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的高中英语阅读课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蒋炎富 杨立宪
一、课例背景
本课例的执教教师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杨立宪老师,指导教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陈新忠老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教育分院付绘老师以及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蒋炎富老师。本课例获得了课例评选一等奖和现场展示优胜奖。教学内容为自选材料,整节课时长35分钟。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旨在作出准确的判断,是以有依据的判断为目标,并采用适当的评价标准,确定事物真正的价值或优点的思考(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 2015)。批判性思维让人积极地、创造性地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服从权威或习俗。《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议论文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优质材料,但高中英语教材却比较缺乏适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议论文语篇。以人教版英语教材必修模块一至五为例,25篇主课文中包括15篇记叙文和7篇说明文,其余3篇为对话,缺少议论文体裁。因此,备课团队选取了1995年全国高考北京卷阅读理解C篇作为此次培训会的教学材料(见附录)。
该材料的文体为议论文。中心话题为是否应该支持动物园圈养动物。文章结构清晰,论点、论据以及结论明确。文章以反问句开头,表明作者的观点——把动物关在笼子里是对动物的不公平和不尊敬。第二、三段分别以动物园声称关心和拯救濒危动物的陈述开始,然后作者通过事实、例证、研究发现以及数据驳斥动物园的说法,最后得出结论——人们不应再支持动物园,而应该支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组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使用了很好的论证技巧,如使用研究发现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但是作者的有些论据不够客观,语言表述过于绝对,某些言辞明显有夸大其词之嫌。该语篇适合培养学生辩证地、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该材料经过整合改编后全文总长231词,一些生词,如zoochosis,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其意思,词汇难度不大;存在一些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长难句,如文章开头的反问句等。考虑到本篇阅读材料结构清晰这一特点,在学习方式上备课团队决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记录关键信息、自主构建文章形式图式和小组合作分享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研读、探究、体验,与文本对话,丰富自我,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主分析和鉴赏课文。在阅读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上使课堂呈现思维的多元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学生分析
文本话题为动物园和动物保护,学生对此话题熟悉,基本都有去动物园的经历和相关经验。同时,高中学生已基本形成对一些事物的判断与看法,因此从背景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思维能力上能够与作者的思维进行碰撞,甚至产生冲突,这就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教育契机。由于本次观摩活动是借班上课,可供选择的授课对象为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最后备课团队选择了高二年级的学生。原因有三:首先,材料来源于高考题,适合对象是高三学生,经过整合处理后从词汇和理解能力要求看更适合高二学生。其次,高二学生的阅读量和视野均较为开阔,他们通常会通过电视、纪录片、阅读材料和报刊了解一些有关野生动物和圈养动物的情况。第三,高二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更广且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他们有更好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对文章的内容作出具有个人意义的判断。
3.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备课团队将本节课定位为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的阅读课,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通过快速阅读识别并理解作者反对动物园圈养动物的态度和观点;通过细读获取并理解作者的论点、论据及结论,并用关键词进行记录,同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逻辑关系,并进行阐释。
(2)能通过批判性阅读来评价作者的论据、观点以及结论,调整和丰富个人观点,并进行分享与表达。
4.教学设计思路
(1)备课思维过程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作为一节代表北京参加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观摩培训会的课例,应该在模式上有所突破,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
① 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在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仅仅停留在信息提取层面,对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关注不够。
备课团队决定在本节阅读课上重点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做积极的阅读者。教师引导学生对任何可能形成结论的陈述提出合理的质疑,寻找有力的证据,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批判性思考之中:从识别文章的主要观点,到获取支持观点的证据,再到最终找到作者的结论,教师一直鼓励学生思考,与文本互动。在理解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不断对自己提问:文章内容与我的想法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作者到底想要阐述什么观点?作者给出了哪些理由?我是否被这些理由说服了?我的依据又是什么?我自己又得出什么结论?我自己的观点是否令人信服?
