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中学篇)2016年第03期: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课例选(山东:贺瑛、吴雨宁)

 
外研版《悦读联播》八年级上册Module 12 Traditional Life 中 Life in the UK 阅读课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   贺瑛
 
山东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吴雨宁
 
 
 
一、课例背景
 
本课例参加了2015年11月在山东青岛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授课时长为35分钟,授课教师为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贺瑛老师,指导教师为山东省初中英语教研员张涛老师、济南市初中英语教研员吴雨宁老师和济南外国语学校齐慧老师。本节课在此次研讨会上获得一等奖和优胜奖。
 
二、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外研阅读课本《悦读联播》八年级上Module 12 Traditional Life中的第二篇阅读文章Life in the UK(见文末注该套教材有许多贴近日常生活、贴近时代及展示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文章,一方面可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语言和生活的知识。本套教材每册有十二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三篇文章,以不同的角度和文本类型诠释模块话题,而且难度适中。
 
八年级上册Module 12的话题涉及社会、历史与地理以及旅游和交通,以传统生活为主线,串起中英两国生活的不同场景,把焦点放在对两国生活差异的介绍上,突出了文化差异对人们意识产生的影响。Life in the UK是该模块中的第二篇文章,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学生眼中的英国生活。全文共有300多个单词,文章难度相对适中,生词不多,学生可以从上下文中推测出生词的含义。文中涉及的语法主要是一般现在时,偶尔出现的现在完成时和过去进行时并不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文章是一位在英国读书的中国学生Li Ming给同学Wu Bin写的一封信,描述了他在英国遇到的种种“奇怪”的现象,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做法和感受。文章的标题是Life in the UK,关键词是life。作者在一开始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English people do some very strange things.以此作为对英国生活的总介绍,后面的文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作者发现的英国在交通和商场购物方面的不同;二是在房东家中发现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作者运用了列举、对比的描写手法,边叙边议,其中也表达了自己作为中国人在英国生活的种种不适应,但最后又以“Life here is strange, but I'm enjoying it.”点明了自己对中英两国文化和生活差异的接受与认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是要读懂文中的信息,而后要理解其背后的涵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输出,表达自己的思想。
 
基于该阅读文本的文化内涵,备课团队和授课教师将其定位为在基本阅读教学模式(读前、读中、读后)下,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引领学生体会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并引发学生思考和对比,形成跨文化意识。
 
2. 学生分析
 
本次观摩研讨会上配合上课的学生来自青岛大学附中,一个班24人。他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Go for It!,平时学生的课堂为中英双语教学。学生的学习程度分析如下:
 
(1)听说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全英文授课,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参与课堂活动,教师的语言应以简洁为主。
 
(2)读写能力方面,人教版Go for It! 教材每个单元都有长篇阅读和写作任务,学生在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和写作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本课的阅读文章,并能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3)文化意识方面,该校常有外事活动和出国学习的项目,所以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现象有所了解,有的学生还知道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本课的教学内容中,跨文化意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相信学生能很好地体会文中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4)合作意识方面,该校学生一直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惯例,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多设置小组合作的任务,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并在讨论环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以体现小组合作互相帮助的特点。
 
3.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备课团队和授课教师一致认为,本课时阅读文本的语言对借班上课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对学生来说可能是难点。因此,备课团队和授课教师共同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听写文中出现的新词 run over、 hang up、 carpet;
 
(2)运用预测、略读策略来获取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细读策略来了解详细信息,并理解文中所描述事件的逻辑关系;
 
(3)小组成员基于关键词合作复述文章,并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
 
(4)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中英文化差异,并可以对比两者的不同;
 
(5)利用课上所学的文体和内容,在课下完成一封有关文化对比的书信。
 
4. 教学设计思路
 
(1)备课思维过程
 
本节课是阅读课。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Grellet, 1981)。教师在一节阅读课上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怎么读,还要引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得体、准确地交流,使学生读出弦外之音,读出文化背景信息,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的要求,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而且要深化文章的内涵和拓展文章的外延,把文章的空间范围拓展到社会、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教会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
 
