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小学篇)2023年第12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育的实践探索(鲁子问)

【摘  要】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育都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英语教育亦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实践中,应基于全球文明视角,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发展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意识;小学英语;双传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育是国家、社会基于发展需要,对英语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基于已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英语,发展英语语言能力,而且能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发展其全球文明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还有助于中小学生基于全球文明视角和跨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我们可以将这种文化双向传播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称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双传形态,其具体内涵为:通过阅读全球文明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文内容,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以全球文明视角,采用说、讲、写、演、唱、玩、制作等活动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并发展全球文明互通、互鉴意识和能力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双传形态不是单纯地用英语翻译中国文化内容进而让学生基于已知的中国文化学习英语,也不是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或为了学习英语进而单纯地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用英文表达的中国文化内容的过程中,既基于全球文明视角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学习如何向世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一、以全球文明为视角,阅读中外文献,确定传承与传播可能

不同人类文化之间已经存在长期的交往,不同文明的互通、互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文明” 这一概念就不断受到重视, 成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主题(阿玛蒂亚·森, 2007;祝东力, 2018)。

全球文明彰显全人类的共同文明,强调“全世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阿玛蒂亚·森, 2007),也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特性。 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视全球文明为一种意识,教育实践应培养受教育者建构、形成、发展强调全球文明共性与尊重不同文明特性的全球文明意识,并提升其相应的能力。

英语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与全球文明意识和能力关联最直接、最紧密的领域之一,发展学生的全球文明意识与能力是英语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育的基本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承中国文化,也不只是发展英语语言能力,更为深层的目标应是引导学生建构与发展全球文明意识与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讨论的全球文明意识与能力,包含《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所提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等相关内容。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育,首先应基于全球文明立场,形成基于全球文明立场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我们应阅读介绍中外文化的文献,再根据教学需要阅读专题文献。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应阅读从不同视角介绍相关文化专题的文献,以确保不会出现文化认知与理解的单一视角偏差。 

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例,我们可以先较为系统地阅读与史前大洪水的存在、第四纪冰川对地球广泛影响相关的历史文献,然后阅读《史记》 等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大禹治水,尤其是九州规划(禹贡九州) 的相关文献,同时阅读人类其他文明中关于史前大洪水以及应对方式的文献,发现全球文明的共性与各个文明的特性。 比如,阅读古犹太人诺亚以方舟规避大洪水对生命的毁灭,古印第安人将独木舟捆绑在一起并系到巨大的山岩上应对大洪水等史前故事,同时也发现应对史前大洪水的共同点,以及治理洪水、躲避洪水、抵抗洪水等不同点,由此基于全球文明视角形成对大禹治水的理解:首先,在史前时期,因第四纪冰川消融,地球上很多地方洪水泛滥,人类因多种因素采用了不同方式应对大洪水。 其次,在鲧用以堵治水的方法治水失败之后, 禹“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依山势确定河水走向,以疏为主,疏堵有序,依水土制定种养规划和税赋比例,形成总体规划,然后举全国之力治理水患,从而河清海晏。再次,大禹治水并非单纯地以疏代堵,而是先以规矩进行勘察,然后依山川走势制定疏堵规划。 最后,治水、避水、抗水只是因地域、人口等不同因素而选择的应对方式,并无本质区别,更无优劣之分。 显然,全球文明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正是全球文明视角的意义所在。“全球文明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使我们对科学和历史有更正确的认识,而且还在于避免当代世界作一种割裂式的狭隘的理解”(阿玛蒂亚·森, 2007),这是我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时亦应如此。

基于全球文明视角形成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必然会促进我们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从中国文化与各国文明的共性与特性等方面,确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跨文化传播视角,发展他们基于全球文明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这一环节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较为系统地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中外文献。大禹治水这类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依然需要我们阅读至少数万字的中外文献,而对于有些主题的故事,我们甚至需要阅读数十万字的相关文献。这一环节通常可以采取集体教研的形式进行,即多人同时分工阅读中外文献,然后每位教师报告阅读发现,进行交流讨论,确定传承与传播的内容。 

二、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确定传承与传播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

如前所述大禹治水之例,基于全球文明视角可以深化我们对这一中国传统故事的理解,形成从大禹到诺亚、从规矩到九州、从山川走势到疏堵有序等十多项可能的学习内容。但小学阶段的英语课时有限,学生英语语言基础较弱,不可能开展如此之多的内容学习。而且,任何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确定可以学习并能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内容。

