的寓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培养识别因果关系的阅读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两条阅读主线展开:一是渗透识别因果关系的阅读策略,二是两个人物在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运用识别因果关系的阅读策略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明白因果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前一事件的结果也会变成后一事件的起因。人物的情绪变化也包含其中,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在读完整篇故事后,能通过人物的情绪变化及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将整个故事大致复述出来。
2. 感受文学作品语言之美
本节课根据文本体裁特征及语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个人朗读和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情绪变化。朗读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英语的语言魅力,还使学生自然地融入文本,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的情绪变化。入情入境的朗读使学生的身心同时被文本浸润,被文字濡染,在真切的体验中完成了对文本深刻的理解。其次,本篇文章的语言生动且形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感受语言之美,而且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也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3. 点燃思维碰撞的火花
最后的小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方面,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续编让学生结合人物鲜明的特征开展合情合理的想象。同时,在改编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有效输出刚学的单词、句型。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此外,在本节课中,教师设置了三组因果关系,但属于单向的因果关系。对文本进行深刻解读后,发现这三组单向的因果关系还存在如下联系(见图5):
图5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将单向的因果关系转化为多向的因果链,这是本节课的一个缺憾。但考虑到学生为第一次接触识别因果关系的阅读策略,教师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尝试进行上述教学设计。
六、课后评析
本节阅读课针对教学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上大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课各个流程之间的衔接自然,整体设计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
1.创设情景,充分感知和理解语言
授课教师多次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和理解词汇等语言内容,将生词教学融合在情景里,让学生在语境中搜索到相关的行为表现,再给角色性格下结论。
在导入环节,授课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和朋友或家人发生争吵的经历,自然地导入本课话题,同时引入quarrel这一文本的核心词汇。在人物的介绍中,授课教师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Thunder的标志性动作,如crash、boom等,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知了词汇的意义。在随后的阅读中,授课教师又引导学生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词汇,这既能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词汇的意义,又让学生对人物的个性特征有了充分认识,为后面的输出活动做好了准备。
2.出声朗读,提供语言体验的机会
文学类作品是最能体现人文和文化特点的学习材料,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其接触到鲜活、真实、生动的语言,还能够对奠定学生的人文底蕴、构筑学生的“内在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韩宝成,2007)。寓言故事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寓言中新奇的幻想和故事情节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作为一则丰富、生动的寓言故事,本教学文本的语言学习价值很大。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学习语言知识外,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和品味情节发展、人物言行、句式长短、用词考究、标点符号变化等方面(冷品优,2014)。出声朗读是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方式。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甚至表演其中的情节,使学生对故事语言有了深刻的体验。
3.培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策略学习的目的是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策略培养的目标是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服务。因此,策略教学也必须服务于阅读教学,而不是为学习策略而学习策略(王笃勤,2012)。作为一个全新的阅读策略,识别因果关系对初中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但授课教师通过热身活动的导入,到每段文本中的引导总结,使这一策略培养贯穿文本阅读的始终,在最后学生小组合作续写故事时,对这一策略已经充分理解和领会,并能使用这一策略。
4.搭建舞台,促进学生运用语言
尽管初中生的语言水平还很低,但是越是语言水平低的学生越需要认知上具有挑战性的活动(Waters,2006)。在故事教学的最后,授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形式新颖的输出活动,将故事的结尾留白,让学生自己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局,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此活动需要学生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编写出合情合理并有说服力的结局。学生完成此项活动的质量直接反映了他们对文本语言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寓言故事丰富内涵和寓意的把握。
5.关注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Waters(2006)把思维能力分成7个层次:记忆、转换、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或演绎和评价。其中评价能力也就是评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者通过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
寓言故事是运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学生在完成情节和情感梳理的过程中,把对具体事件的了解上升为理性分析,通过思考和分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训练;通过评价人物的活动,学生开展迁移评价,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互相交流和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加深了对问题的思考,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情节发展和故事结局的预测,培养了学生对文中隐含之意的领悟力以及对作品的续写能力,无论学生设计什么样的结尾,他们都可以有理有据、充满思辨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
——————————
参考文献
Waters, A. 2006.Thinking and language learning [J]. ELT Journal, (4): 319-327.
葛文山. 2008. 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0):1-5.
韩宝成. 2007. “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课题实验模式及操作方案[Z].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柯安利. 2007. 中小学英语也要重视文学阅读[EB/OL]. http://www.gmv.cn/01gmrb/2007-07-18/content_641488. htm. 2007-7-18.
冷品优. 2014. 基于童话故事的英语阅读教学[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57-63.
王笃勤. 2012. 英语阅读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