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小学篇)2025年第04期: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江苏:王贝丽)

【摘  要】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逐渐受到关注。目前,“为跨而跨”的拼盘式跨学科学习现象比较严重。主题意义引领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能够将多学科教学资源进行融合,共同作用于主题意义的探究,提升教学效率。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论述教师如何通过研读教材,打通学科壁垒,提炼跨学科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创新实践任务,优化学习评价,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发挥英语课程育人功能。

【关键词】主题意义;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英语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首次提出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2022)。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自觉探索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而又稳妥的课程策略,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郭华,2023)。但目前国内跨学科教学中,拼盘式教学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学习内容只是各学科知识的机械拼凑,各学科活动也是各自为政,看似围绕主题,实则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此外,评价方式仍以单科为主,没有综合衡量跨学科成果,使得跨学科教学沦为形式上的拼盘。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语篇的首要任务是理解语篇内容,并且在经验、认知等层面发生改变。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和探究语篇主题意义的过程(程晓堂、周宇轩,2023)。主题意义探究是学生在与主题所承载的内容进行深度对话后,所构建出的关于该主题的新的、拓展性的理解。要开展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打通学科壁垒,研读教材,提炼跨学科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设计符合学情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完善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发挥英语课程育人功能。

二、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1. 打破学科界限,全面挖掘主题内涵

传统英语教学中,语言学习存在浅层化、碎片化现象,且英语学科相对独立,缺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教育部,2022)。基于单学科开展主题意义探究,可能会局限在有限的视角,而依托跨学科学习,能让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看待同一主题,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开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时,教师要围绕主题统整多学科课程内容、方法和思维方式,识别并提炼出不同学科中与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和结构化知识,围绕真实问题组织学生多角度开展学习活动。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演绎,对主题意义生成更多个性化的理解。同时,不同学科的碰撞极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新点,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念,开辟出更多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和路径,打破传统教学仅关注语言知识学习的局限性,落实课改精神。

2. 促进英语双重性质融合,凸显育人实效

《课标》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王蔷、刘诗雨,2023)。基于主题意义的探究,教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感和挑战性的跨学科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构建更为丰富和立体的知识网络,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学科学习和交流,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解决多学科融合的真实问题,这一点很好地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同时,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收获了语言所承载的中外优秀人文及科学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综合素养,从而实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通过这样双重性质融合的学习过程,学生深度探寻主题意义,深入理解语篇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以综合提升,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英语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三、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

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对一线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挑战,本文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4 Then and Now为例,重点说明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

1. 研读语篇探寻链接,明确跨学科主题意义

教师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应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教育部,2022)。在跨学科背景下确立主题意义,首先需要立足本学科,认真研读语篇内容,初步提炼单元主题,再对主题意义进行整合与补充,寻找跨学科的链接点(赵文娟、彭丽媛,2024)。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首先立足单元整体,梳理各语篇间的逻辑关联,明确它们如何围绕单元主题层层铺陈。接着,教师对语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主题关联分析,挖掘其表意功能,同时关注插图、歌曲等多模态内容与主题的呼应。通过这样的深度研读,可定位跨学科链接点,精准提炼主题意义。

本单元共八个板块,其中五个语篇紧密围绕时代变化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两大主题范畴,子主题涉及生活与学习、科学与技术。笔者以英语教材为核心,拓宽视野,广泛查阅其他学科教材,寻找与英语知识的关联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科技改变生活”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究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这与本单元时代变化的主题相呼应。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涉及描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时,教师可基于科学课上学生对科技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词汇和句式表达。此外,苏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通过体验智能家居生活、体验智慧出行等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英语课上,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创设相关英语交流场景,如“我的智能生活”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基于信息技术课上的体验,用英语分享自己对智能生活的感受和看法。基于上述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意义确定为: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理解社会的动态变迁,培育思辨能力与探究精神;同时,珍视当下生活,积极展望未来发展。通过以英语学科为核心,融合科学、信息技术、美术等多学科知识,构建起以探究该主题意义为纽带的教学体系,促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协同共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 围绕主题重组单元内容,分解主题,统筹课时安排

要开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跨学科学习,教师就要跳出单学科语言知识传授的局限,着眼宏观概念与思想。相对于知识与技能,主题更具备普适性与跨学科性,而构建主题及子主题的过程,需要教师将英语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此过程充分体现了跨学科教学的特点。

在主题意义引领下,笔者依托英语教材,系统梳理并优化重组单元内容,提炼出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即认识并客观评价科技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围绕此主题,笔者结合四个课时构建了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四个子主题:

子主题1:感受今昔变化,体会科技给现代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利。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借助科学课上科技发明提升生活质量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描述语篇中Mike一家人生活发生的变化,认识到科技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子主题2:正确看待变化,接纳并改善自我。 教师借助阅读语篇,引导学生用英语讨论面对个人成长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时应持的态度。

