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拓展阅读教学的新形式,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节群文阅读教学观摩课为例,阐述了小学英语群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即确定群文话题,精选教学文本;关注问题设计,引发深度思考;构建生本课堂,体验真实阅读,以期探索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群文阅读;拓展阅读;群文话题;问题设计;真实阅读;阅读素养
一、群文阅读教学及其意义
群文阅读教学这一概念最初源自语文学科,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针对一个话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蒋军晶,2016)。如果将其迁移至英语学科,可以对该定义作如下解读:较短时间通常是指一节课或至多两节课;话题是指教师为学生选择阅读素材的依据或者主题;多文本是指教学文本的篇数,通常为2~4篇,文本之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
英语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然而,小学阶段英语开设的课时普遍不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阅读教学尤为重要。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次性可以阅读多篇文本,有利于扩充阅读量和提升阅读速度。同时,群文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比如推理、比较、分析、整合、判断和创造等。此外,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需要阅读多篇文本,其默读、快速浏览等阅读能力会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而且,群文阅读强调教师要尽可能使用真实的阅读材料,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真实的阅读情境。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课例
近期,笔者在南通市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了一节群文阅读课Easy or Hard。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为两本绘本故事:It’s Not Easy Being a Kid和It’s Not Easy to Be a Mother。绘本It’s Not Easy Being a Kid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Peter以小孩与大人逐项对比的方式讲述了作为小孩的不易。绘本It’s Not Easy to Be a Mother则讲述了小女孩Lisa起初觉得做小孩太难,但是与妈妈交换角色后发现,做妈妈更加不易。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 能通过运用默读、跳读等阅读方式,获取两本绘本故事中的主要信息,理解故事内容;
2. 能通过阅读两本绘本故事,初步形成分析、比较、推论、判断等阅读策略;
3. 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对本节课话题进行拓展性阐述;
4. 能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能学会换位思考,关心父母,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节课的简要教学过程如下:
Step 1: 师生交谈,直入话题
课堂伊始,教师直奔本课话题Easy or Hard,要求学生使用“For me, it’s easy/hard to ...”交流个人学习或生活中觉得比较容易或困难的事情;随后,转入话题“Is it easy to be a kid or an adult?”,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观点。
[设计意图]
在群文阅读课上学生要读多篇文本,因此导入环节需要直入主题,这样既省时又高效。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直接呈现话题Easy or Hard,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容易或困难的事,随后要求学生针对“做小孩容易还是做大人容易”这一话题表述想法和理由。这样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在辩证的氛围中自主思考和表达,同时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Step 2: 阅读绘本故事It’s Not Easy Being a Kid
1. Read, Stick and Find
(1)教师引出绘本的主人公Peter,并告诉学生:In Peter’s eyes, it’s not easy being a kid. 接着呈现绘本故事的图片,告知学生:There are lots of nice pictures in this book. There are no words. The words are in the red envelope.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绘本中的图片,默读红色信封中的语段纸条,并将这些语段粘贴至对应的图片下方。在学生完成粘贴任务之后,教师让学生观看绘本动画进行验证。
(2)教师向学生提问:In Peter’s eyes, why is it not easy being a kid? 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提炼重要信息。在验证答案时,教师提取Peter观点中的关键短语并板书。
[设计意图]
图文匹配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自主建构文本的过程。建立文本情景与文本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快速浏览文本语段的能力。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大意的同时,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断能力等也得到有效训练。随后,学生围绕主旨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运用跳读策略获得关键信息,提升阅读效率。
2. Guess and Stick
教师备课时将Peter认为做大人容易的四个描述片段部分挖空,只留下了前半句“When you’re an adult, ...”。本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对四处挖空内容进行猜测,随后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将绿色信封中的词条贴在对应位置上。在验证答案时,教师提取关键短语并板书,使之与Peter关于做小孩难的观点一一对应。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中,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挖空和留白处理,旨在让学生推断出Peter关于做大人容易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断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接下来的再次粘贴词条的活动既是学生推断与验证的过程,又是学生获取文本完整意义、构建清晰文本图式的过程,以此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3. Think and Say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以绘本中的主要句型“When you’re a kid, you ... But when you’re an adult, you ...”为语言支架,继续围绕话题深入交谈。本环节师生对话如下:
T: For Peter, it’s hard to be a kid, but it’s easy to be an adult. Do you have any of your own ideas about this? You can talk about your own experiences.
S1: When you’re an adult, you can play with mobile phones anywhere and anytime. But when you’re a kid, you can't do that.
S2: When you are an adult, you can do anything you want to do. But kids can’t do anything they want to do.
...
