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中学篇)2023年第07期:读后续写中人物塑造的策略与方法(浙江:鲁周焕)

【摘  要】人物是叙事语篇的核心要素之一。人物塑造可以从目标、动机、矛盾和思想四个角度展开,并通过外貌、对话、行为和心理描写等方法直接表现人物特征或利用作者阐释、其他角色阐释来间接表现人物特征。针对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读后续写,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了人物塑造的策略与方法,以期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人物塑造;读后续写;人物特征

 

人物在虚构叙事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龙迪勇,2011)。人物要么导致事件发生,要么在他人或他事导致事件发生后做出反应,要么二者兼有(罗伯特·麦基,2022),是叙事语篇中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读后续写语料多是叙事语篇,而且有很多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本文在简要分析人物塑造的维度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探究了如何在读后续写中塑造人物,以帮助学生提升续写的品质。

一、人物塑造的维度

人物塑造可以从目标、动机、矛盾(黛布拉·迪克逊,2019)和思想四个维度展开。

1. 目标:人物有什么追求?

目标就是人物的心之所向,是他们目前还没有但极度渴望的东西。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欲望,是故事的源泉和驱动力,赋予了主角在结局发生转变的可能性(约翰·特鲁比, 2019)。 目标可以分为外部目标和内部目标:外部目标是物质或形式上的;而内部目标是心理或情感上的,是一种精神需求。 但无论是外部目标还是内部目标,都必须重要且紧迫,人物会立即采取行动去完成(黛布拉·迪克逊,2019)。

2. 动机:人物为什么有这样的追求?

动机就是促使人物行动去达成目标的力量。人物的一切行为和抉择都蕴含着动机,且动机要有说服力(黛布拉·迪克逊,2019)。人物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心的欲求,是人物与生俱来的欲望,比如生存、快乐、权力、贪婪、超越等等(罗伯特·麦基,2022);另一类是外界的压力,是社会环境制造的压迫,比如贫穷、生病、战乱、灾害等。

3. 矛盾:人物在追求中遇到什么困难?

矛盾是人物在追寻目标的途中必须面对的障碍和坎坷(黛布拉·迪克逊,2019)。矛盾不仅让人物采取行动,更能让人物发生转变(衡很亨,2023)。矛盾可以是外部的,包括人与他人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也可以是内部的,是“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和情感”(罗伯特·麦基,2017),比如情感缺陷、道德困境等。 矛盾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矛盾往往会升级,在对人物的不断考验中丰富故事情节,并使人物变得成熟。

4. 思想:人物在追求中有什么成长?

思想指人物通过某个故事发现或学到的道理(奥森·斯科特·卡德,2019)。从故事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受了矛盾考验的人物会达成思想上的成熟和心灵上的净化,实现自我成长。 而对于一路见证人物的发展和变化的读者而言,到最后都希望和人物一样受到鼓舞、认识自我、提升境界,满足人类心理和精神上的普遍需求(诺亚·卢克曼,2012)。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塑造人物的上述四个维度:人物受动机驱使,有了目标,但又面临矛盾(黛布拉·迪克逊,2019),最终人物通过努力解决矛盾,思想得到升华。

二、人物塑造的方法

塑造人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展示人物特征,包括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另一种是通过“告诉” 的方式间接表现人物特征,包括作者阐释和其他角色阐释(珍妮特·伯罗薇等,2021)。

1. 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衣饰、姿态等的描绘。读者可以通过外貌描写在脑海中形成一幅静态的图像,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背景等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描写人物外貌时无需面面俱到,而应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取外貌突出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加以刻画。例如,2022年6月新高考I卷讲述了“我”鼓励David克服身体和心理上的障碍,勇敢参加越野跑比赛的故事。以下是原文第二段的部分内容:

I looked around and finally spotted David, who was standing by himself off to the side by a fence. He was small for ten years old. His usual big toothy smile was absent today ...(注:省略号处略去部分内容。下同。

对David身形及其表情的描写使一个身材矮小但笑容灿烂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为下文表现他身残志坚的精神做好了铺垫。

2. 对话描写

对话可以通过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所想,细致地展示人物的形象。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说话都是回应需求,带着目的,所以在每句对话之下,作家都必须创造出一种欲望、意向和行动(罗伯特·麦基,2017),帮助人物推进自己的目标。作者可以用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或概述句子的形式进行对话描写。 例如,2022年浙江省某中学模拟卷读后续写讲述了主人公Ben与猎人对峙后救下小鸟、悉心照顾和放飞的故事。以下是原文第五段部分内容:

You get off my land!Ben told him. The man's face got red. Mister, he said, I have been hunting here all my life. I grew up here. Ben looked into the hunter's gray eyes, his voice raised, I don't know who you are and I do not care. I own this place and I am telling you to leave!...

