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中学篇)2014年第07期:教育发展规划背景下的高考英语改革思路 (上海外国语大学: 戴炜栋、王雪梅)

【摘 要】目前高考英语改革已经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结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应坚持英语教育的重要地位,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完善改革方案,选择部分省份或高校试点开展全国性的外语测试研究,并参与国际性评估,推动测试领域的国际国内合作。

【关键词】教育发展规划;高考改革;高考英语;测试 
一、引言
目前,高校招生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指出,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提出“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的战略。根据以上规划,《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声明,2013年将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此后,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纷纷将英语考试作为改革重点,探索一年多考、降低高考英语分数等措施。
教育部2014年的工作要点亦明确包括“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内容。不难看出,高考英语改革已经引发各界关注,社会化考试成为改革重点。在教育发展规划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应坚持英语教育的重要地位,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在合理试点的前提下稳步推进,重视高考改革等测试研究,并参与国际学术评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国际化背景下坚持英语教育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均需要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纲要》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英语作为跨文化交流媒介的资源和战略优势,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提升我们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目前,虽然学者们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但其解读均涉及外语能力。Stephens(2009)指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跨文化知识能力(具体包括创造性思维、笔头交际能力和灵活性),并能将此能力应用迁移到不同语言、学科、文化、职业和生活中。杨建国、李茂林(2010)指出要培养具有坚定的国家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精湛的专业技能、健康的体魄、高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可以看出,上述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知识与外语学习密切相关。换言之,如果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就应该充分重视外语学习,培养多语能力。这也是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4年6月在苏州共同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上达成的共识之一。此次会议所达成的《苏州共识》指出,语言能力是激发文化活力,促进认知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根本因素。提升全体公民的多种语言能力,将有助于满足日益凸显的全球社会化的需求。事实上,世界各国均重视外语学习,鼓励培养通晓多种语言的人才。如2003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多样性行动计划(2004-2006)”,其目标之一是让所有欧盟公民可以使用两种外语进行交流;2006年美国实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资助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外语教学,培养高级外语人才。
对接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国家战略,有必要坚持英语教育的重要地位。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考虑:其一,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通用语。伍刚(2010)指出,据统计,全球讲英语的人口达17亿;说英语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40%;全世界半数以上的科技书刊和译著都用英语;全球开设国际广播电台的86个国家中,只有8个没有用英语;互联网上80%以上的网页使用英文。其二,英语教育是广大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学习者无论是报考美国学业能力评估考试(SAT)、雅思、托福、GRE等申请到国外学校深造,参加国际交流,还是出国旅游、经商或者阅读原版文献、看原版影像资料等,均需要掌握英语。英语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已得到公众认可。其三,英语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公民的英语水平。根据2013年11月发布的《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在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中成人英语熟练度的排名榜上,瑞典稳居第一(68.69分),中国大陆排名第34位(50.77分),属于“低熟练度”。其四,英语教育与汉语教育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李征(2013)指出,有的政协委员认为“英语热”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成本高,收效低,英语教学与应用严重脱节;同时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方式已经削弱了对汉语的学习,国内的教育环境导致国人缺乏对母语的热情,其汉语水平日益退化。笔者认为,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教学方式、社会学习环境、年轻人的碎片化阅读习惯等的影响,不能将其归因为“英语热”。而且,如果在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国文化、哲学、文学等内容,将能促进汉语思维的培养。  
三、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改革方案
目前,各省市均对高考英语改革进行探索。2013年10月,北京市教委发布了《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降低分值、多次考试等办法,引发各方争议。山东、宁夏、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宣布,2014年高考英语将取消听力,减少选择题的分值和数量,增加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的比重。《环球时报》2013年10月10日发表社评,结合江苏省考虑2016年不再将英语考试计入总分,实行一年两考、划分等级的方案,明确表态支持降低英语在高考中权重的改革方向。综而观之,高考英语改革涉及退出统一高考、降分且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方面,对此存在支持、反对、中立三种态度。支持者认为,改革使学生无需为了应试而苦学英语,有时间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同时多次考试能体现个人的英语真实水平。反对者认为改革后有些学生会不断刷分,压力反而增大,社会培训机构大量吸金,同时农村与城市学校的英语教育差距将增大,会降低英语教学质量。中立者(如熊丙奇,2014)认为,以上改革仍然停留在科目、分值或者计分方式的调整层面,真正的改革要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改变应试教育体系,增加学生和学校的选择权。
目前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的确存在应试倾向,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需要进行改革。事实上,我国高考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改革方式。如1979年外语成绩计分;1999年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2000年增加春季高考,高考一年考两次;2004年9省市加入自主命题;2011年部分科目拟一年多考;2013年探索外语考试改革等。为了充分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稳步推进改革举措,有必要科学调研论证,不断完善改革方案。