在这一系列的质疑、碰撞、调整的互动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贯穿了整节阅读课,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得到强化和提升。
② 关注具有个人意义的阅读体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要求英语教学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但是,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更关注结果,忽视阅读体验过程,而且对个性化阅读关注不够。
备课团队决定在本节课上采用个性化阅读的学习方式,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阅读活动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主把握、分析和鉴赏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本篇阅读文章的中心话题为是否应该支持动物园圈养动物。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就是理解作者对于这个话题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在信息输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安静阅读,以记笔记的形式获取作者对于这个话题的观点、论证过程以及结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体会了作者完整的思维过程,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了自己对动物园圈养动物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最后个人观点的形成和表达作铺垫。整节课是一个丰富和表达个人真实思想的过程。
(2)课堂教学活动
在理清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线后,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①激活图式,形成阅读期待。学生通过观看动物在自然环境和在动物园里的两种不同状态,激活有关动物园及动物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形成想要通过阅读去了解作者观点的期待。
②建立语篇图式,深化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识别并归纳作者的观点、论据以及结论,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同时通过记录关键词和绘制不同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语篇的逻辑关系,将语篇信息转换为可视的图像信息,从而整体感知语篇的内在语义关系,推动深层理解,同时建立起议论文的形式图式。
③丰富图式,构建个人理解。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修正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再次进行批判性阅读,结合个人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表达对作者观点的看法以及对作者论据的客观评价,形成个人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3)教学内容的调整
对于刚进入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本篇阅读材料无论从词汇量上还是从句式结构的复杂程度上都有点偏难。因此,备课团队对阅读材料作了以下调整:
① 文本生词的处理
由于是高考阅读文章,文中一些词汇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是生词,而且上下文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线索帮助学生猜出词义。因此教师在阅读材料中对bar、claim、captive breeding等生词标注了中文释义。
② 复杂句式的处理
教师在前期教学中发现,在识别和归纳作者的论据时,很少有学生会提及圈养动物的效果。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文章第三段中的句子“Captive breeding of endangered species has not resulted in their being sent back to the wild.”造成理解障碍,因此学生对这一点避而不谈。由于本节课主要是思维训练课,教师不愿意打断学生思维活动的连贯性,故不涉及过多的长难句讲解。于是备课团队经过与外教讨论,将该句调整为:Captive breeding has not led to endangered species going back to the wild.
③ 文章篇幅的处理
由于本次课例的时间为35分钟,在一节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英语阅读课上,若要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思考时间。同时,自主阅读并记录关键信息的学习方式更增加了对时间的要求。因此,备课团队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应该从原文第三、四段中删去一段。最终我们选择删去第三段,保留第四段,原因是第四段有关圈养繁殖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1.教师给学生播放两段视频。第一段是野生非洲猎豹自由奔跑的视频,学生可以充分感受猎豹的速度。第二段是关在动物园里的美洲豹来回踱步的视频,学生感受到的是美洲豹的焦躁不安。学生观看第一段视频后,教师提问: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学生答:Excited. I feel its speed and power. 教师继续追问:Where does it live? 学生答:In its natural habitat. 接下来,学生观看第二段视频。教师提问: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学生答:I feel the leopard is bored and anxious. 教师继续追问:Where does it live? 学生答:In cages.
2.学生简单表达个人对动物园圈养动物的看法。教师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并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点。学生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激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
关于野生动物与圈养动物的两段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野生动物与圈养动物的区别,更让学生在为野生动物的智慧和自然美激动的同时,为圈养动物失去自由而痛惜,之后教师的“寥寥数语引领学生入境,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 (注:摘录自比赛现场外专委的微信互动平台中老师们对本节课的评价,以下简称“微信平台”)。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综合各方观点,经过分析判断,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与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将学生的观点分类记录在黑板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输出环节的深入思考做好准备。
Step 2: Reading for the writer's opinion
1.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回答问题: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该问题的答案“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is not fair or respectful.”出自文章的第一段。之后教师追问:What makes you think so? 有的学生找出文中的信息:Mostly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s.教师又问:That's a good try. Can you find a better explanation? 学生没有迅速定位关键信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大声朗读第一段,之后继续提问:Have you got a better answer? 学生答: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教师对这一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这个句式被用来表达强烈的质疑。接下来教师追问:Do you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Who else might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学生答:Zoos or zoo keepers.
