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增设了Video Time板块,以满足《新课标》对看的能力的培养要求。本文遵循以看促思理念,通过解读看的能力的内涵以及思维品质的目标要求,依据Video Time板块的特征提出了实施该板块的四项教学策略,即感知识别策略、归纳解析策略、批判评价策略和运用创新策略,并结合案例阐述了如何利用这四项策略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在Video Time板块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看的能力;思维品质;以看促思;Video Time
一、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育部,2020;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思维品质列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新增了对“看”(viewing)这一语言技能的要求。为此,2019年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创设了Video Time板块,提供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视频,并设置了看前、看中、看后教学活动,供教师参考使用。但学界对《新课标》中看这一新增技能的研究屈指可数(武和平、李乐,2021),一线教师对Video Time板块的编写意图和设计理念的理解不够充分。教师通常只将视频作为一种展示性工具或移动介质来使用(刘蕾,2017),视频语篇未能有效转化为学生语言学习活动的载体(郭颖,2021),导致学生失去了通过探究视觉材料来提升多元思维能力的机会。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将通过解读看的能力的内涵以及思维品质的目标要求,在以看促思理念下探究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Video Time板块的教学策略。
二、以看促思的学理分析
1.看的能力的内涵
Viewing(看)是从Visual Literacy(视觉素养)延伸出来的一个术语。根据Debes (1968)的定义,视觉素养是一种读图、释图、制图及用图交流的能力(转引自武和平、李乐,2021),指的是理解、解释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涵盖了阅读、解读和创造各种形式的图像和视觉媒体。这两个概念都与视觉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有关,Viewing强调的是观看,即通过观察视觉内容来获得信息、理解情境或从中获取知识,专注于观看这一行为;但Visual Literacy更加广泛,涵盖了更多视觉审美方面的内容。
《新课标》将看的能力定义为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并将看、听和读归为理解性技能,但并未充分细化三种语言技能分别对应的能力描述。在必修课程中,与看的能力直接相关的内容要求如下:在看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记录所需信息;理解多模态语篇(如电影、电视、海报、歌曲、漫画)中的画面、图像、符号、色彩等非文字资源传达的意义(教育部,2020)。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发现,看的能力作为一种理解性技能,是在对视觉对象的解构和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意义的能力,它的视觉对象包括图表、符号、动画等多模态语篇。但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一脉相承的,作为理解性技能的看也需要借助语言表达来彰显对意义的理解程度。
2. 思维品质的目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2020)。思维品质的发展目标描述如下: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育部,2020)。也就是说,思维品质对学生的现象识辨、逻辑解析、批判评价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其中逻辑性思维技能包括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判断推理、质疑解疑、求同辨异、评价预测;创造性思维技能包括纵横思维、联想想象、隐喻通感、模仿创生(黄远振等,2014)。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 以看促思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提出,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的提高应与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形成同步(教育部,2020),看的能力的培养也应当与思维品质的发展同步。
从大脑功能来看,以看促思具有一定的科学性。Sperry等(1962)提出了左右脑互补理论(Complementary Hemisphericity Theory):在完整的大脑中,左右两个半脑都需要以神经合作的方式来产出复杂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左右脑在正常的认知过程中是互补的(转引自Danesi, 2003)。例如,虽然右脑的特定区域在处理视觉信息时非常活跃,但并不局限于右脑的单一区域,不同的神经模块会帮助大脑处理视觉输入的内容。也就是说,左右半脑会激活不同优势功能协作处理视觉信息,无论是左脑模式的逻辑思维还是右脑模式的综合与多元思考能力,在看的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有同步发展的机会。
此外,视觉思维策略实验计划(VTS)揭示了视觉素养所涉及的技能和发展轨迹,指出视觉审美发展所涉及的过程是思维过程的一部分(Hailey et al, 2015)。对学生进行VTS干预的若干医学培训项目结果显示:学生对视觉材料实施观察、推断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变强;写作样本中思辨语言、视觉类比的使用频率提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出现意识转变、观点采纳、态度改变的现象等(Hailey et al, 2015)。
综上,无论左右脑互补理论还是VTS实验都证明了以看促思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以看促思理念的驱动下开展Video Time板块的教学,通过培养学生感知识别、归纳解析、批判评价、运用创新视觉材料的看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是对《新课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积极呼应。
三、 高中英语Video Time板块以看促思的教学策略
1. Video Time板块的特征
Video Time板块是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在每个单元末尾设计的特殊板块,作为单元教学的拓展,与单元主题紧密相关。视频材料时长为3~5分钟,具有语言生动地道、画面真实清晰等特点。该板块由封面、标题、引言、看前活动、看中活动和看后活动六个基本模块构成。看前、看中活动多为与视频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判断题、排序题等,使学生带着明确目标理解视频材料的内容意义;看后活动通常设置两个问题,且多为综合类问题和评价类问题(如表1)。综合类问题要求学生整合所学知识与现有经验,得出新结论或解决新问题;评价类问题评判学生基于一定的评价标准作出判断、形成观点、评估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效度(林兆星,2021)。
