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2012年江苏省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的观课实例,分析了以课外资源为授课内容的公开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开课应凸显英语课程的人文意义,从学生的立场解读文本,设计功能互补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公开课,工具性,人文性,文本解读,语言输出
所谓公开课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公开讲授的课。公开课具有展示和研究的双重性质,它的主要功能应该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和提升教学质量(葛文山,2011)。作为一种研讨方式,公开课无疑是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公开课的意义是什么呢?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都应落实到是否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基点上来。笔者试结合2012年江苏省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观课实例,联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从学生学习的立场探讨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外显于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感知、理解、初步运用、后续巩固以及自我建构。《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等(教育部,2012)。将现行教材外的资源引入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载体,除了体现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外,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呢?
从客观上看,学生在公开课过后,由于得不到后续的巩固学习,初步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往往会逐渐淡忘。而且,无论是授课班级还是试教班级都会被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正常的预习、复习通常被打乱,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也有可能受到干扰。
[对策]适度舍弃,凸显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苗长平,2012)。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英语学科应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立场。在英语公开课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只是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公开课的教研价值不应以学生的遗憾多于收获为代价,授课教师应当多自问:这节课留给了学生什么?是收获多,还是遗憾多?学生的遗憾多于收获是不少公开课客观存在的弊端。如果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之间适度取弃,相对弱化对工具性目标的要求,凸显人文意义,提高对人文性目标价值的追求,留给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多。
[案例1]教学一篇题为Healthy Food的短文
在阅读前环节,教师A以歌曲Do Some Exercise with Me引入“Exercise can keep us healthy and make us strong.”这个句子,进而导入话题Healthy Food;然后通过做“Who Has a Good Memory?”的游戏,让学生说一说已学的食物类单词。接着,师生自由谈论各自喜欢的食物,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食物对健康有益,什么食物对健康有害,并教学vegetable、favourite等单词。
在阅读中环节,教师A围绕主干问题,引导学生建构语篇框架。教师提出的问题有:What food and drink are mentioned? How much should we eat to keep us healthy? Why should we eat and drink like this?
在阅读后环节,教师A引领学生谈论食物金字塔,然后运用所学语言给学生Tom提饮食习惯方面的建议。最后欣赏视频《舌尖上的中国》,体味中华美食的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师A立足文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设计教学。在引导学生讨论健康饮食的话题时,教师A并不只是把重点放在本节课的很多词汇上,也不急于灌输结论,而是从学生的观点中引申,从观点冲突中引导,始终围绕该话题的核心——健康饮食展开讨论。在谈到肉类食品是否健康时,教师A用课件展示了一个男孩由瘦变胖的过程,并提问:What would happen to him? 进而导出结论:Eating too much meat is not healthy. Some meat is good for us. Too much meat is bad for us. Too little meat is bad for us, too. 学生提到要多喝水时,教师A给学生补充健康饮食的知识,并对学生说:Too little water is bad for us. Plenty of water is good for us. The scientists say every one must drink eight glasses of water every day. 最有争议的是甜食与糖概念的混淆,文本中原文为:Don't eat too much sweet food. That's bad for your teeth. 学生误以为此处sweet就是指糖,认为不能吃糖,而有的教师却未关注到这一点。此时教师A对学生说:Too much sweet food is bad for us, but a little sweet food is good for us. 即使学生以后不会重读该文本,或不记得vegetable怎么读,但一定会记得教师在这节公开课上的人文关怀,并养成正确饮食的习惯,这些比记住几个单词更有价值。
二、文本解读的基点是什么?