本课的阅读文本是较为标准的文化读本,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理解、包容其他的生活方式,学会接受甚至改变,以享受美好的生活。备课团队在设计本课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中英两国文化的不同为主线,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面对文化的不同,你应该怎么做?旨在引导学生对异国文化持有包容、理解的态度,并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更加自信。本课设计了读前热身预测、读中分层推进、读后总结反思三个环节。教师在各个环节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但后来发现学生的表达仅限于对课本内容的重复,开放性的讨论环节目的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更难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阶段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从文化的不同向文化的融合方面过渡,以“品风俗,找不同,谈融合”三个环节为主线来设计本课。三个环节从课本出发,以学生的感知和生活体验为线索,在教师导向性问题“Are there only differences?”的启发下,辅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图片,让学生找到两国文化的相似之处。然而在上课过程中,虽然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素材,但由于话题超过了学生的实际认识能力,而且在课上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相关的内容,所以最后的文化融合讨论活动比较沉闷,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结合前两个阶段的设计进行了调整,尤其是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晓钰教授的指导下,将文本的主线定在了关键词life上面,在文本的解读方向上向生活化、学生主体化跨了一大步。专家的意见是从“Life in the UK→Different→Life in China”的角度解读文本,让学生先在读中发现不同,再思考为什么不同,最后自然生成对两国文化的对比,并且能够表述自己的也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教学明线为Life in the UK,暗线为Life in China,两条线交织进行却又泾渭分明。这个教学过程能真正体现对学生分析总结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培养跨文化意识。
 
(2)课堂教学活动
 
在预设了教学目标、厘清了教学主线之后,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基于此,备课团队和授课教师着重关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并在阅读与听说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水平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本节课主要教学活动安排如下:
 
① 在导入视频和头脑风暴环节给予学生热身的时间并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期待。学生通过看视频中各种外国名人和名胜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来猜测这是关于哪个国家的介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引出关键词life。这个环节适时地呈现了本课的核心问题,为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② 利用思维导图,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有利于学生回顾和对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和总结文中涉及的不同之处以及作者的观点,以此对全文形成整体的认知。同时思维导图也展示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推动学生深层理解的同时,也为学生之后的描述活动搭建了框架。
 
③ 读后活动为四人小组的情景模拟,既关注文本知识,又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三、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and Lead-in
 
1. 师生问候之后,教师先提出以下问题:Which country is the video about?然后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呈现了英国的名胜、名人、美食以及各种生活场景,学生能很快从中捕获关键信息,回答出老师的问题:It's about the United Kingdom/the UK.教师将答案写在课前在黑板上写好的标题空格中“ _______ in _______ _______”。
 
2.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is country?学生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内容以及生活常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回答得非常积极。学生的答案如下:It's always rainy./They like to eat fish and chips./They like playing football.此时教师继续提问:What are all these things about in the UK?学生此时明白了老师的问题意图,齐答“Life.”之后,教师完成黑板上的标题书写:Life in the UK。至此,本次阅读课的导入成功引出了文章标题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正文前,教师还向学生展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见图1),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了大体的了解。  
 
 
  图1
 
[设计意图]
 
导入视频和课前写在黑板上的带空格的标题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首先视频可以很好地舒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而且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用以往的经验表述对新知识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觉得阅读任务更容易接受;其次还让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认识,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另外,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后进行对照自查。
 
Step 2: Pre-reading
 
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个新朋友——Li Ming,并通过一系列关于写作背景的问题“Who is going to visit him?” “Why did Li Ming write this letter?” 和关于文本结构的问题“Who is the writer?”“Who is the receiver?”让学生了解这是一封Li Ming写给同学Wu Bin的信。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教师从作者相关信息、写作背景以及文本体裁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初步解读将要阅读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信息,并为之后的说和写的活动作铺垫。
 
Step 3: While-reading
 
1. 教师让学生通过讨论对视频的印象和看文中的相关图片,回答问题“What is life like in the UK?”。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说:Colorful./Interesting.也有的说:Different. 此时教师让学生速读全文,了解作者是如何评价在英国的生活的。学生通过略读策略找到文章首尾的关键句“English people do some very strange things!”和“Life here is strange, but I'm enjoying it.”。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已补充完整的标题下面加上一个关键词:Strange.并继续追问:Why is it strange?让学生从第二段和第三段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阅读策略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信息、解决各种阅读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鲁子问、康淑敏,2011)。读前预测和速读全文是常用的阅读策略,这不仅符合阅读的正常顺序,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略读及主题句确定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重点培养的阅读策略,旨在让学生学会高效地处理信息。学生通过这两种阅读策略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并在教师的引领下顺利走进语篇。
 
2. 进入细节阅读
 
(1)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第二、三段,并做如下选择题,以发现英国生活的特点。
 
① Driving: People drive on the _____.
 
A. left                              B. right
 
②Taxi: You must go to a special place to _____. Or you can ring a taxi company.
 
A. ring                              B. wait
 
③Shopping: Shopping is ____ on Sunday.
 
A. difficult                          B. busy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引出本段中出现的生词get run over和put your hand out,并辅以相应的图片,使词汇学习和阅读输入同时进行。这解决了生词的障碍,也为后面用好这些词做了强化处理。
 
在引领学生对比英国生活与中国生活的不同时,教师提问:Why is shopping difficult on Sunday?学生在文章中找到答案:Shops are closed very early.之后教师追问:Do we do the same in China? Why do shops close very early on weekends in the UK?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
 
在上课的学生中,有学生有国外生活的经验,所以能较快回答出以上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并出示答案(见图2)。       
   
 
  图2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一张是伦敦街道上的图,另一张是寄宿家庭厨房的图,而后提问:Where do the events happen?以此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重点已经从室外转向室内。之后让学生阅读文本第四段,完成下列句子填空练习:
 
① People use ________ and ________ to eat.
 