表1 看后活动问题举例
综合类问题 |
B1U1 |
In what ways is your life similar to or different from your parents' life when they were young? |
B1U2 |
Are there any places like Machu Picchu in China? In what ways are they alike? |
|
B1U3 |
Describe your feelings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How are they the same as or different from the feelings the climber describes when he talks about climbing the karsts? |
|
评价类问题 |
B1U1 |
Tandi said, “I don't think you become a person if you don't know where you come from.”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 Why or why not? |
B1U2 |
Should tourism be stopped in places like Machu Picchu? Why or why not? |
|
B1U3 |
What is your opinion of extreme sports such as rock climbing? Is it something worthwhile to do? Why or why not? |
从表1可以看出,看后活动设计的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看前活动和看中活动完成对视觉材料内容和意义的解析,并且结合已有认知经验进行思考才能解决。整个Video Time板块的设计响应了《新课标》“语言能力的提高应与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形成同步”(教育部,2020)的要求,具备以看促思的条件。
2. Video Time板块以看促思教学策略
本文根据思维品质的定义、目标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将以看促思定义为在观看多模态资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识别、归纳解析、批判评价、运用创新视觉素材来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下面结合Video Time板块的特征,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感知识别策略、归纳解析策略、批判评价策略以及运用创新策略帮助学生从“看到”逐步进阶为“看懂”和“看清”,并最终达成运用创新的目标。
(1)感知识别策略
感知识别策略是指教师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感知视觉材料的整体氛围或情感基调,识别视觉材料中的基本要素;对图像资源的主题、颜色、背景、空间分布、人物肢体动作等要素进行提取;对视频资源的内容大意、基本架构进行抽象概括。运用感知识别策略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得到Video Time板块所提供的视觉资源。为此教师应辅以该板块设置的看前活动激活背景知识,让学生在识别视觉信息的过程中体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的逻辑方法,促进逻辑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
必修一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中Video Time的视频语篇Chinese Characters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辅以个别汉字历代变化的动画,直观展示了汉字的发展历程。封面图源于视频材料中的一帧,展示了各种形态的“汉字”(见图1)。
图1
在观看视频前,教师可以基于此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Q1: 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Q2: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is picture?
Q3: What may be the theme of this picture?
Q1引导学生看到封面图的基本要素,包含画面主体、颜色、背景、空间分布等。学生可以识别封面主体为不同字体的墨色“汉字”,背景是四周微暗、底色泛黄的宣纸样式。Q2引导学生感知图片。“汉字”二字的不同形态变化指代汉字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墨色汉字代表书法,黄色宣纸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设置的看前活动(选词填空题)。结合看前活动以及对前两个问题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回答Q3,猜测该板块视频材料的主题与汉字的发展有关。随后,教师播放视频,要求学生验证看前猜测。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视频大意,可以发现视频内容不仅与汉字发展有关,还谈及汉字的源起和未来发展。
(2)归纳解析策略
归纳解析是看的能力发展的进阶要求。在“看到”之后,“看懂”是理解层面的另一难题。归纳解析策略是指在内容层面,梳理和归纳视频的基本信息,厘清信息间的逻辑关系,抓住关键概念;在方法层面,使用可视化手段呈现信息处理过程与信息间的关系,把握观点论证的方法;在意义层面,解读视频所传达的主旨,分析视觉信息中蕴含的观念、态度和价值观。在看中活动中运用归纳解析策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视频材料所传达的内容与意义,在解析视觉材料的过程中体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的逻辑方法,促进逻辑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案例]
必修一Unit 1 Teenage Life中Video Time的视频语篇Learning across Generations讲述了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对母女的青少年生活存在代际差异。视频材料从多个角度展示了Tandi和Mamorena在学习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其中所呈现的信息内容较为繁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手段对视频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再基于事实性信息解析视频材料所传达的意义,帮助学生看懂视频的内在含义。
教师设置对比并绘制表格的任务,引导学生分两步完成。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封面图片和导言的分析,以及看前活动所设置的细节预测判断题来绘制表格(见表2),预先对母女的生活差异进行分类,如职业、居住环境等;随后,教师播放视频,要求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填写、删改、补充表格内容(见表3),直观清晰地呈现Tandi和Mamorena之间的差异,完成对视频材料的内容整理。
Task: Design a comparison chart.