[设计意图]
由于文本的主人公Peter也是孩子,学生读完该文本后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其表达欲望亟待激活。该环节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语言输出丰富,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从不同的视角表述观点,而且不少观点颇有道理和新意。
Step 3: 阅读绘本故事It’s Not Easy to Be a Mother
1. Read and Name
教师引入绘本故事的主人公Lisa,同时展示了该故事的第一页。该页内容包括:一张Lisa表情痛苦的图片,以及围绕在她周围的大人平时对她发出指示的话语,如:Don’t be so rude! Wash your hands! Don’t eat too much ice cream! 接着,教师以问题“It seems she has the same problem. What will happen next?”引导学生带着期待阅读全文,同时完成为绘本命名的任务。
[设计意图]
第二本绘本故事的第一页讲述了Lisa认为作为孩子的种种不易,这些也是学生每天所要面对的。教师呈现该页内容,旨在能从第一本绘本的阅读情境中无痕过渡到第二本绘本的阅读情境,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期待。教师布置为绘本命名的阅读任务,旨在让学生再次利用快速浏览等阅读方式获取文本主旨大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好奇、推断、对比和发现等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
2. Read and Find
在通过与学生交流确定绘本名称之后,教师提出问题:In Lisa’s eyes, why is it not easy to be a mother? 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完整绘本。在验证答案时,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文本中Lisa关于“做大人难、做小孩易”的观点,同时采用大人与小孩逐项对比的方式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再次默读全文,通过跳读快速获取关键信息,从而对文本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验证答案时,教师注重让学生提炼文本中零散的语言和内容,使学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与归纳能力,从而触及文本的内涵和意蕴。
3. Imagine and Say
该绘本故事中,妈妈和女儿在起床、穿衣、吃饭、睡觉、做家务等多个场合进行了互换角色的体验,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孩子和妈妈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征和交流方式,但文本中有一页(见图1)只有场景图而没有对话。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两人一组创编对话,并表演。
图1
学生创编的对话如下:
S1: Lisa, don’t mess up the floor. Put your books in order, please.
S2:(不屑一顾地)You can do that for me.
S1: You can’t eat while reading. That’s not good.
S2: Apples are my favourite fruit, and I’m hungry now.
S1:(无奈地)Please ...
S2: I’m Lisa. This is how Lisa behaves.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中,教师利用绘本中的留白指导学生创编对话,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角色互换的情境中体验作为妈妈的辛苦与不易,对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4. Think and Say
在该文本学习结束时,教师要求学生延续Lisa关于“做大人难、做小孩易”的观点,结合个人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教师同样提供语言支架“When you’re an adult, you ... But when you’re a kid, you ...”,并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其他句式。本环节师生对话如下:
T: In Lisa’s eyes, it’s hard to be an adult, but it’s easy to be a kid. Do you have any of your own ideas about this?
S1: When you’re a kid, you don’t have too many worries. But when you’re an adult, you have a lot of worries every day.
S2: As a kid, you don’t cook or buy food for your parents. But adults need to do these things for their children.
...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拓展表述文本中Lisa的观点,这既能促使学生认真回顾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对家庭的付出,体会做大人的种种不易,又能与第一本绘本中“做小孩难、做大人易”的观点进行相互对比,从而使学生在经历深度情感体验的同时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Step 4: 深度思考,升华情感
教师告知学生这两本绘本其实都还缺少最后一页,并通过PPT展示两本绘本的尾页(见图2),让学生深入思考“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se two stories?”。教师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最后学生给出了如下回答:Our parents do not have it easy. We shouldn’t make so much trouble./Both kids and adults have a hard time. Let’s sit and talk. We should understand and love each other./Life is not easy, but life is beautiful. So, be happy every day./ ...
图2
[设计意图]
两本绘本主旨鲜明,看似相互独立,实则有异曲同工之处,每本绘本的最后一页是最好的例证。教师将两本绘本的最后一页放在本节课最后展示,意在使学生在整体阅读和分析比较之后,能从文本的表层信息走向实质内涵,从文本的故事内容走向自己的真实生活,在深度思考中经历思想的挣扎、主旨的探究和情感的升华。这样的设计是以阅读能力培养为起点和过程,而达成的是学科育人的目标。
三、对英语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1. 确定群文话题,精选教学文本
话题的确定是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之前最为重要的一步。英语群文阅读的话题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对立的观点为话题,如本节课就是以做小孩难和做大人难这样对立的观点展开的;也可以主题为话题,如针对主题为自然、动物、朋友、著名景点等一组文章进行教学;也可以作者为话题,如绘本大师Anthony Browne的著名作品My Mum和My Dad可以作为群文阅读材料;还可以阅读策略为话题,如选择一组文本专门针对某种阅读策略进行训练,从而让学生发现该阅读策略的特点、优势和运用时的注意点。
话题确定之后,教师就要围绕话题挑选教学文本。教师在挑选文本时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1)教师要广泛阅读。教师的阅读视野决定着学生的阅读质量。群文阅读要求教师拥有广泛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利用网络媒体等有效渠道获取更多、更好的阅读素材,从而使高质量的群文走进课堂。其中,绘本以其可读性和趣味性成为群文阅读文本选择的主要来源。
(2)选择文本时要注意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在挑选文本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语言难度过高或过低,或者脱离学生实际的文本要尽量摈弃。例如,本节课中,主题为“做小孩难”和“做大人难”的两本绘本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的文本非常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再加上文本语言难度适中,学生整体阅读效果颇佳。