② Mrs Johnson hung up her washing in the ________.
 
③ The pets _______ ________ in the kitchen.
 
在学生做完以上练习之后,教师对两处进行了重点讲解。一处是提到英国人用刀叉吃饭时,教师提问学生:Can Li Ming use chopsticks? 学生立即找到文章中的原句:I can use chopsticks if I want, but I want to do the same as other people.此处是作者面对不同生活习惯时的做法和态度,是之后的升华点,也是读后活动中要体现的内容。第二处是教师利用问题“What surprised you most?”来引发学生讨论。多数学生会提到在室内晾衣物。教师呈现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很多学生想到了视频中出现的天气原因。有国外生活经验的学生说把衣服晒在外面不文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学习成为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探索过程。
 
(3)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第五段,之后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并改正错误的说法。
 
 
①They drink cold water only in summer.     (    )
 
②They drink tea with nothing in it.             (    )
 
③They don't have rice with every meal.      (    )
 
④They put carpet all over the house.          (    )
 
 
文本第五段内容依然是作者对英国人家庭生活习惯的一些困惑。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What do they have for meals in the UK?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Bread./Sandwiches.也有的说:Fish and chips.教师呈现数张图片,全都是与土豆相关的食品,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土豆是英国人最爱吃的食物。此时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动自然。教师追问学生:Life is strange here. What does Li Ming think of it?以此引导学生去看结尾句,引出作者对中英生活差异的最终观点:Life here is strange, but I'm enjoying it.
 
[设计意图]
 
学生阅读时会对文本信息进行组合和分析。这个环节让学生捕捉自己阅读时所想到的问题并展开讨论,使学生在了解中英文化差异的同时,也懂得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答案的形成过程也是对异国文化了解和接受的过程。另外,对文本的逐段分析使板书逐步完善,为下一步的复述做了充分的铺垫。
 
Step 4: Post-reading
 
1.借助黑板上的图示和关键词,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
 
在学生个体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串起已获取的细节信息复述文章,在巩固所学内容的同时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述。合作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轻松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环境,同时为达成让学生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等教学目标服务。
 
2.在学生小组完成复述后,教师以黑板上的图示来提示学生,并提问:Why is Li Ming enjoying the strange life in the UK?学生对此有一些思考,但一时说不出答案,此时教师再进一步提示:Is it really strange? 学生这时开始明白问题指向哪里,多数同学回答:No. It's different. 然后教师追问:What is it different from? 学生集体回答:Life in China!此时教师通过记录这个问答过程,使板书内容形成如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  
 
 
图3 教师板书设计
 
此时教师提问学生: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life in China?学生马上积极地响应,有学生主动描述中国的生活方式。然后,教师设定情境: Wu Bin现在来到英国,与Li Ming一起生活在寄宿家庭中;某一天和房东夫妇谈论起中英两国的不同生活习惯。 小组四人各饰演一个角色,教师提出如下要求(见图4): 
 
 
 图4
 
[设计意图]
 
本课的主题是Life, 从strange到enjoying的过程背后有值得深挖的内涵。一是对异国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接纳;二是个人在面对不同生活方式时该持有的态度。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作者写这封信的意图,而且自然地发展到下一步——对比文化差异;同时也传递给学生面对不同的生活应理解并享受生活的理念。在活动的要求方面,教师特意体现了一定的梯度:第一个要求是从课本出发对比相关的内容,属于简单、易达成的任务;第二个要求加入自己的观点,是对这节课情感目标和文化学习目标的检测;第三个要求难度略大,如果学生有能力,可加入新的内容,这是此活动的开放性所在。这样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角色并参与活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最后的生成经由这一步步的铺垫,从课文内容出发,加上学生的观点态度和新的内容,向着对比两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不同、珍惜本民族文化的方向顺利发展。
 
3.学习目标的自查
 
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课时展示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导学案上写下自己的达成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见图5)。
 
 
 图 5
 
[设计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从知识、策略、技能和文化方面进行自评,使学生既能从总体上把握目标,又能对自己的达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有利于加强学生课后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Step 5: Homework
 
课后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两项。必做作业是写一封信,给房东一家介绍中国的生活方式,要求用上文本中新学的单词和词组。选做作业是借助网络资源写一份有关中英生活方式对比的报告。
 
[设计意图]
 