以《司马光砸缸》 故事为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对这一故事的内容本身,受访学生耳熟能详,对司马光临危不惧、 急中生智的中心思想都能脱口而出,几乎所有学生对“司马光为什么在危急的关头能想出有效的救人的方法” 具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时笔者与研究团队五次开展这一故事的英文绘本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均能基于绘本掌握“司马光通过自幼阅读历史和思想典籍而形成过人智慧,成为编撰《资治通鉴》 的著名历史学家和宋代名相”这一出自《宋史·司马光传》 但在普及版的故事中没有明确说明的历史知识,进而形成阅读可以使人睿智的认知,深化对这一故事背景的理解,达成学习目标。 五次教学实践说明,通过阅读绘本了解司马光能急中生智的原因是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可实现的学习目标。

同时,也有不少外国人砸物救人、以损坏某个物品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著名故事,还有一些外国的读书增智的故事。这说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无论是以损坏物品的方式解决问题,还是读书增智,都具有全球文明共性。因此,向世界讲好这一中国故事,具有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促进全球文明互通、互鉴的价值。 

不过,与这一故事相关的《宋史·司马光传》 文本、这一故事在宋代的传播史、这一故事选入蒙学与小学教材的历史、这一故事从“司马光击瓮” 到“司马光砸缸” 的演变等内容,并不在我国绝大多数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少部分小学生对这一故事在北宋早期就以绘画方式在洛阳、开封流传表示惊讶,并想了解当时的绘画风格和传播方式。

而历史对司马光的评价、司马光的历史观及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司马光与苏轼的关系、司马光与科举考试的分路取人和教育公平,甚至司马光的价值立场以及北宋的时代悲剧等宏观背景材料,虽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故事,但只可作为教师阅读的材料,甚至可以作为高中生的文科综合分析材料,而并不处于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相关内容尽管非常丰富,亦充满趣味,但不适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英语教育实践,可基于学生从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已经奠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以及当代小学生真实的社会文化生活,设定基于全球文明视角深化中国文化理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同时,《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的跨文化表达方式也可以成为发展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目标。

笔者在孔子学院工作期间,与外国教师共同备课和给外国学生上课用直译故事名Sima Guang Smashed the Vat的方式讲这一故事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Why? Whose vat? 总要先解释甚至讨论一番,这就严重影响故事主题意义的传播。后来,笔者将故事的名称改为A Little Boy Saved a Boy这一直接说明故事结果的名称,外国师生的第一个问题马上变成了“How?”。在面对国内学生学习的英文绘本时,我们保留了学生熟知的司马光的名字,将绘本故事命名为Sima Guang Saves a Child这一并非直译而是更具有跨文化传播有效性的名称。让学生在绘本阅读中探究这一故事名,有助于促进学生基于全球文明视角(拯救他人性命对任何人类文明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善举)开展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而且故事命名方式、传播视角与方式和成效的比较分析,也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相关能力。

本文是基于英语教育领域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实践形态,英语语言能力发展是当然之义。无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为何或如何确定,英语语言能力内容与目标必须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而设定。很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小学英文绘本的语言基础设定较高,主要是因为其内容自身具有较高语言要求。这往往导致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英语教育实践活动出现语言内容过难、语言学习目标过高的问题。为小学生提供处于他们英语语言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内容,设定相应学习目标,既有助于他们学习英语语言,达成英语语言能力目标,也有助于他们深化中国文化理解,达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的全国性教研与集体备课活动中,笔者通常准备不少于三种语言水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内容,以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相应语言水平的学习内容。以下是故事 《鲁班造锯》的三种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内容及相关学习目标。 

[水平A:剧本]

Man: Master Ban, we need more wood.  

Master Ban: Let's go and cut down a tall tree.

Historian: Cut down a tall tree? But that is not in my history books.

Man: Then what? Can you get more wood from your books?  

Master Ban: Let's work hard to cut down a big tree.  

Man: Oh, it is too hard. Do you have a quicker and easier tool?

Historian: A quicker and easier tool? But it is not in my history books. 

Man: Then you come and cut it!  

Master Ban: Are there any ideas about quicker and easier tools in your books?  

Historian: No, Master Ban.

Man: Ouch, my hand! Oh, my hand is bleeding!  

Master Ban: Oh, my hand is bleeding, too.

Man: The grass is so sharp.  

Master Ban: Sharp? No. It's very soft.

Man: Then how does it come to hurt our hands?  

Master Ban: Let me have a look. Oh, the grass has some special teeth. Aha, such teeth can help us make a quicker and easier tool to cut down trees.

Historian: But it is not in the books.  

Master Ban: Now, we have a new tool. It is a saw. Let's cut down big trees.  

Man: Yes, Master Ban. IT IS much quicker and easier.  

Historian: But it is not in the books.  

Man 1: Master Ban is a great inventor.  

Man 2: Master Ban is from our state, Lu State. We are so proud of him.

Man 3: Let's call him Lu Ban.  

Man 4: Yes, Lu Ban, with the name of our state.  

Historian: Alright. Let me write it down. IT IS in the book now.