2. 学生再次快速阅读文章,并检测自己的推断。学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动物园方与作者持不同观点。
[设计意图]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识别作者的观点(Cottrell,2011),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找到作者的观点。文章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一个含有“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的特殊疑问句。本句话是文章中的一个长难句,首先这个句式学生比较陌生,另外该句还包括一个宾语从句和一个插入语。但这句话是作者观点的出处,如果学生对这个句子不理解,那么就会影响后面的阅读,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此带着学生一起理解这个句子,并引领学生通过朗读体验这个特殊疑问句式表达的强烈质疑。
教师通过追问第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学生不需要马上回答这个问题,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文章不只是理解作者的观点,还可以与作者互动,甚至可以质疑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Step 3: Reading and taking down key information
1.学生细读文章,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以下信息:作者的观点、动物园的说法、作者驳斥动物园说法的论据以及作者的结论。
教师提醒学生记笔记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以上信息以思维导图、表格或流程图(见下图)等形式组织起来。
之后,教师以学生刚获取的作者的观点为例,在黑板上写下not fair or respectful,以提醒学生在记笔记时要记录关键词或短语,而不要写整个句子。同时,教师让一位学生把自己的笔记写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识别并归纳关键信息。作者从提出观点到提供证据,再到得出结论,是一个连贯、完整的过程;而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是一个连贯、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师将此环节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活动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安静地阅读。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对于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通过自我探究、自我体验,按照自己的理解记录文章的关键信息,并有逻辑地把信息组织起来,体验作者的思维过程。
2.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各自记录的信息。在开始分享信息之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以下语言支持:
The writer's opinion is ...
Zoos make ... claims. The first is ...
To argue against the first claim, the writer gives the following reasons ...
The writer's conclusion is ...
在大声朗读以上语句并明确活动内容后,学生开始分享活动。与在黑板上记录信息的学生同一小组的学生也到黑板前面与他交流分享;简短交流后,在黑板上记录信息的学生开始修正自己的笔记,最终在黑板上用一个流程图有逻辑、有条理地呈现了关键信息。
[设计意图]
小组内分享记录信息的过程是学生聆听他人的表达、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调整的过程。教师提供的语言支持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将零散的关键词和短语有逻辑地组织起来。聆听他人的表达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则有助于内化所获取的信息。
3.学生在全班分享记录的信息。交流结束后,在黑板上记录信息的学生开始与大家分享自己记录的信息,并阐释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笔记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在全班展示笔记给学生提供了参考答案,学生可以通过这次全班分享来改进自己的笔记内容。教师让学生作点评,再次向学生强化了有逻辑、有条理地组织信息的重要性。
4. 学生归纳作者的论据。教师和学生有如下对话:
T: Let's come back to the reasons against the first claim. What do these reasons show? Are the animals' living conditions good or bad? (在几条理由旁边画一个大括号,引领学生归纳总结。)
S: Bad.
T: What do they result in?
S: Zoochosis.
(教师从理由的大括号处画一个箭头指向zoochosis,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T: What is zoochosis? Can you find some words that describe zoochosis?
S: Unusual and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在师生对话后,教师播放了两段视频,一段是关于动物园里的大象,一段是关于动物园里的黑熊,它们的行为说明它们可能都患有动物精神病(zoochosis)。观看视频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视频里的内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学生能说出动物的行为不正常,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文章里的语言对大象和黑熊的行为进行描述。
教师再次提问学生:What is the writer trying to say through these reasons? 学生答: Zoos do not care about animals. 教师表示赞同,并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not care。
教师继续提出启发性问题:By the way, have you ever been to zoos before? Are they really so terrible? Do you totally agree? Think about all the questions. 并在黑板上画几个问号,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总结完作者对动物园方的第一个说法的批驳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就动物园方的第二个说法与学生展开对话。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了解作者的结论,并提出如下启发性问题:And here is the writer's conclusion. Do you have a better solution?
