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小学篇)2013年第02期:让英语语篇教学从模式走向灵动(江苏:钱希洁)

让英语语篇教学从模式走向灵动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钱希洁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存在的模式化问题,从抓住语篇空白、挖掘语篇内涵、调整教学预设和活化固定形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扭转英语语篇教学模式化倾向的实践与思考,旨在探讨改善英语语篇教学模式化现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篇教学,模式化教学,语篇空白,语篇内涵,教学预设,固定形式
 
       通过几年深入的研究,小学英语教师已经逐步走出语篇教学曾经的茫然,形成了语篇教学的基本思路,但却有不少教师在对语篇教学的盲从中步入了模式化的困境中。很多教师在模式的左右下多了些盲从,少了些思考;教学活动多了些程式,少了些个性;教学过程多了些呆板,少了些灵动。本文主要就如何改善当前语篇教学的模式化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旨在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课堂生成,实施具有个性化的语篇教学,从而使语篇教学从模式走向灵动。笔者认为,要让语篇教学从模式走向灵动,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一、抓住语篇空白,拓宽语篇教学的空间
       由于受小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的限制,在大多数小学英语教材中,大部分语篇所呈现的语言还处于相对简单的层面。而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需语言远不止教材呈现的话语。面对实际交际情形,学生很难进行恰当的表达与真实的交流。假如英语教学活动仅局限于语篇所呈现的话语,长此以往,学生所能表达的语言就会受到很大局限。这虽是教材的局限,却也给教师个性化处理教材、形成个性化语篇教学留下了诸多空白。由于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与价值取向,因此每个语篇都为学生大胆想象和进行语言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为语篇教学从模式走向灵动提供了可能。
       《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5A Unit 8 A Camping Trip中A板块的对话语篇主要围绕主题A Camping Trip展开,对话呈现了一群孩子和他们的老师为一次野营活动准备应携带的物品,但是对他们如何开展野营活动并没有给出任何交代或提示。这是教材的缺憾,也是教材留下的空白。若是教师能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空白进行想象,并作进一步的语言交流,那么语篇内容必然得以丰富,学生的思维空间必然更为宽阔,语篇教学也必然取得良好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大胆的想象,并运用学过的语言开展交流活动。教学片段如下:
T: From the dialogue, we can see the children and the teachers are at the camping site. They have many things with them. They are showing things to each other. But what else will they do next? Can you guess?
S1: Sing and dance.
S2: Play games.
S3: Chant.
S4: Say rhymes.
S5: Eat and drink.
S6: Play cards.
S7: Play chess.
S8: Have a talk.
S9: Take photos.
S10: Draw pictures.
       根据语篇内容可知,孩子们为野营所带的物品显然不够全面,这是教材文本留给我们的另一个空白。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野营所需的物品。教学片段如下:
T: Look at the things they have. What else do they need?
S1: I think they need some water.
S2: They need some bread and hot dogs.
S3: They need a knife, I think.
T: Why?
S3: They have some fruit.
S4: I think they need a camera.
T: What for?
S4: They can take some pictures.
S5: They need a map.
T: But why?
S5: They can find their way.
       教材中语篇的空白为学生的想象和语言交流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充盈着生活的气息与童趣,使语篇教学因为有了学生更为丰富的想象与表达多了些灵动。
       二、挖掘语篇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与原课改理念精神方向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在“课程性质”部分首次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其中,就人文性作了如下具体的描述: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内涵具有不同的人文元素,对不同语篇人文内涵的挖掘不仅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语篇教学走出模式化倾向的有效途径。
       例如,6A Unit 7 At Christmas中A板块的语篇主要围绕主人公Jim一家人相互赠送圣诞礼物展开。很多教师对于这一语篇的解读一般都局限于语篇所呈现的平面信息,即:圣诞礼物是什么;这些圣诞礼物是谁的;这些圣诞礼物又是谁送的。为了理清这些信息,很多教师基本上都采用了一张表格呈现以上三方面的信息,然后采用首字母填空、课文复述等形式进行操练活动。但是,学习这个文本的主要目标并不只是为了提取文本中关于那些礼物及其所属的信息。这个语篇的内涵在于:在英语国家,人们在接受他人礼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应该用哪些语言表达赞美和感谢。这才是这一语篇更为核心的内容,它比语篇表层信息更有价值,因为它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体验到圣诞节的文化内涵,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恰当表达的能力,并使教学活动呈现出与其它语篇教学活动所不同的人文情怀。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取语篇基本信息,让学生将视点聚焦于语篇中Jim一家人在接受圣诞礼物时的反应以及所表达的语言上,让学生初步感受中英两国文化的差异,让他们懂得: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们相处中,收到礼物时一般都马上打开,并表示诚挚的赞美和感谢。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引导学生懂得尊重文化差异,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教学片段如下:
T: From the dialogue, we know that Jim and his family got some presents. They were … But what did they do when they got the presents? What did they say when they saw the presents? Do you know? Please read the dialogue again and try to find the sentences.
S1: They opened the presents.
T: What did they say?
S2: It's beautiful.
S3: It's so big.
S4: It's very nice. Thank you very much.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学活动因对文本的深度挖掘而洋溢着更为浓郁的人文情怀,呈现出与其他语篇教学所不同的风格,并从模式逐渐走向灵动。