教师的主观意识和能力往往决定着公开课的成效。公开课的主要作用是研究。此次观摩会上的公开课都是以课外资源为授课内容,这固然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锤炼教师的授课能力,但课外资源难免与教材内容有些脱节,学生也许缺少相关的知识储备。如果教师主观上忽视,或者能力有限,对课外阅读材料解读失误,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误解。
[案例2]在一节题为The King's New Clothes的语篇课上,教师B有如下教学片段:
在阅读中环节,教师B提问:Does the king like his new clothes? The king says,“Oh, they're very soft and light.”Does he like his new clothes? Yes or no? 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只能保持沉默。教师B连问三遍“Yes or no?”仍没人回答,教师B只好自问自答:Yes. Why does he like his new clothes? Because the king doesn't want to seem foolish. No one wants to seem foolish. People on the street are the same way. 接着,教师B继续提问:OK, now the king is on the street. He is wearing his new clothes. People see his clothes. What do people say? 有一位学生回答:People say,“Look at the king's new clothes. They're beautiful.”教师继续追问:What does the boy say? 学生回答:Ha, ha, the king isn't wearing any clothes. 此时,教师B并未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的内涵,只是带领学生朗读文本,并检查学生分组朗读的情况。
该素材选自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学生耳熟能详,故事中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层虚荣、铺张浪费又愚蠢,骗子们利用了他们的特点向皇帝提出——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皇帝当然看不见,但是他心虚,怕人们发现他既不称职又很愚蠢,因此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
既然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新衣服,怎么会有课堂对话中“皇帝喜欢新衣服”的说法呢?因此,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教师的问题。可见,教师错误的引导会影响学生判断能力的形成。而一旦错失引导的时机,即使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极力弥补也是无济于事。
《课标》明确地提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在公开课中,教师应以严谨的态度研读文本,把握分寸,既要满足听课老师对公开课探讨问题的期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对策]把脉文本,充分对话
1. 与学生对话
《皇帝的新装》经过改编后,学生都能读懂故事的大意,但不会用英语表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语言能力之间不平衡。与学生对话也就是恪守学生的立场,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水平与本节课语言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力求达到的终点。
教师C在导入时,首先以魔术师刘谦为例,学习新词clever、foolish。教师直奔主题,对学生说:Liu Qian is clever. 接着,教师C引导:I think I'm clever, too. I can do magic like Liu Qian. Let me show you. Look, what's this? An empty box. I can put some chocolates in the box, but please remember, only clever students can see the chocolates; foolish students can't see them. Are you clever? 教师用夸张的口吻说:Wow, there are some chocolates in the box. 学生大笑,教师问一位学生:Can you see the chocolates? 学生不知回答“Yes.”还是“No.”,而教师极好地利用了学生此时矛盾的心情,用如下话语导入本节课的话题:There's also a kind of clothes, just like the chocolates. 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 clothes.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 The story is about the king and the clothes. Do you know the story? 然后,教师C让学生用中文说出了作者,并用中文叙说故事大意。最后,教师C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We can tell the story in Chinese. But how can we tell it in English? Never mind. Let's learn it together.
教师C把握了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空盒子与巧克力的关系,把文本中最难理解的句子“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 clothes.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进行了铺垫。而在学生用中文叙说故事大意后,教师C明确地告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如何用英语讲述《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而不再赘述整个故事情景,或者堆砌一连串问题情景引出课文,这就是因为教师注重与学生对话,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作为本节课教学的起点。
2. 与作者对话
既然这篇阅读材料出自《安徒生童话》,我们就不能忽视与故事的作者安徒生对话,即了解作者创作这篇童话的写作意图——讽刺统治阶级虚荣、铺张浪费、愚蠢。
教师C在总结时,首先提问:Who cheats the king? Why? 一位学生回答:Two cheats cheat the king. 教师又接着引导:Who else? And why? 另一位学生答道:People. 教师接着引导:Why? You can tell us in Chinese. 一位学生用中文说:他们怕被杀。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Yes. If they tell the truth, the king may kill them. Who else? 有一位学生答道:The king. 教师及时评价:You are clever. The king cheats himself. 并追问:Why? 一位学生给出了回答:他不想承认自己是不聪明的。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The king is foolish.
教师C在总结时能够联系原版童话的写作意图,从作者的角度揣摩语篇内涵。但可惜的是,教师C没有尊重原著作者安徒生的意图,人们并非怕被杀而撒谎,甚至原著中最后的情景是:“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这样说,说明人们并不害怕说出实情。最初人们撒谎的原因在童话开始部分就已经交代了:“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所有的大人都因为心虚,而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所谓的新衣,只有天真的孩子一语道破天机。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从语篇整体的角度出发,联系自身的知识经验积极地思考,才能提高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3. 与编者对话
既然编者把童话故事进行了简化,以适合小学生阅读,它就成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必须揣摩编者的选编意图,不能肆意架空文本,忽视准确性,抑或过分强调个性,随意解读文本。
教师C在结课时,首先作如下小结:The king is foolish. You are not foolish. Do you remember the box? Are there any chocolates in the box? You're clever. You are not cheated by me. You're honest. 同时课件呈现如下内容:Be clever. Don't be cheated. Be honest. Don't cheat others. We hope the world can be full of truth, beauty and love. 接着,教师C对导入环节用an empty box进行了解释:I'm not cheating you. I just want to test you. 最后,教师C让课堂上获得奖励卡片的学生起立,并朗读卡片内容。卡片上的内容是:Be clever. Be brave. Be honest.