该段对话中,Ben所讲的句子多为短句,且用 “I”开头,意在宣告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同时命令外来人员立即离开,体现了他驱赶猎人以保护小鸟的决心。

3. 行为描写

人物就是其所作所为(奥森·斯科特·卡德,2019)。行为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具体刻画来衬托人物性格。根据情节需要,作者可依据人物的单个或连续动作,选择符合人物行为特征的动词,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表现人物的行为。例如,2021年6月新高考I卷英语读后续写讲述了双胞胎Jeff和Jenna在母亲节下厨给母亲做早餐但接连失败,后来在父亲帮助下成功做好美味早餐并献给母亲的故事。 以下是原文第二段部分内容:

... They put some rice into a pot of water and left it to boil while they made the French toast. Jeff broke two eggs into a plate and added in some milk. Jenna found the bread and put two slices into the egg mixture. Next, Jeff turned on the second stove burner to heat up the frying pan ...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词,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展现了双胞胎做早餐的画面,表现出他们为母亲准备母亲节礼物时的细致、耐心与真心。

4. 心理活动描写

“人物心理往往是人物行为的核心中枢”(珍妮特·伯罗薇等,2021)。心理活动描写通过对人物的思想和内心进行描述,直接展示人物内在的想法,表露人物的思想性格,促使人物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作者可以通过内心独白展现人物内心。例如,2017年11月浙江省高考英语读后续写讲述了作者一家人驾车旅行时母亲的健忘带来的一系列趣事。 以下是原文第三段部分内容:

... I had terrible pictures in my mind: “Honey, where are the kids?” What?! Oh, Gosh ... I thought they were being awfully quiet....

借助假想中父母间的对话,这段内心独白直接表现出了“我”内心对母亲的健忘感到非常紧张与不安,也暗示了“我”后续的行为:拒绝母亲提出的那些“不靠谱”的要求。

5. 作者阐释

作者阐释是“作者将小说角色的背景、动机、观念、品德等‘告诉' 读者”(珍妮特·伯罗薇等,2021),以一种全知视角的方式向读者传递大量信息。当小说需要对人物特征进行评判或概括时,作者就会采用这种方法。作者的阐释和评价体现了叙述者的价值观,读者会不知不觉地基于作者的隐含意义形成对人物的认知(宫英瑞,2012)。例如,2020年6月新高考I卷英语读后续写讲述了善良的梅瑞狄斯一家想办法帮助一个贫困的家庭。以下是原文第二段部分内容:

Mrs Meredith was a most kind and thoughtful woman. She spent a great deal of time visiting the poor. She knew they had problems, and they needed all kinds of help ...

在这段背景介绍中,作者使用kind和thoughtful两个词直接将梅瑞狄斯太太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告诉了读者,不仅为后文一家人的善举做好了铺垫,也奠定了故事的价值取向。

6. 其他角色阐释

作者还可以通过其他人物之口为读者解读人物的外貌、动作、思想和语言,帮助读者获取该人物的信息。但“第二个角色必须通过对话、行为和心理活动来表达他的观点”(珍妮特·伯罗薇等,2021)。仍以2017年11月浙江省高考英语读后续写为例,以下是原文第二段部分内容:

... David, my eight-year-old brother, and I unwillingly said good-bye to all of our friends. Who knew if we'd ever see them again? ...

作者借弟弟和“我”两人恋恋不舍地与所有朋友告别这一行为及内心活动,侧面展示了母亲健忘、不靠谱的人物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塑造人物时既可以通过单一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也可以结合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这取决于实际创作时的需要。

三、在读后续写中塑造人物的策略

基于以上梳理,笔者将以2021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读后续写试题为例,具体阐述塑造人物的策略。给定材料讲述了“我”与父亲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兴趣爱好等差异存在代沟,“我”不愿将在农场打工挣到的钱补贴家用。两段续写段的首句分别为:

When I brought my paycheck home it was $119 my dad wanted to talk to me.