科学调研应注重专业性和代表性。教育部、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业内专家学者、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等进行调研和访谈。其中专家学者应源于教育界和外语界等,特别要包括从事外语教育、外语评估测试的专家。教师应来源于不同类型的大学(如综合类、外语类、师范类、理工类等)、不同层次的高中(如省/市重点、区/县重点等)。学生抽样应综合考虑成绩、性别、学校等因素,家长应具有一定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综合各方意见,明确改革思路。
在完善改革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从国家对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和要求,明确高考英语选拔性测试的定位,在深入研究、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教育部所出台的改革方案应具有宏观指导性,有助于选拔满足不同高校需求的合格生源;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改变应试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体现教育公平原则,给予高校和学生更多选择权。各省市高考改革方案应在教育部方案的基础上,体现地域特色和层次差别,涵盖具体思路和措施,包括高考英语分值(是否需要降低,降低到何种程度)、英语考试形式(听力、口语部分是否独立出来进行一年多考)、社会化考试的实施者(是教育考试院还是第三方评估机构)、实施过程(如怎样安排和设计考试时间、频次、题型、计分标准)以及题库建设(何种形式、如何建设)等;还要考虑考试如何对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4个级别的课程目标要求(6~9级)、如何对接各高校自主招生方案(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对于英语等级要求的差异)等问题。当然,各省市改革方案可以有所不同,以体现多元性,提高可操作性。  
四、合理试点,稳步推进,重视高考改革研究
各省市高考英语改革方案应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层次差别。譬如北京、上海等国际化都市的英语基础教育比较扎实,对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大,高考英语分值不宜降低,而且对学生听力和口语的重视程度要高。而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国际化程度较低,对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较低,可以降低高考英语分值,重视读写能力的评估。为了稳步推进高考英语改革,有必要先试点后推进。建议教育部根据经济、教育、地域等指标体系,选取不同代表性省市进行分类试点,既可以包括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也可以包括西部欠发达省份,同时也要考虑直辖市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情况。亦应选取不同类型(如综合类、外语类、师范类、理工类)、不同层次(如985工程、211工程、省属重点)的高校进行试点。当然,试点省份和高校不宜太多。改革方案和试点省份与高校一经确定,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宜及时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发布和正确解读,确保社会各界了解改革思路、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
考虑到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切实保障高考英语试卷的信度、效度,客观分析高考英语改革的反拨效应,有必要开展全国性的外语测试研究。建议成立全国性的外语测试研究中心,或者整合原有研究机构,汇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相关考试机构的专家学者,对高考英语、英语专业四八级、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托福、雅思、GRE、SAT等各类测试进行研究,避免固步自封、缺乏沟通。传统上,高校学者和教师很少关注基础教育和社会外语教育,大、中、小学之间的人才评估和培养体系缺乏衔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缺乏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教学、评估脱节等问题。通过成立外语测试研究中心,建设网络平台定期交流,可以进一步密切高校与中学、社会评估机构之间的合作,从专业角度深化高考改革等研究,提交相关研究报告或咨询报告,以服务于国家考试改革和人才选拔的需求。总之,应围绕高考外语改革,一方面对题型、信度、效度、反拨效应等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探索测试对基础英语教育、大学英语教育、英语专业教育和社会英语培训的影响。  
五、参与国际学术评估,促进国内外测试研究合作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已经参与学科或者专业的国际性评估,以提升国际影响力。就高等教育评估而言,所参与的评估体系包括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全球性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Quacquarelli Symonds组织所发表的世界大学排名,包括主要的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及学科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上海市教委还引入了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等,借助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外国语言文学等一级学科的建设水平。
在基础教育中,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法国公布的2012年PISA国际测试的成绩: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素养、科学素养三个领域的平均成绩分别为613分、570分和580分,在全部参与评测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榜首,继2009年之后蝉联全球第一。基础教育能取得这一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评估体系等还是可圈可点的,但这些教学实践缺乏理论总结与升华,建议更多研究者强化国际意识,深化研究,一方面向Language Testing等国际顶级测试期刊投稿,通过研究报告、论文形式推介我们的研究成果,深化对高考改革的探索,逐步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另一方面鼓励我国学者加入国际语言测试协会(International Language Testing Association,简称ILTA,网址为www.iltaonline.com),与国际同行合作交流,互通有无。同时,在国内以《外语测试与教学》等测试类专业期刊为媒介,联合《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基础外语教育期刊,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际知名测试专家担任编委,组织测试研究工作坊等,推动高考改革研究、外语测试研究以及外语教育研究的发展。  
六、结语
高考英语改革从表面上看,是对分值、考试方式、题型等的调整,但就高考整体改革而言,英语改革与基础教育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关系密切。为了切实推动高考改革,我们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调研,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并结合试点经验,逐步推进。同时要关注外语测试研究,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
————————————  
参考文献
Stephens, D. 2009.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 Twenty-five Years of Higher Education Links [M]. Oxford: Symposium Books.
李征. 2013. 学英语真的会重创中国教育质量?[N]. 新闻晚报,2013-03-13(A1.05).
伍刚. 2010. 营造与中国发展相称的一流互联网[N]. 光明日报,2010-01-10(5).
熊丙奇. 2014.“英语退出高考”传言里的情绪宣泄[N]. 广州日报,2014-05-20(02).
杨建国,李茂林. 2010. 提升大学创新能力,培养高端国际化战略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培养思路探析[J]. 大学(学术版),(9):41-43.
——————————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
附作者信息:戴炜栋、王雪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