文本作者的意图对于学生而言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因为学生还不会用英语表达“讽刺统治阶级虚荣、铺张浪费、愚蠢”,但经过编者改编,学生能理解“Be clever/brave/honest.”并尝试表达。而教师C又在结课时将文本升华,与本节课开始时创设的情景——盒子与巧克力进行对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三、语言输出的平衡点在哪里?
语篇复述作为一种新的语言输出活动近几年来广泛运用于英语课堂中,尤其是公开教学活动中,学生被鼓励尝试进行大段的语言输出。《课标》在二级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能在图片帮助下讲述简单的故事,写出简短的描述” (教育部,2012)。在语段输出时,学生的语言逻辑性和连贯表达等能力得到了锻炼,但这仅是个人独白;真实的交际中说话人不会旁若无人地把自己想说的和盘托出,而是必须时刻关注对方对自己话语的反应,并做好被打断、重新组织语言或增补信息的准备。因此,复述活动也有一定的弊端,它毕竟是一种单向的语言活动。
《课标》的二级目标中也强调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简单的信息,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教育部,2012)。这就是偏重于学生双向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话表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表演与复述两种活动各有侧重,我们摒弃的是机械的、不求甚解的对话表演,而不是对话表演本身。教师应协调好课堂上表演与复述活动的平衡点,避免同一种活动重复进行。
[案例3]教师A在教学语篇Healthy Food结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两个语言输出活动:
活动一:尝试做一个健康小卫士,谈论食物金字塔。小组活动后,一位学生汇报如下:Hello,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We must have plenty of rice, bread, noodles and some water. We should eat a lot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They keep us healthy. We can eat some fish, meat, eggs and drink some milk. They make us strong. Don't eat too much sweet food and drink lots of cola. They're bad for our teeth.
活动二: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是关于学生Tom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教师A让学生分组讨论后给出建议,并用PPT呈现语言支架:Hello, Tom. You must … I hope you can be a healthy boy. 之后请三位学生给出了如下建议:
S1: Tom, you must go running every morning, and you must eat a lot of vegetables every morning, too.
S2: Hello, Tom. You should eat a lot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every day.
S3: Hello, Tom. You can play basketball every week.
在一次完整的语言交际中,信息必须是在场境中经历交际主体的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译码的过程。上述两个活动偏重于个人独白,活动一偏重于锻炼学生篇章概括及正确表达的能力,不属于正常的交际活动;而活动二偏重于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语言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看做是文本中重点句型的复述和运用。因此,两种活动的部分功能重叠,这也反映出教师主观上混淆了活动的功能,不能凸显不同活动的特点,把握不好各种活动的平衡点。
[对策]把握侧重点,优化活动功能
教师应把握对话表演与复述两种活动的侧重点,将活动稍作变化,找到语言输出的平衡点。在活动二中,学生以“Hello, Tom.”开启话轮,编码、发出、传递了信息,而另一交际主体由于是虚拟的人物,不存在接收和译码的过程,因此这并不能称为一次完整的交际活动。不妨将该活动改为两位学生表演,教师可以鼓励扮演Tom的学生在交际中给对方设几个难题,如:对于S1的建议,可以说:I don't like running. Can I go jogging? 对于S2的建议,也可以假装固执:No,I don't like fruit and vegetables. 看对方如何维系话轮。对于S3的建议,可以说:Can you play basketball with me every day? 这样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表达真实的想法,也能使话轮更丰富,语言表达更灵动。
总之,对话表演与语篇复述并不矛盾,教师需根据文本的体裁把握好不同活动的侧重点,达到功能互补的效果。
四、结束语
虽然公开课利大于弊,但教师的责任应当是让公开课的弊端最小化,让学生的收获最大化。教师在执教公开课时应有意识地凸显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以严谨的态度正确地解读文本,用精心设计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意义地交际,才能最终让公开课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
参考文献
葛文山.2011. 与青年教师谈如何开设英语公开课[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7):1-6.
教育部.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苗长平.2012.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人文性 [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0):28-31.
——————————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
附作者信息:费玉华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