I was surprised that my dad allowed me to use the money as I wished.

1. 构建角色网络,初步了解人物

故事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学生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中初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首先,学生可借助表格、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梳理原文中人物的基本信息,比如年龄、外貌、职业、性格等,初步认识人物。 其次,学生可根据出场频次、篇幅占比等要素确定人物的主次——是主导故事走向的主要人物,还是增加故事曲折性的次要人物,或是起简单功能性作用的背景人物(奥森·斯科特·卡德,2019),从而明确不同人物对情节发展的重要程度。最后,学生可整合以上信息来构建角色网络,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对人物形成初步了解。

在课堂伊始,笔者先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捕捉文中与人物相关的信息,并填入表1中;然后,学生分析判断人物的主次。

表1 人物信息梳理表

Name

Character

Education

Job

Hobby

Personality

I

son

high school

student

sports; music

active

George

father

eighth grade

livestock tracker

\

quiet

Albert

grandfather

\

\

\

\

Farmer

neighbor

\

\

\

\

(注:斜体部分为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下同。)

根据表中信息,学生可以确定“我”是主要人物,父亲是次要人物,其他两人则是背景人物,比如提到祖父仅是为了引出父亲年轻时赚钱补贴家用这一背景信息。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In what aspects do my father and I show great differences? What do such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us bring? 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两人的不同之处,并引导他们关注第二段,明确“我”对父亲的态度——不理解甚至看不起父亲,从而初步理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2. 分析人物目标,探究背后动机

目标是“事件”,动机是“缘由”(黛布拉·迪克逊,2019)。人物的动机决定着目标的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关注人物目前还没有但又迫切想要之物,明确人物目标;接着,要明确目标背后的动机,探究动机的好坏。在故事开始时,主要人物从未经历过各种精神、情感和道德可能性的绝对极致(罗伯特·麦基,2022),往往是不成熟的,有“心理层面或道德层面的缺陷与不足”(衡很亨,2023)。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主流价值观出发,对人物的动机进行评判,在确定动机好坏的同时对目标的正确与否也形成正确认识。

借助上文提到的“我”对父亲的态度,笔者追问:Since I didn't understand and even looked down upon my father, what did I want to do? 学生很快找到第二段中的句子:I would surpass anything he had accomplished by the time I walked across the stage at high school graduation.明确“我”想全方位超越父亲这一精神层面的目标。除此之外,学生还在第五段找到了“我”在物质层面的目标,即支配自己打工挣的钱。接着,笔者以这两个目标为切入点,设置了如下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动机并判断其好坏。

Q1: Why do I desperately want to surpass my father? What's the motivation?

Q2: What do you think of my motivation and my goals?

Q3: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I was?

以上三个问题由浅入深,Q1旨在让学生明确“我”想全方位超越父亲这一目标背后的动机,即“我”不理解甚至看不起父亲;Q2意在引导学生对目标和动机做出判断;Q3借助前两问的信息让学生推断“我”的性格特点,明确“我”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在心理和道德层面还存在不足,为下文梳理人物矛盾和人物转变做好铺垫。

3. 利用人物矛盾,梳理故事冲突

在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故事中,人物间的矛盾就是故事的冲突,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分析人物矛盾时,教师先让学生关注“两个或多个人物相互对抗的场景”(黛布拉·迪克逊,2019),通过人物间的斗争、竞争等行为明确由于利益冲突或立场不同产生的外部矛盾。其次,关注人物的内心斗争,情感缺陷、道德困境等内部矛盾往往是实现目标最大的阻碍。有时,内部矛盾会加剧外部矛盾,增加矛盾解决的难度,让故事更具戏剧性。

笔者提问:What's the greatest conflict between my father and me? 以此引导学生在第五段找到两人对抗的场景,即父亲希望“我” 能用打工赚的钱补贴家用,而“我” 却想留着自己支配,从而明确外部矛盾。 接着,笔者追问:What do you think leads to this conflict? 旨在让学生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即“我”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思想不够成熟,也就是本文的内部矛盾。