[学习目标] 理解绘本Lu Ban and the Saw,发展讲好《鲁班造锯》 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戏剧学习与表演,发展共情理解意识与能力;传承与传播鲁班善于观察、通过创新发明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 

[水平B:个人讲述版]

This is Lu Ban.  

I have a story about him. 

Oh, they have no wood now.  

Hmm. He hasn't a good way in his book.

Ah, they have many trees.  

Oops, it's too hard.

But the book doesn't have an answer. 

Ah, his hand is bleeding!  

Do they have an answer in the book? 

Lu Ban has an ideafind the fact.  

Oh, it has sharp teeth. 

They have a saw now.

It has sharp teeth. 

Saw and saw! Saw and saw! 

They have a saw. 

We have these all from Lu Ban's work.

We have these all in the book now.  

[学习目标]基于对《鲁班造锯》故事的已知,学习如何用have结构的语句,向世界讲述《鲁班造锯》的故事,传承与传播鲁班善于观察、通过创新发明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 

[水平C:个人讲述简明版]

He's Lu Ban.  

He's old.  

Big wood? No.

A good way? Nope!  

Ah, tall trees.  

Oops! Too hard.  

Ouch! Painful.  

Very soft. Why?

Aha, sharp teeth.

Sharp teeth. 

A big saw.  

Saw and saw, 

Saw and saw. 

His work. Great!  

In the book. Great!  

[学习目标]基于对《鲁班造锯》故事的已知,学习如何用非常简洁的英语语句,向世界讲述《鲁班造锯》的故事,传承与传播鲁班善于观察、通过创新发明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 

在教研活动中,基于同一绘本,设计以上三种不同语言水平的语言学习内容,供教师选择使用,有助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可能,同时有助于学生基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对于绘本的三种不同语言水平的文本,若绘本编写者已经设计好,教师可以直接参考使用;若绘本编写者没有设计,则可以通过区域教研进行准备,然后在区域内共享。 

三、基于设定的传承与传播学习目标,设计和开展传承与传播教学实践与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的有效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基于教材与教学的随机融入,二是基于绘本、戏剧等的专项融入。本文将着重讨论基于绘本阅读的融入实践。任何教学实践都需要首先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定学生发展目标,即学习目标,然后设计检验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活动与评价标准,进而设计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活动。 

如前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育实践的学习目标既有语言能力发展目标,更有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发展目标,其评价活动与评价标准亦然。事实上,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发展相互依存,其评价活动、评价标准、促进目标达成的教学过程与活动,亦应相互整合。

基于全球文明视角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课前和课后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中文学习内容,但亦应提供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英文学习内容。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则应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可以用英文开展的活动,如学生可以理解并回答的问题,或适合学生表演的教育戏剧活动等。很多教育戏剧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效较为显著。完成教学设计之后,教师应基于设计和课堂动态特征开展课堂实践,落实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英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本阅读的有效过程与常规阅读一样,具有三种形式:先读故事整体、再读故事细节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阅读过程,先读故事细节、再读故事整体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阅读过程,以及两种过程混合的互动(Interactive)的阅读过程。 

对于小学生熟知、过程较为简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如《仓颉造字》,使用自上而下的过程较为有效;对于小学生不是很熟悉、过程较为复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如《王贞仪》,使用自下而上的过程较为有效;其他的则可选择互动过程。下面以绘本《仓颉造字》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说明。历史文献对于仓颉如何造字、一开始造了哪些字等并无任何记录,绘本基于合理的想象创编了故事情节。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仓颉,学生都知道仓颉造字的故事。然后,教师让学生快速翻阅绘本,找出绘本故事中仓颉造出的第一个字,学生很快找出答案。接着,教师让学生从故事的这一页开始读,看看仓颉为什么造出这个字。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仓颉是为了解决结绳记事不准确的问题,从而得出为更准确记载生活与历史而创制文字的结论。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仓颉基于观察大自然而创制文字、很多人与仓颉共同创制文字的故事内容,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大自然为师、共同努力”的全球文明价值的理解与传承,以及文字使文化更容易被记载、理解和传承的创新思维与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故事特设的仓颉不与他人因文字如何创制而争执、通过更多创制而让时间解决争执的情节,促进学生相关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上述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回答一系列问题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是可能的、可行的、有意义的,这将能促进学生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发展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

参考文献 

阿玛蒂亚·森. 2007. 我们的全球文明[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12.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子问等. 2022a. 司马光砸缸(Sima Guang Saves a Child)[M]. 广州:广州出版社.

鲁子问等. 2022b. 鲁班造锯(Lu Ban and the Saw)[M]. 广州:广州出版社.  

鲁子问等. 2022c. 仓颉造字(Chinese Characters by Cang Jie)[M]. 广州:广州出版社.  

祝东力. 2018. 中西文明比较与全球文明的前景[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17-21.

 

本文作者:鲁子问(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信息化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