[设计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归纳和总结作者的论据,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论据中的内在逻辑关系,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学会有逻辑地进行思维和表达。
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作者互动的过程。学生将通过阅读所获取的信息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比较,并且思考是否认同作者的理由或说法(Cottrell,2011)。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作者的论据,一边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虽然不需要马上给出答案,但这些问题让学生再一次意识到,阅读是一个主动与作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构建个人理解和意义的过程。
Step 4: Evaluating the writer's argument
教师对学生说:Now we know the writer's opinion, zoos' claims, the writer's reasons, as well as the writer's conclusion. Are you persuaded by the writer? Do you have your own opinion? I guess some of what the writer says might be different from your personal experience or what you believe to be true. Please go through the article and find out what you agree and disagree with.
学生开始活动之前,教师提醒学生,无论是否认同作者的说法,都要提供充足的理由。接下来,学生首先独立思考,运用所学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与作者对话,针对作者论点、论据或结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观点;最后在全班分享观点和看法。
在小组交流开始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以下两项语言支持:
(1) The writer says ... I agree, because ...
(2) The writer claims ... But / However, ...
对于第二项语言支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是否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用来表达不同意别人观点的语言。学生说出了文章第一段的特殊疑问句式: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that ...?
最后,学生通过综合各方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新观点。
[设计意图]
对作者的论证过程进行评价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技能(Cottrell,2011)。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作出以下判断:(1)作者的观点是否基于有力的证据;(2)作者的证据是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3)作者的证据是否支持作者的结论;(4)作者的结论是否合理;(5)作者的说理过程是否存在问题(Cottrell,2011)。
在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中学生接触了更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丰富了对于动物园圈养动物的认识。
Step 5: Homework
学生课下重新梳理自己对于动物园圈养动物的观点,写成一篇文章,要求有依据、有逻辑、有条理。
Step 6: Ending
教师播放一段野生动物在大自然中自由奔跑的视频,学生从视频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魅力与美好,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向往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与此同时教师诵读以下文字:Animals are our fellow creatures. They have feelings and emotions just like we do. They should not be treated differently from human beings. We are animals, too. They deserve our respect, love, and a life of freedom and happiness. Wouldn't it be great if all the living creatures on this planet lived in harmony and enjoyed a wonderful life? Let's work together for a brighter future for all creatures!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感受野生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智慧和魅力,同时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今后能为保护野生动物尽己所能。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较好的做法:
1.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到位
本节阅读课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定为主要教学目标。备课团队经过认真研读阅读材料,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以及突出特点,并依此制定了适切的教学目标。
备课团队对于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把握准确、到位。这也切实保证了本节课重点突出,目标得以顺利达成。从导入环节开始,学生就开始围绕中心话题思考。在学生获取并理解了作者的观点后,教师就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作者互动。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的论据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次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三次小组交流中,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积极思考。在最后对作者的论证进行评价时,学生再次深入思考,综合各方观点,最终作出判断,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贯穿了整节阅读课。
2.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被教师“拽着走”,无法体验阅读的快乐。而在本节课上,教师大胆放手,把阅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与作者对话。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作者的观点、论据及结论,之后将这些关键信息有逻辑地组织起来。学生在完成这一具有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和成就感。
3.导入和结尾有特色
本节课导入环节播放的两段视频给了学生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并巧妙而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话题。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还是选择播放一段视频,这段经过精巧剪辑的视频集中展示了野生动物在其自然栖息地自由、快乐的生活。教师的深情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的同时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这也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十分了解,再加之35分钟的时间对于这样一节思维活动很多的课来说稍显紧张,这也使最后的输出活动开展得不是特别充分。
五、课后评析
本节课设计的创新性和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外语教学要富有教育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不仅是知识再现,更是意义建构,“学习是个人变化的形式”(Williams & Burden,2000)。外语教育首先是人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学科知识的传授。语言学习任务不仅应有意义,而且应有教育的目的或价值。语言学习应该既发展语言又发展思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二:一是识别并归纳作者的观点、论据以及结论等关键信息;二是评价作者的论据、观点以及结论等。 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语言学习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2. 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