子主题3:探究科技变革,感悟中外发明智慧。学生阅读关于科学家故事的英语文章,交流阅读心得,学习科学家精神。

子主题4:积极应对变化,以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资源,引导学生用英语探讨时代变迁,展望未来,激发其对科技创造的兴趣。

笔者围绕主题将历史、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与英语学习相结合。子主题是对主题的细化和支撑,学生在理解子主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主题的提出、主题体系的构建,有效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单元知识;同时,学生学会探究不同学科现象背后的共同原理,以此加深对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理解,实现跨学科学习价值。

3.聚焦素养剖析学情,锚定跨学科学习目标

《课标》提出“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教育部,2022)。单元目标是预期学习的结果,是结构化的素养目标(袁莉娅,2024)。要确立单元育人目标,教师需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分析主题意义探究在不同学科中的逻辑,设计既能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又能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

英语方面,学生已能熟练运用一般现在时描述日常生活,并可以用一般过去时简单讲述曾经发生的事;在科学、信息技术学科方面,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识别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科技产品,对这些产品的发明起源以及未来科技发展都持有浓厚的兴趣;此外,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对绘本创作也非常感兴趣。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笔者开展跨学科教学设计,力求在引领学生学习单元英语知识的同时,完成跨学科实践任务——设计、制作、分享绘本《看我幸福之家72变》,全面展现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边的变化。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笔者以跨学科实践活动为抓手,制定了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学习目标(见表1)。

表1 Then and Now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目标

语言能力

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newspaper、news、e-book、telephone、mobile phone、radio、then and now等与主题相关的单词和短语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 ago, he/she ...”和“Now, he/she ...”,能理解、比较和运用一般过去时与一般现在时。

3.能听懂、会说字母组合-er在单词中的发音,发音准确,并尝试认读-er结尾的职业类单词。

4.能独立创作主题绘本(手绘或电子),内容丰富,书写工整、规范。

5.能借助绘本中插图、思维导图等,运用目标语言清晰、有条理地进行今昔对比,描述自己与家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思维品质

1.逻辑思维:对比文本中过去和现在,梳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变化脉络,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有条理地阐述差异,总结发展规律。

2.批判性思维:思考各种变化给生活、学习带来的影响,总结利弊,补充质疑同伴观点。

3.创新思维:基于绘本创作大胆畅想、表达未来生活。

文化意识

1.能多维度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发展的辉煌成就。

2.培养尊重各国的科技成就的意识,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包容。

学习能力

1.能够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任务,通过查阅英文书籍、浏览英文网站、采访长辈、小组分享交流等方式,有效、完整收集信息。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用英语绘本内容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4.着眼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主题意义探究实践任务

跨学科视域下的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赵文娟、彭丽媛,2024)。教师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设计实践探究活动;同时,为避免学生的认知负荷过重,造成学科知识与语言知识顾此失彼,教师应根据学情适时调整学习难度,开展一系列互相关联、难度递进的学习活动,保障每个教学活动都指向主题意义探究,均能为实现单元目标服务。在设计实践任务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既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体现跨学科学习特色。

(1)基于多学科视野,自主剖析文本

多学科视野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有力推动知识的横向迁移。 在剖析文本时,单一学科视角存在局限,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可使学生从多元维度深入理解文本,挖掘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科技改变生活这一学习主题的引导下,学生在第一课时研读文本,自主梳理科技给Mike一家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变化。在阅读、交流过程中,学生自发地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将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用英语阐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引导。例如,学生在交流环节做了如下汇报: Twenty years ago, Mike's father wrote letters and used telephones to call people. Now, he has a mobile phone. He can call people anywhere. Mobile phones change our lives. They make our lives easy and fast. 此外课后学生以主题内涵为出发点展开绘本创作借助语文素养构思目录内容运用英语核心语言确定章节、旁白框架借助信息技术收集素材发挥美术能力设计封面与插图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全方位融合多学科知识既立足多学科视野又围绕主题意义展开深度探究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

(2)借助多学科知识,积极探寻感悟 

在探寻与感悟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核心地位,他们借助多学科知识的交互运用,将丰富的知识输入和全新的体验与自身已有认知进行深度整合,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同时,学生通过与他人在小组讨论、合作项目中的交流互动,进一步丰富对知识的理解,深化情感体验,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与认知的螺旋式上升,促进自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向发展。

第二课时,学生根据审美感知和实际需要,选择个人在小学六年不同时期的相片,结合其他信息运用英语核心语言描述自己外貌、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变化,在描述中锻炼英语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 学生关于自我成长的变化描述如下:

Six years ago, I was short and little. I couldn't read or write. I liked football, but I couldn't play well. Now, I am tall and strong. I can read English and write. I still like football, and I can play well.