为了让文本贴近学生,教师还可以将课内教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来确立话题。例如,教材中有以Christmas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Western Holidays为话题,寻找有关Easter、Thanksgiving、Halloween等的相关文本作为一组文章组织群文阅读,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3)使用文本时要尽量保持原貌。教材中的课文受到立意选择、难度平衡和篇幅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它们的语言正式、立意集中和篇幅较短,适合日常教学中进行精读。而群文阅读所需要的文本则不同,它们是用来进行泛读的,以还原真实的阅读情境。群文阅读的文本要尽可能保持原貌,这包括原文的立意、篇幅和语言,不应随意删除、替换和修改。当然,在实际操作时,如果文本语言难度过高,教师或放弃不用,或在尽可能保持原文韵味的基础上适当修改。
2. 关注问题设计,引发深度思考
问题是维系课堂教学所有环节和步骤的枢纽,也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手段。教师的问题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可以说,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和效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引领学生学会深度思考。群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对文本整体进行提问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对文本细节进行提问,关注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是关注学生对核心语言项目的理解,而对文本整体意义的提问只是一带而过,可以说是关注“点”远多于关注“面”。而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则不同,教师的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关注“面”,也就是关注文本整体。这种文本整体视角下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整体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关注文本的主旨思想、文体结构和文化概念。
例如,本节课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关注文本整体。教师在第一本绘本中设计的问题“In Peter’s eyes, why is it not easy being a kid?”,在第二本绘本中设计的Read and Name活动以及问题“In Lisa’s eyes, why is it not easy to be a mother?”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整体意义,使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
(2)对群文共同点进行提问
群文阅读的提问不仅要关注对单篇文本的整体提问,还要对群文内的所有文本的共同之处发问。由于学生阅读的是多篇文章,这些文章都围绕相关话题汇集在一起,教师对群文集体提问时的关注点就是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能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象,发现群文的共有特性和实质内涵。
例如,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教师呈现两本绘本的最后一页之后,向学生提问: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se two stories? 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对两本绘本进行整体比较、分析和归纳,从而在“做小孩难”和“做大人难”的观点之上,找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关爱和理解”这一共同之处,进而使学生能走进文本深处,提升主体认知和升华个人情感。
(3)提问要链接课堂内外
群文阅读的提问不仅对文本进行设问,还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因为学生的课外生活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有自己个性化的行为、思考和感触。正是学生课外生活的广阔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使群文阅读有了很大的延伸空间。教师要找准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让学生在带着期待走进文本的同时能带着思考走向生活。
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在阅读两本绘本之后分别提出了“你认为‘做小孩难、做大人易'还有哪些方面?”和“你认为‘做大人难、做小孩易'还有哪些方面?”两个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说出体会。这样的问题设计将学生从文本拉入自己的真实生活,使课堂与生活无缝对接,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提升了群文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3. 构建生本课堂,体验真实阅读
“群文阅读必须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蒋军晶,2016)。也就是说,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是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阅读权、自主权和话语权,学生才能在英语群文阅读的课堂上获取“带得走、用得上”的阅读能力。在构建生本课堂时,教师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简化阅读教学的环节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一节课学生需要读2~4篇文章,这就意味着课堂上的教学环节不宜过多、过繁。教师不必过多苛求教学的艺术性,要弱化教学环节之间的起承转合、前后呼应和环环相扣,精简教学环节和过程,因为过于精细化的教学流程会占据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学生一旦失去了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也就无法真正意义上进行群文阅读。
例如,在本节群文阅读课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简单、简洁、简明,两本绘本的阅读均围绕2~3个核心问题展开,关注文本的整体意义和文化价值,忽略对文本词、句、篇的逐级教学,淡化教学活动之间的频繁转换,从而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自主阅读、合作阅读、分享阅读的机会。
(2)关注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
群文阅读教学指向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英语精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默读、浏览等却是最为实用和有效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接近真实阅读,让学生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
例如,本节课中,教师在阅读材料的确定、主旨问题的设计、阅读活动的选择等方面充分显示出了对学生真实阅读体验的关注。学生通过经历真实的英语材料阅读、实用的阅读策略训练、联系实际的观点分享以及阅读体验之后的情感表述等过程,有了更为真实、全面和高效的阅读体验,逐步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和良好的阅读素养。
四、结束语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拓展阅读教学的新形式,是学生课内阅读教学的有力补充,为学生形成真实阅读能力架起了桥梁。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速度、数量和阅读视野,更关注对学生真实阅读策略的训练,更关注学生在多类别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群文阅读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一线教师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敢于突破与创新,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奠定基础。
————————————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分级阅读第五级[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蒋军晶. 2016. 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注:本文为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小学英语学科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QN2016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附作者信息:陈剑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