       三、调整教学预设,丰富意外的生成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学习背景、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同样的教学预设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堂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生成。拘泥于教学预设的教学过程必然会走向呆板与僵化,并步入索然无味的模式。因此,要走出“千课一面”的语篇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的不同生成对原来的教学预设进行及时的调整,使语篇教学在不同的生成、不断的调整中生成不同的精彩,呈现出不同的个性,逐渐从模式走向灵动。
       例如,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中A板块的语篇主要通过主人公Nancy 因为不会做数学作业打电话向Su Hai求助的情景,呈现了三个女孩正在做的不同事情,即:Su Hai和Su Yang 在做家务,Nancy在做数学作业。根据教学预设,很多教师一般都会将对话分成两部分教学,即:第一部分学习Su Hai 和Su Yang做家务的片段,第二部分学习Nancy向Su Hai求助的片段。在学习第一部分时,很多教师只希望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说出Su Hai、Su Yang两个人物,但是当学生提前发现对话第二部分中的主要人物Nancy并说出来时,教师是拘泥于原本的教学预设?还是根据学生的提前发现对教学预设进行适当调整?
       面对意外的生成,大多数教师一般都拘泥于教学预设,对学生的“提前发现”不予理会,依然按照教学预设的轨迹继续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少了一份灵动,步入了常规的教学思路。
       有位教师则随着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将预设中分开的两部分教学活动整合起来,并通过创设下列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出三个女孩正在做的事情。这位教师对学生说:Yeah!You're right. 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the story. They're Su Hai, Su Yang and Nancy. But what are they doing? Are they all doing housework? Please read the dialogue and try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girls. 学生通过朗读对话找出如下信息:Su Hai and Su Yang are doing housework. Nancy is doing homework. 教师根据Nancy边做作业边打电话这一信息引导学生开展对语篇的深入解读。教学片段如下:
T: Yeah!Nancy isn't doing housework. She is doing homework. But she's calling Su Hai. Why?
S1: She can't do her homework.
T: What homework is she doing?
S2: Maths.
T: So she is calling Su Hai for help, right?
Ss: Yes.
T: What does she say? Can you read the sentence?
Ss: Can you come and help me with my Maths?
       课堂的生成将原本预设中的两部分教学整合在一起,这确实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正是课堂教学中许多不同的生成,使教学走出一种固定的模式,在更为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收获更为丰富的精彩。
       四、活化固定形式,自然提升文本的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英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呈现出一片繁荣,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从各种教学观摩活动中吸取一些好的教学活动形式,而且这些形式被反复“复制”到不同的语篇教学中,渐渐地成了语篇课堂中的一些固定形式。比如,在很多语篇教学活动的尾声中,我们常看到授课教师通过PPT呈现一句谚语或名言,以此提升文本价值、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这种固定的提升形式不仅使《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的目标内容成为粉饰英语课堂教学的标签,文本价值的提升被严重虚化,也使语篇教学逐渐走入一种令很多教师自己都难以接受的模式之中。
       学生情感态度的提升需要学生的自觉感悟,也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但教师的引导不是为了展示,不能将它作为标签固定在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也不能总是通过一句英语谚语来体现,而应该随着英语教学活动的逐渐展开,在语篇学习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式,随时、随机进行引导,让学生伴随着语篇学习活动自然获得相关的感悟与情感态度的提升。除了运用一些简单的英语谚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适时的提示或活动,将语篇文本价值的提升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去,从而使语篇教学从模式走向灵动。
       例如,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中A板块的对话语篇的文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2)引导学生尽自己所能帮助周围的人,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能力,体验人生价值。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揭示课题Doing Housework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如下引导:So today we're going to take up this topic. But who is doing housework? Are they Mum and Dad? Can you guess? 引导学生对谁在做家务的问题加以特别的关注。在学生获得关于Su Hai 和Su Yang 在做家务的信息时,教师作如下引导:Su Hai is sweeping the floor. Su Yang is cleaning the windows. Can you do any housework? What housework can you do? 以此让学生产生和家人共同承担家务的意识,并引导他们在课余或双休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学生通过阅读得知Nancy因不会做数学作业而向Su Hai 求助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引导:If Nancy is your classmate / friend, what will you do? 以此引导学生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还可以将做家务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项内容,让学生在与家人共同承担家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分担的幸福。
       当我们放弃那些固定的文本价值提升方式,将情感态度的目标内容以一种简单、朴素的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时候,我们会体会到学生情感态度提升的自然,看到英语课堂教学的质朴,也感受到语篇教学过程的灵动。
————————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钱希洁. 2012. 论文写作的N个经典故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200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5A、6A[T]. 南京:译林出版社.
————————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
 
本文刊登于《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