课后家庭成为跨学科实践的舞台。学生与家人合作制作绘本第一章我和家人的变化。在收集家人不同时期的相片时,同样需运用美术的构图和审美意识进行筛选与布局,并用英语记录家庭故事,对家庭成员的变化进行简要介绍。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下,学生感受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加深了对家庭情感纽带的理解,培养了积极的自我认知与情感态度,进一步提升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借助多学科融合,主动启迪思维

思维发展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多学科融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思维刺激源。不同学科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相互碰撞,能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思维。

第三课时聚焦科技领域,学生深入科学知识体系,认识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及其卓越贡献。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学科提供知识基础,英语阅读能力助推对故事的理解与讲述,语言表达能力则用于流畅地介绍科技发明历程中的关键里程碑,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

课后,学生广泛阅读有关科技发明、智能生活的学习资料,与长辈进行交流互动,探秘家中新老科技产品,设计完成绘本第二章“衣食住行的变化”以及第三章“科技发明知识卡”。这一过程涉及信息检索、阅读、实践操作等,学生需反复使用与主题相关的语言描述问题、分析问题、陈述解决方案。例如,学生以The way we go to the park为探究点,通过采访家人、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到两代人去公园的不同方式以及自行车、汽车的发明故事, 最后完成绘本第二章中有关“行”的设计 (见图1、图2)。

 

图1

图1 出行方式的变化

图2

图2 自行车的发明

此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而且助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借助学科融合启迪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当下学习中的复杂问题,更能培养其面对未来多元挑战时的思维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4)凭借多学科联动,全力塑造价值观

发展离不开多方面能力和价值观的塑造。多学科联动学习能整合各学科优势,在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方位发展。在多学科联动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形成对世界和自我的正确认知,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实现个人素养的综合提升。

本课例中,学生可借助信息技术课所积累的数字化技能,从图片处理、数字化排版到多媒体资源的整合运用,全面梳理并完善绘本文本内容,使其更具时代感与创新性。成果汇报环节,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在多学科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自信地介绍自己精心绘制的绘本。此过程中,英语学科用于生动叙事与情感传递,信息技术学科用于丰富展示手段,科学学科用于提供背景知识支撑。学生在多学科联动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与成长,逐渐形成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充分展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丰硕成果。

5. 以生为本培育素养,完善跨学科评价体系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通过有效的评价助力学生自主投入与反思建构。在成果展示环节,笔者在明确单元评价目标后,定位评价内容,设计与单元输出活动相对应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并展示我的绘本《看我幸福之家72变》,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对主题意义的认知,以及对跨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三个维度开展评价活动。同时,笔者优化评价方式,使口头、书面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助力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见表2)。

表2 Then and Now跨学科主题学习成果评价量表

评价

指向

评价标准

等级

绘本

结构

1. 绘本包含成长相册、家庭变化、科技发明知识卡等多维度的介绍。

☆☆☆☆☆

2.开头主体和结尾。

☆☆☆☆☆

绘本语言及汇报语言表达

1.准确运用核心词汇和语法结构,语句通顺流畅。

☆☆☆☆☆

2.取材真实富有童趣,有吸引力。

☆☆☆☆☆

3.语音标准,发音清晰响亮,流露真情实感。

☆☆☆☆☆

跨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1.绘本插图清晰、新颖凸显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

2.科技发明介绍信息准确、完整,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

☆☆☆☆☆

3.家人生活介绍具有时代感科技感,体现绿色生活理念。

☆☆☆☆☆

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1.绘本真实描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变化。

2.绘本主题鲜明,表达中流露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感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进取之心。

☆☆☆☆☆

 

活动结束后,笔者邀请学生一起回顾学习历程,表达个人观点,畅想未来如何通过细心观察、大胆创造,用科学小发明为生活增添美好等,将主题意义从教材文本延伸至现实生活,使之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育人功能。

四、总结

开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教师需要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深度梳理,提炼主题意义,挖掘主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点,设定有待解决的真实问题,链接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精心设置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与评价,发掘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围绕文本主题意义的多学科结构化知识,培养思辨能力与科学创造精神,从而真正推动核心素养落地小学英语课堂,实现学科育人。

————————————

参考文献

程晓堂、周宇轩. 2023. 主题、话题、主题意义概念辨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6):1-5.

郭华. 2023. 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条新路径[J]. 人民教育,(2):25-27.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9.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T]. 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23. 义务教育教科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T]. 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蔷、刘诗雨. 2023.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关键问题解决[J]. 英语学习,(7):4-11.

译林出版社. 2022.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六年级上册[T]. 南京:译林出版社.

袁莉娅. 2024. 解决真实问题的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模板探索——以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1 I like dogs一课为例[J]. 小学教学研究,(16):48-50.

赵文娟、彭丽媛. 2024. 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初探[J]. 英语学习,(7):52-56.

本文作者:王贝丽(无锡市东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