4. 人物采取行动,推动冲突升级

人物面对冲突时会在压力下付诸行动,这些行为要么化解矛盾,要么加剧矛盾。但故事创作中,作者往往会让冲突升级,让人物在解决更复杂的矛盾的过程中变得更成熟,从而塑造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具体而言,主要人物会在目标或动机的驱使下采取对抗行动,对立人物则做出回应行为,历经波折,从而加剧矛盾冲突,让故事充满张力。

在学生回顾人物的目标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他们要采取什么行动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反对行动会阻止他们的去路?他们对此会做何反应?他们下一步会做什么?(罗伯特·麦基,2022),通过这样一种“对抗—回应”的模式帮助学生构建情节。

笔者提出如下两个问题:Why does my father want to talk to me? Did I give the money to my father? 学生结合续写第二段首句讨论后认为,“我”非常想达成自己的两个目标,因此并没有把钱交给父亲;矛盾不仅没有解决,两人间的对立反而加剧。接着,笔者根据“对抗—回应”的模式,利用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构建续写第一段的情节:为了达成不上交工资的目标,“我”会采取什么反抗行动?如何表现“我”内心的不情愿?“我”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会动摇?父亲是什么反应?并在此过程中确定主要描写方法及关键词。表2是一位学生的设计思路:

表2 学生第一段设计思路

目标

反抗行为

描写方法

关键词

自己支配打工所赚的钱

内心极不情愿和父亲谈话,迟迟不去

心理描写

reluctant; spirits down; pray

与爸爸交谈时紧握手中的钱,不与其进行眼神交流

行为描写

clench; avoid eye contact; lower head

不经意间看到父亲的白发和皱纹,理解父亲养家不易,内心动摇

外貌描写

grayish hair; wrinkle; weather-beaten face

经过思想斗争后还是决定自己支配辛苦挣来的工资

心理描写

Should I ...; a fierce tussle; be determined to

父亲看我这么不情愿就没坚持,让我自己支配

语言描写

just keep the money for yourself and use it wisely

 

该学生续写的第一段内容如下:

When I brought my paycheck home it was $119 my dad wanted to talk to me. The news dragging my spirits down, I was praying down my heart that the talk would never come. 反抗行为一心理描写 When we finally sat down at the table, with the paycheck clenched tightly in my sweating palm, I lowered my head to avoid direct eye contact and bit nails, fidgeting. 反抗行为二连续动作描写 When my father was talking, from the corner of my eyes, I noticed wrinkles had crept onto his forehead and his hair had turned grayish. 对手的外貌外貌描写人物内心动摇 My father sacrificed so much for the family. Should I contribute my part? But after a fierce tussle with myself, I was determined to keep the money myself. 反抗行为三心理描写 As if sensing my reluctance, my father eventually stood up, saying, I know you sweat blood on the farm. You deserve the money and use it wisely.”(对手的行为语言描写

以上续写段落通过细腻的心理和动作描写突出了连续的反抗行为从身心两个角度突出了的不情愿叙事节奏紧凑。其次,对手的外貌描写给了“我”新的压力,并设置了悬念——“我”是否会屈服于新的障碍?此处加剧的冲突和反抗行为三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最后,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直白,很好地表现了其沉默寡言、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

5. 人物发生转变,解决故事冲突

在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故事中,角色转变不仅是塑造人物最关键的步骤,也是解决冲突的主要方式。使人物改变的原因往往有两种,可能是天性的驱动和渴望,也可能源于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奥森·斯科特·卡德,2019)。无论是哪种原因驱动,人物往往会做出最终选择,通过“人物有所成长或有所牺牲”(黛布拉·迪克逊,2019)来解决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

符合英语课程育人功能基本理念和我国主流价值观的角色转变主要是积极的角色转变(衡很亨,2023)。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转变:

首先,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或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文章开头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为了达成目标所做出的选择与牺牲确定人物最终转变的大方向。其次,人物为什么要有这种转变?学生要分析人物变化背后的自身和外部原因。据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设计情节。

根据续写第二段首句“I was surprised that my dad allowed me to use the money as I wished.” 笔者提问:Will I contribute my money to the family after hearing my father's words? 为了让人物塑造有层次感,第二段中人物要做出选择、发生改变,从幼稚走向成熟,体现故事的价值。接着,教师追问: Why would I change my mind? 从而让学生明确“我”的转变由两个因素促成——父亲让我自己保管工资以及“我”内心的惊讶和愧疚。笔者据此设计了表3,引导学生建构情节。