Q1: What causes these differences?
Q2: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video?
表2 简表:妈妈和女儿的青少年生活对比
|
Tandi |
Mamorena |
Relationship |
mother |
daughter |
Profession |
businesswoman |
student |
Condition |
poor |
rich |
表3 详表:妈妈和女儿的青少年生活对比
|
Tandi |
Mamorena |
Relationship |
mother |
daughter |
Profession |
businesswoman |
student |
Childhood Home |
shanty town |
beautiful suburbs |
Childhood |
poor and difficult |
rich |
School |
(poor) |
expensive private school |
Hobby |
(poor) |
shopping |
Transportation |
(poor) |
car |
为深入探究视频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差异产生的原因——少时生活条件很差的母亲通过奋斗给女儿创造了富裕轻松的成长环境。针对Q1,教师在播放视频前需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记录信息,如Tandi从成长在贫民窟到成为富商、带女儿忆苦思甜、认为人不能忘本等话语或场景。学生在阐述原因时需要引用所记录的信息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根据对Q1的解读,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讨Q2,基于视频中母女两代人因成长环境不同而形成的观念的差异这一事实,就代际差异、亲子关系、换位思考等方面进行主题交流,深入理解视频材料所传达的意义。
(3)批判评价策略
批判评价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批判审视视觉语篇的内容,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视觉材料的事实、观点、主旨等方面进行思考与讨论,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而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这一策略旨在帮助学生“看清”视频所要传递的主题意义。批判评价策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采用讨论、辩论等互动形式对视频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评价。运用批判评价策略解决Video Time板块看后活动中的评价类问题,给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使其在输入、内化视觉信息后输出自己的评价,在评价视觉材料及其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培养质疑解疑、求同辨异的思维方式,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
必修三Unit 3 Diverse Cultures中Video Time的视频语篇World's Biggest Melting Pot介绍了纽约皇后区的“熔炉文化”(近一半人口来自100多个民族)。在完成看前、看中模块的活动后,学生可以基本理解该视频的内容大意与主旨,教师可以依据看后模块中的评价类问题“Do you think it would be easy to live in Queens if you were an immigrant? Why or why not?”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代入移民的视角批判审视视觉材料——皇后区的移民生活。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并根据学习能力、性格等差异将两方学生异质分组,之后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组员依照“组内讨论——小组陈述——组际评价——反思报告”的顺序开展活动,教师依据实际课堂进度选取3~4个小组上台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确保全班有序稳步推进讨论,对班级纪律和活动用时进行管控,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批判评价策略贯穿整个讨论活动。组内讨论、陈述并记录己方观点及佐证观点的论据;组际评价从亮点和问题两方面批判评价他组,可以从观点创新、论证逻辑、临场表现等方面入手;最后在报告中反思自我对问题的原始思考。开展必修三Unit 3评价类问题的讨论活动时可以设计如下讨论活动记录表(见表4)。具有批判性精神的学生不仅能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还具有分析问题、形成观点和策略以及自我纠正的能力(陈则航等,2019)。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从不同立场和角度看待移民在皇后区的生活是否容易这一问题并形成多元认知,加深对文化多样性这一主题的认识。
表4 必修三Unit 3 Video Time讨论活动记录表
|
Group 1 |
Viewpoint: agree |
|
本组陈述 |
论点 |
论据 |
|
1. diversity 2. equality |
1. people from different ethnicities and cultures 2. no major racial or ethnic group |
||
他组评价 |
亮点 |
Group 2: 观点新颖 Group 3: 论述有理有据 Group 4: 汇报人声音洪亮,发音标准清晰 |
|
问题 |
Group 2: 论点新颖但缺乏论据支撑 |
||
总结反思 |
1.本组陈述有理有据,但汇报不够大声清晰; 2.多元文化有利有弊,要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
(4)运用创新策略
