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12月21~22日,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了“高中英语语篇与语用教学专题研修会”,多位课标组专家和语篇与语用领域的资深学者在会议中做了精彩的报告。本期我刊邀请了课标修订组组长梅德明教授结合会议报告内容撰写文章,梅教授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文件,以及外语教育应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并结合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和教学要求,描绘了新时代基础外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蓝图。
专家简介:梅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及课程建设与评价、口译理论与教学等研究。
绘制新时代基础外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蓝图
上海外国语大学 梅德明
【摘 要】本文探讨新时代推动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培养蓝图,提出现代化外语学科教育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必须明确教育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未来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的胜任力,逐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外语教育;教育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科核心素养;胜任力
一、序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这两份国家层面的教育现代化纲领性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战略部署。外语教育界应抓住机遇,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加快推进外语教育现代化。
我国基础外语教育进入了一个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现代化智能世界、以人才素养质量为培养标准的新时代,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具体目标是发展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的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显著标志是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教育部普通高中外语课程新标准的研制和颁布。
这些课程标准是事关新时代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国家重要文件,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突出了以学生成才为本、以素养发展为纲的育人理念,必将在新时代加快推进我国外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普通高中外语学科各语种都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外语教育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外语学科必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人文素养及沟通能力,“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主动积极地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梅德明,2018a)。
基于外语人才培养国家标准的新时代中国基础外语教育,以贯彻党的关于立德树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精神为指导思想,将外语学科建设建筑在学科本质观的基础上。我们要研究和挖掘外语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体现外语学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背景下独特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外语学科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中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新时代的外语教育要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必需的价值观和胜任力,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必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时代外语教育必须深化课程改革,采用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格建设者和积极推动者。
二、现代化外语教育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命题,也是外语教育的时代责任。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科技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跨文化沟通与交际日趋重要。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互联共通,移动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已经将世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是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目标。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的演讲中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关于人类发展的大观念,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体现共同身份、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共同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是将人类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人类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价值观和治理观,即人类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有目共睹的福祉和进步,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全球性的问题,如生态危机、人文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等严峻挑战。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强化,这些问题突破了国土疆界和民族界限,形成了负面的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人类的共同忧虑。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谋求共治、实现共赢,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不论我们身处何处、从事何职、信仰何如、意愿如何,我们都处在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一种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共建人类美好未来的全球价值观已逐步成为人类的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的基础是语言互通。跨文化沟通与交际、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是通过共同理解、有效表达的语言来实现。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既要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也要树立责任共同体意识。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承担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实现语言互通的历史使命。外语教育应该顺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通过积极有效的学科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增强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增进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了解,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外语学习及运用,有助于我们抓住全球化时代给予我们的发展机会,承担全球化时代赋予我们的发展重任,同时分享全球化时代互联互通的发展成果。外语是打开语言对象国社会和文化大门的钥匙。能否熟练并恰如其分地用好外语这把钥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舞台上能否积极掌握话语权,扮演重要角色,承担重要使命并分享精神和物质成果。
三、现代化外语教育要培养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的胜任力
当今社会的经济方式、数字技术、人口结构和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在这个相互联系的多元化时代,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全球性的机会和挑战。把握全球性机会,迎接全球性挑战,需要我们具有全球意识、全球思维和全球胜任力。
2017年12月1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教育与技能司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点项目”(Project Zero)共同主持发布了《PISA全球素养框架》(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全球素养是指青少年是否具有考察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并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胜任力。
全球胜任力是全球化时代的综合素养,是基于双语甚至多语言能力,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于一体的21世纪公民素养,是人们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全球性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全球问题既涉及语言学科和自然学科,也涉及相关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以及对跨文化、跨疆界等问题的理解。发展和提升国民基于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全球胜任力是各国教育界的主要关切,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是语言互通。2014年6月6日,世界语言大会在苏州达成了共识: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采取措施提升全体公民多种语言的能力,将有助于满足日益显现的全球社会需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球胜任力。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推动者,我们的学生至少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有效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与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人们进行交流与合作。他们需要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价值差异、思维差异的障碍,与他人建立互信、互动、互助关系。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需要全球意识和胜任力。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国外语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形成进入未来世界所需要的全球意识和胜任力,即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同时,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全球胜任力。这种胜任力不仅仅是语言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发展从多个角度审视、分析、理解、评判并积极回应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和态度,如气候问题、难民问题、贫困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跨国犯罪问题、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应该了解不同观念产生的历史地理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理解差异性对认知能力以及元认知策略产生的影响,尊重基于历史社会原因人们的多元价值观念,发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恰当、有效互动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胜任力。