必做作业是对课上内容的延伸,不仅复习了书信的格式,还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检测和拓展;选做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课后的自主拓展学习,实现语言知识的多层次运用。
 
四、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课后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反思,结合专家的评课意见,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根据文本确定学习目标
 
在指导专家给出修改建议之前,教师对这节课的文本解读和教学目标经历了数次修改,每一次都会有新的认识。在学生读后活动的设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举棋不定,甚至有些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最后接受专家的建议,把目标分为知识、策略、技能、文化四个方面之后,教学思路变得清晰。这一节课所有教学活动都为了之后目标的达成作铺垫,整个教学过程中心突出,衔接自然,不仅关注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使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更加直观。
 
2.教学活动中阅读策略的教学明确得当,学生练习充分有效
 
围绕着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充分考虑了如何让学生不仅能在阅读过程中实践相关阅读策略,而且能明确地分析阅读任务,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在一开始的阅读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运用略读策略完成阅读任务,在逐段阅读中又运用寻读策略发现信息,最后结合板书进行复述,方法得当,阅读效率高,课堂实效性强。
 
3.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体现充分,学生参与率高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本节课从一开始的头脑风暴活动就让学生进入观察和思考,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也时时以质疑者的身份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文中、从生活中去寻找答案。 在读后思考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解读,即发现英国生活其实不是“奇怪”而只是“不同”,而且作者在文字之外还表达了对中国生活方式的怀念。 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把活动与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自主生成对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是专家也提出了本节课的一些不足。由于教师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太准确,后面的活动展示不充分,并且情感升华有些操之过急。另外,读后的思考和发现有些影响阅读的整体性,不如在读完全文之后让学生再来表达中国生活是怎么样的,这样更能体现两国生活的不同之处。教师反思后也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在全文阅读刚结束时,本来没有设计个人回答的环节,但学生却积极举手,说明当时才是让学生发言的最佳时机,而不是零碎地体现在阅读过程中。当然这也足以说明学生在充分的语言输入和思考后自然就会有主动表达自己的欲望。这个输出环节是学生主动要求的,可以说是之前教学效果水到渠成的证明。
 
五、课后评析
 
本节阅读课通过深度挖掘话题和文本,在阅读策略运用和课堂活动设计上十分巧妙,在清晰的教学目标框架下步步推进,学生参与率高,课堂达成度好,在帮助学生了解异国文化、形成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方面有诸多亮点。
 
1.导入环节令人耳目一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前提性理解”(卫灿金,1997)。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新颖且富有趣味性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提前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面对自己不熟悉的文化情境,更需要教师合适的导入。本课一开始,授课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紧跟着播放了一段精彩的视频,在明快、时尚的音乐伴随下,学生很快被其画面吸引,并跃跃欲试,想要说出答案。而教师也利用简洁的板书和一系列引导性问题,使本课的文本标题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突出了这节课的主线。这样的导入环节使学生对阅读任务的焦虑在无形中化解,让学生形成了阅读期待;而且师生互动又揭示了主题,也为后续的阅读做好了铺垫。
 
2.阅读任务设置恰当,有利于学生掌握文本信息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通常在阅读课中,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以为然,于是在设计阅读任务和教学活动时就容易陷入杂乱、繁多、肤浅的困境。还有的任务设置华而不实,缺乏目的性,学生在课文的理解方面就有了难度,何谈学习目标的达成。但是在本节课中,授课教师设置了层次分明的阅读任务,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先预测再略读,然后边读边思考,从文本的框架结构到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文化意识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不仅读懂了文章,还读出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实现了培养阅读技能、获取文化信息的教学目的。
 
3.读后活动及作业设置巧妙,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与延伸
 
在读后环节,授课教师设计了两个任务:一个是看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另一个是小组合作表演场景对话。复述课文是对课本文化信息和词汇的复习与巩固;合作表演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这两个任务与前面的阅读教学衔接自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在作业布置方面,授课教师让学生完成写回信的任务,并且要求学生使用本节课学过的生词来完成,这就对学生所学新内容——词汇和文体进行了再次巩固和运用;而写回信的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把课上口头输出的知识变成笔头输出。这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培养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目前英语教学中特别提倡的。
 
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对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框架和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而读后则是应用文本信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把学生已学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并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这部分是需要改进的。
 
在这节阅读课上,授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英国家庭,感受到了异国风俗,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之外,也从中了解到了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包容、理解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是一节值得借鉴的阅读课。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
 
————————————
 
参考文献
 
Grellet, F. 1981.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子问,康淑敏. 2011.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英语阅读教学初中课外读物·悦读联播(Readaholic) 初二上(学生用书)[T].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卫灿金. 1997. 语文思维培育学[M]. 北京:语文出版社.
 
————————————
 
注:本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可从以下网址浏览:http://www.flts.cn/node/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