运用创新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整合通过识别、解析、评价视觉材料所得到的信息以及在此过程中所掌握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项目等,促使学生将对视觉材料的思考和探讨迁移到真实情境中,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供新思路。设置情境,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陈则航等,2019)。运用创新策略可解决Video Time板块看后活动中的综合类问题,有助于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创新,使其在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联想想象、模仿创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
必修二Unit 2 Wildlife Protection中Video Time的视频语篇The Elephant Whisperers介绍了一个在肯尼亚救助、抚养幼象孤儿并在幼象可以独立生活后放生的特殊项目。肯尼亚境内有很多幼象孤儿,因为很多母象死于猎杀、食物匮乏或疾病。通过对视频内容的识别、理解和归纳可以得出,象语者即大象饲养员,除饲养、陪伴幼象外,还会像母象一样带幼象进森林学习如何生存。该项目不仅对大象种群的延续具有重大意义,还为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
视频末尾提出的问题“How have you cared for animals?”与教材设置的看后问题“Have you ever taken care of a baby animal? In what ways is it similar to or different from taking care of a human baby?”相呼应,将对幼象救助项目的思考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Q1: How do elephant keepers take care of orphan elephants?
Q2: According to the elephant keeper, in what way are elephants like people?
Q3: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aking care of an animal baby or a human baby?
Q4: In what ways is it similar to or different from taking care of a human baby?
在前置教学活动中,学生完成了对视觉材料内容与意义的理解。教师提出Q1,引导学生回忆、定位并整合视频中饲养员照顾幼象的方式方法,包括喂养、陪伴、玩耍等。教材在看中模块设置了问题Q2,引导学生依据象语者的描述提取人与象的相似之处:会感受爱、交朋友、孤单时会哭、需要定时多次喂养等等。解决Q1和Q2后,学生对“照顾幼崽”以及“人与象”这两个关键词具有初步认识与思考。Q3引导学生把救助幼象的具体情境拓展到如何照顾小动物或婴儿的问题上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视觉信息、已有知识和个人经验,模仿视频中对救助幼象项目的描述方式,从生活习性、情感态度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对前三个问题的探讨来解决Q4,学生可以联想照顾小动物和小婴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对比分析 (如图2)。在解决问题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深化视频主题:人与动物在幼儿时期都十分脆弱,需要被照顾和关爱;为了眼前的利益肆意屠杀动物,部分物种将走向灭亡,生态平衡被打破。
图2
四、 结语
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相辅相成。看的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周期长、难度大,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视觉材料,采用科学、有效的策略实施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高中英语教师要结合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经验探究更多以看促思的教学方法,实现看的能力提高与思维品质发展同步。
————————————
参考文献
Danesi, M. 2003.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 View from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 [M].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Hailey, D., Miller, A. & Yenawine, P. 2015. Understanding visual literacy: The 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 approach [A]. In D. M. Baylen & A. D'Alba (Eds.), Essentials of Teaching and Integrating Visual and Media Literacy: Visualizing Learning [C]. Switzerland: Springer Cham. 49-73.
陈则航、王蔷、钱小芳. 2019. 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及其发展途径[J]. 课程·教材·教法,(1):91-98.
郭颖. 2021. 视频语篇在高中英语单元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7):34-39.
黄远振、兰春寿、黄睿. 2014. 为思而教: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4):63-69.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林兆星. 2021. 基于认知目标分类学的科学教学问题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1):43-47.
刘蕾. 2017. 英语课堂教学中视频资源的优化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5):59-6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武和平、李乐. 2021. 释“看”——英语课标的新增语言技能[J]. 课程·教材·教法,(9):93-100.
本文作者:何爱晶 杨婉贞(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