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过程与经验,就外语学习而言即丰富的语料和语境。应由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知识。在本节课中,教师“还给学生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和充分的阅读时间!”“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老师的导和学生的自主都很好地体现了!”(微信平台)
从过程上看,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学习的语料以及创设能启迪学生思考的语境;而语境的提供也是多元的,从文字到图表,从图片到视频,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思维碰撞的平台。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与作者的思维碰撞,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与教师的思维碰撞,最后把自己通过学习获得的丰富思想与大家分享。
从时间上看,在3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五分之二的时间学生在阅读思考,五分之二的时间学生在表达个人的理解和思想,教师的组织和启发只占五分之一。
从课堂话语方面看,学生的个人表达以及小组交流占整节课话语的三分之二,教师的话语仅占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的话语主要是简要地呈现语境或任务(如:What is zoochosis? Can you find some words that describe zoochosis?)、启发式问题或追问(如:What makes you think so?)、激励性或评价性反馈(如:Thank you! I agree. This is a remarkable piece of work.)等。
3. 过程从聚焦知识与技能转向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
要使活动具有教育目的,就应使活动与学生个人相关,还应能发展其思维能力,让学习过程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动物园入手,在活动形式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如在记笔记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喜好选择个性化的形式。活动过程是一个通过了解作者的观点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并表达个人观点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互动的真实过程,是学生自己的背景知识与新知识互动的真实过程。
高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分享他所发现的对他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从而在教学的互动中引导学生重新建构自己的认识方法,建构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理解。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师生对话和鼓励生生对话。杨老师的课堂中,师生始终处于对话交流和分享状态,如:By the way, have you ever been to zoos before? Are they really so terrible? Do you totally agree? Do you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Have you got a better solution? How do you feel? 学生在整节课中感觉是在与作者交流,与教师交流,并且享受这个交流的过程。
有价值的学习不是对现有世界的接受,而是新的个人意义和个人理解的建立。“在杨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到学生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体会到了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成就感和乐趣!” (微信平台)
4. 课堂从模式化阅读教学转向自主构建与表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个人化和个别化的,没有任何两个人会完全一样地学习(Williams & Burden,2000)。个体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理解在这个世界中的自己,将会在个体学习和知识建构中起重要作用。真正的知识是经过个体主观建构的,而不是由外部输入的。
本节课摆脱了传统模式化的阅读教学,着眼于个性化的阅读信息获取和加工方式,让学生自主构建意义并表达。由于文本具有清晰的结构,在阅读信息的提取和加工方面,授课教师设计了阅读并记录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获得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同时以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出来,最后进行个人观点的阐释和说明。
在整个互动阅读过程中,授课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并结合个人的实际生活体验来形成自己的思想,最终达到个人思想和意义的构建。让“阅读课真正有阅读的韵味。终于不再看到阅读课就是skimming、scanning。”“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微信平台)
在这节课中,授课教师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教育即分享,教育就是赋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了英语语言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的魅力。
————————————
参考文献
Cottrell, S. 2011.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Developing Effective Analysis and Argument [M]. Palgrave Macmillan.
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 2015. Our Concept and Defini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EB/OL]. http://www.criticalthinking.org/pages/our-concept-of-critical-thinking/411, 2015-1-19.
Williams, M. & Burden, R. L. 2000. 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附调整后的教学材料:
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that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in unnatural environments—mostly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s—is fair and respectful?
Zoo officials say they are concerned about animals. However, most zoos remain “collections” of interesting “things” rather than protective habitats. The animals are kept together in small spaces, with no privacy and little opportunity for mental and physical exercise. This results in unusual and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called zoochosis. A worldwide study of zoos found that zoochosis is common among animals kept in small spaces or cages. Another study showed that elephants spend 22 percent of their time making repeated head movements or biting cage bars, and bears spend 30 percent of their time walking back and forth, a sign of unhappiness and pain.
Zoos claim to save endangered species, but most animals in zoos are not endangered. Captive breeding has not led to endangered species going back to the wild. Zoos talk a lot about their captive breeding programs because they do not want people to worry about a species dying out. In fact, baby animals also attract a lot of paying customers. Haven't we seen enough competitions to name baby animals?
Actually, we will save endangered species only if we save their habitats and put an end to the reasons people kill them. Instead of supporting zoos, we should support groups that work to protect animals’ natural habitats.
————————————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