表3 第二段情节构建表

改变(选择)

原因

描写方法

关键词

从幼稚走向成熟(我用工资补贴家用)

自身

 

 

 

外部

 

 

 

以下是一位学生续写的第二段内容:

I was surprised that my dad allowed me to use the money as I wished. In a blink of an eye, numerous fun activities I could do presented themselves to me. However, as I thought about my father's gray hair, wrinkles, hard labor and his decision, 转变原因一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 I found myself feeling a little selfish and guilty. 转变原因二天性驱动心理描写 Slowly, I raised my head, made an eye contact with him, and placed the money in his hand, smiling, Dad, take this little bit of money and pay for the family budget.” (人物转变情感变化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With initial astonishment gradually giving to exhilaration, he nodded and smiled back to me. (动作描写)

在这段续写中,“我”在自身和外部因素的驱动下,最终把钱给了父亲,消弭了故事的主要冲突。“我”做出了物质上的牺牲,解决了外部矛盾,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在道德和情感层面上变得更加成熟,道德困境或是心理难题这个内部矛盾也随之解决。由此,人物形象的层次更加丰富、内涵更加丰满。

6. 人物对照目标,实现思想升华 

人物达成主要目标是故事结局的重要一部分,但目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人物的所有欲望都要得到满足。人物在故事开头树立目标时,由于“心理层面或道德层面的缺陷与不足”(衡很亨,2023),其目标具有狭隘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目标在结局往往没有达成。至于其他正确的目标,在写结局时作者要交代其是否达成及原因。

在对照目标是否达成时,首先要回顾对人物的目标和动机的道德判断,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人物在文章开头的欲望是否需要满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成长和转变中提炼出故事的主题思想,并利用作者阐释这种全知视角的描写方法直接告诉读者,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笔者与学生一起再次审视“我”的两个目标——全方位超越父亲以及自己支配打工所赚的钱;然后,笔者提出问题:Were the two goals achieved in the end of the story? And why do you say so? 学生从第二段续写的情节中知道“我”把钱用来补贴家用,第二个目标自然没有达成。对于超越父亲,有的学生表示父亲年轻时也这么做,“我”肯定没有超越;有的学生则表示“我”的受教育程度等比父亲高,已经超越了父亲。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笔者通过问题“Since the story is about the growth of a boy, what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wants to convey?”来引导学生明确故事的主旨大意。

以下是一位学生续写的结尾:

Years later, I graduated from a top university, had a decent job and earned a high salary, which showed that I did surpass my father. But gradually I came to realize why my father let me keep the money it was his hopes for my future, his encouragement and quiet love. And that was something I would never surpass.

学生巧妙地对surpass一词进行了双重解读从物质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而言,“的确是超越了父亲但对于父亲对的期待、信任和无声的爱,“当时并没有理解他的做法这是无法超越的地方。这个结尾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亲子关系,引导学生感悟父母的爱。

四、结语

在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读后续写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目标、动机、矛盾和思想四个维度来分析原文,构思情节,创设结局,并组织语言,优化续写。本文所探究的人物塑造方法并非标准范式,教师和学生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变通运用。

————————————

参考文献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9. 人物与视角——小说创作的要素[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黛布拉·迪克逊. 2019. 如何写好小说:目标、动机、矛盾[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宫英瑞. 2012. 叙事语篇人物塑造的认知文体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衡很亨. 2023. 读后续写怎样进行构思?——兼谈创意写作视域下故事续写的切入点[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1-7.

龙迪勇. 2011. 叙事作品中的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J]. 江海学刊,(1):204-215.

罗伯特·麦基. 2017. 对白:文字、舞台、银幕角色与卡司设计的艺术[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罗伯特·麦基. 2022. 人物:文字、舞台、银幕角色与卡司设计的艺术[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诺亚·卢克曼. 2012. 情节!情节!通过人物、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约翰·特鲁比. 2019. 故事写作大师班[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珍妮特·伯罗薇、伊丽莎白·斯塔基-弗伦奇、内德·斯塔基-弗伦奇. 2021. 小说写作叙事技巧指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注:① 本文涉及的读后续写材料请见以下网址:http://www.flts.cn/node/1634。

② 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教研课题“深度阅读:素养指向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2022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鲁周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