在外语教育中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外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学习和运用不同的语言,不仅可以满足交际的需要,还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理解人类的多元思维模式,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增强对不同民族的理解、尊重、包容和沟通,有利于我们立足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对国家来说,加强国民外语能力建设、国家外语能力建设和国防外语能力建设,有利于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对于个人来说,国民外语教育可以使我们学习和运用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概念建构和意义表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认识语言与事物的约定功能和指示功能,掌握语言交流的基本规范和策略,学习话语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科学文化知识,认识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丰富对多元世界的认识,促进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促进以中华文化为基因、以多元世界为视野、以全球议题为关切、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担当的全球意识和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形成。
四、现代化外语教育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我国外语教育要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核心价值观,必须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事关外语人才培养的最核心问题,即外语教育必须明确学科的育人目标、育人方法和育人立场。外语教育工作者要弄清楚,哪些是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和语用逻辑,哪些是外语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规范,明白哪些是外语学科大观念,哪些是学生经过外语学科教育而形成的具有内化、迁移、重构、创造等品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课标》)为例,《课标》明确了英语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标》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梅德明、王蔷,2018),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外语学科教育不仅关注学科知识,更应关注学科思维和学科实践。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学科教育的目标要素。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语言能力构成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显示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形成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这四项素养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见图1),共同服务于课程总目标,即“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1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是融为一体的四面三棱镜。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互为依存,互为因果,投射、映射、折射人类交际活动的真实世界,而学习能力则是人的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学习外语,还是用外语进行学习,我们的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语言人、文化人和思维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社会互动,与自然互动,与自我互动,与工具互动。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外语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是外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外语学科四项核心素养不是四个空泛的概念标签,而是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现实的教学要求:语言能力的发展由感知与领悟、内化与整合、解释与赏析、交流与创建等环节构成;文化意识的发展由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感悟与内化、认同与传播等要求构成;思维品质的发展由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等品质构成;学习能力的发展由主动与进取、监控与调控、选择与获取、合作与探究等能力构成(见图2)。
图2
我们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外语知识学习和外语能力评价。 古人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礼记·学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我们要倡导结构化的语言内容学习、情境化的语言知识及技能运用、过程化的学业质量评价。 语言能力不仅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还包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语理认知、交际策略和沟通能力。 文化意识指对祖国文化的自信、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应具有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 思维品质指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体现的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全球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对多元文化进行比较并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 学习能力指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外语学习策略、拓宽外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外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国外语教育,力求在学习者身上形成整合的、可内化、可迁移、可重构的核心素养,融合认知性素养和非认知性素养,形成元认知能力,可转换为胜任力和创造力,伴随学习者一生且终身受益。外语课程应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主题为内容范畴,以多模态语篇为学习载体,从语言的感知和解读,到意义的判断和建构,从语言学习的知识输入,到语言学习者的意义表达,是一个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综合发展、循环向上的过程。因此,外语课程不仅是“课”的学习,更是“程”的发展。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对口头或书面语篇进行解读、评判和阐释,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形成语用能力;感知和理解文化异同,形成文化意识;学会辨析和处理信息,提升思维品质;运用有效策略和方法,提升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要素在外语学习中交织融通、协调发展,归根结底是外语学习者在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诸方面的综合发展。
《课标》提出了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的外语学习活动观。依据外语学习活动观,外语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为基本教学和评价内容,围绕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评价和汲取文化精华,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并通过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我们应该站在学科本质观和课程育人观的角度,改变以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机械地训练语言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现行的学习方式”(梅德明,2018b)。例如,指向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英语活动型课程应该是基于学科思维和大单元观念的实践课程,课堂活动应该基于学生社会阅历、认知水平和发展愿望,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基于真实情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活动,应该具有体验式、过程式和建构式的特点,有助于架起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的桥梁。基于“学科思维”和“大单元观念”的课堂教学活动,以主题为引领,有机地融合多类型语篇、语言知识和语用规范、多元文化知识、多项语言技能、多种学习策略,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提升、文化理解加深、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判断形成、学习策略运用等(见图3)。
图3
外语教育是追求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融合统一的语言教育。轻视工具性的人文价值教育最终培养的是空谈家,忽视人文性的工具价值教育最终造就的是空心人。只有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外语教育,才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育人工程。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国外语教育,是以文“化”人的教育,力求做到教育内容结构化、内容学习情境化、学习评价过程化、评价目标高阶化。外语学习者的大脑不是被动存储信息的硬盘,而是主动建构的思想内核。我们要转变以语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狭隘的外语学习观,改变以知识记忆为主要任务的学习方式,打破语言知识和技能分解式训练的方式,倡导互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和拓展学习,从语言碎片的机械识记走向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及有效运用,从关注语言知识与技能操练走向关注语言素养、人文素养和思维素养的融合发展,从学会走向会学,走向会思、会鉴和会用。
五、结语
总之,走向现代化、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语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多门外语,尤其是学习和运用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的知识、技能和交际策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跨文化交流中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信息,拓宽国际视野,树立跨文化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领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民心相通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审视、鉴别多元文化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取向,感悟、汲取优秀文明成果,描述、比较、阐释、评价中外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同时,引导他们学会用所掌握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时代风采,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维护者和推动者。
砥砺前行,矢志不渝,德育为先,素养为重。汇千家之智,聚万人之慧,依照所绘制的新时代基础外语教育现代化发展蓝图,以坚定的步伐迈入英语教育新时代,谱写学科育人新篇章!
————————————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2014. 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N]. 中国教育报, 2014-06-07 (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哈佛大学. 2017. PISA全球素养框架[EB/OL]. http://www.oecd.org/pisa/Handbook-PISA-2018-Global-Competence.pdf/http://www.pz.harvard.edu/professional-development/events-institutes/preparing-our-youth-for-a-better-world-oecd-pisa-global. 2017-12-12.
梅德明. 2018a. 外语教育应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 文汇报,2018-02-09 (6).
梅德明. 2018b. 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科育人观及实现路径[J]. 人民教育,(11):46-49.
梅德明、王蔷. 2018. 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019-02-2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8. htm. 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