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聚焦深度学习视域下英语单元教学中的目标设计,阐述了深度学习概念及其体现的“深”的内涵,剖析了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之间的协同与契合之处,论述了深度学习视域下单元教学目标应具备的特征,并结合实例从单元目标整合化、思维目标层次化、活动目标生活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目标;单元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育部,2020;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旨在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和知识点教学从单维培养目标走向整体培养目标(于泽元等,202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单元教学为依托已经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理念。然而,综观现有的单元教学,虽以核心素养为据厘定单元目标,但大多为课时目标的叠加,缺乏整体目标视域;虽以思维品质之维审视单元目标,但大多停留于表面认知,缺乏深度挖掘,未能形成合理的思维梯度;虽以语言运用之维建构单元活动目标,但大多拘囿于课本和课堂之内,缺乏生活化的意义探究,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发挥单元教学的作用,构建教学的整体意识,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而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之径。
二、深度学习与英语单元教学的关联
1976年, Ference Marton、 Roger Säljö首次提出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概念。他们认为学生把文章视为包含意义结构的东西,会搜寻文章主要关注的问题、思考文章的含义以及对自己的意义,即深度学习(转引自刘月霞、郭华, 2018)。John Biggs等多位学者研究深度学习后形成以下基本共识:深度学习是对学习内容积极主动的理解、联系和结构的建立、基本原理的追求、相关证据的权衡、批判反思和应用(Biggs,1979,转引自刘月霞、郭华, 2018)。在国内教育领域,何玲、黎加厚(2005) 指出,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运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思考并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新知识与曾经学过的知识整合到一起,使之成为已有知识建构的一部分,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用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我国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认为,深度学习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 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性活动,创造出对新知的理解(刘月霞、郭华, 2018)。
基于以上概念,深度学习的“深”主要体现在:其一,深度知识整合。学生将新知识融入原有认知结构并建立联系,需要深入理解新旧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并非简单堆砌。其二,深度思维。学生要开展批判性学习,深入挖掘基本原理,思考知识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等。其三,深度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建构性活动积极主动理解、构建知识结构,深度参与学习过程。其四,深度知识迁移。学生迁移已有知识到新情境中并解决问题,需要深入理解知识本质后灵活运用,而非简单套用。
我们常说的教材单元是由若干相关联的知识点组成的集合。覃可霖(1995)从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出发认为:单元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个或两个篇章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评价等环节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崔允漷(2019)指出:单元就是将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等要素按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综合来看,单元教学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单元内各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另外,单元教学各要素的组织、教学环节的安排等都围绕素养目标进行,素养目标决定了知识点的选择和教学深度。
由此可见,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与深度学习中的深度知识整合和知识迁移的要求相协同;单元教学的深度参与和深度学习的过程及深度思维要求相契合。单元教学为深度学习提供结构化的学习环境,而深度学习则是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向。深度学习对知识深度理解和建构的追求与单元教学的素养目标导向相契合。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单元教学能更好地围绕素养目标展开,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知识内容。这一理念指导单元教学在设定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单元教学目标的特征
基于对深度学习与单元教学关联的综合分析,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英语单元教学目标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1. 整体性。深度学习视域下单元学习目标是主题统领下的整合,是能力与知识的协同发展,且整个学习过程就像一个链条,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奠定基础。各个课时目标在单元整体框架下相互配合,实现单元总目标。
2. 关联性。在单元内,词汇围绕单元主题形成相互关联的词汇群。同时,词汇和语法知识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准确表达的语言基础。教材单元中的不同活动板块虽各有侧重,但均在主题统领下相互关联。语言知识在听、说、读、写、看等活动中多次出现并频繁使用,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深化对语言的理解,更好地运用其进行表达。在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中,要明确这种关联。
3. 深度性。在深度学习视域下,英语单元教学内容不应停留在表面的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简单传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4. 迁移性。浅层的语言学习迁移侧重语言知识的表面形式,缺乏与实际生活情境的联系。深度学习视域下语言能力的迁移性强调在生活化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语言知识,准确地表达想法和情感,理解他人的意图。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时,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语言学习之中。
四、单元教学中的目标设计策略
基于深度学习视域下单元教学目标的特征,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择性必修二Unit 2 Bridging Cultures,论述如何从单元目标整合化、思维目标层次化、活动目标生活化三个方面进行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1. 构建内容知识体系,整合单元目标
深度学习强调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构建功能性强的知识结构,单元内应是一组彼此有关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刘月霞、郭华,2018)。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单元按话题编排,单元内根据教学活动分成不同的板块。在进行单元教材分析时,要依托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概念,分析单元内部学习内容的分布与关联,找到各板块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编织知识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各个板块的内容,而是能够将不同板块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联结,进而从具体知识中提取出本质理解和基本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整合单元内容并提炼单元概念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阅读单元标题、导语与单元首页的主题图,同时了解各板块的大致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的布局;接着,深入分析单元内所有语篇的主旨与大意;然后,查看《课程标准》中与该单元相关的要求;最后,整合从单元结构、文本分析以及《课程标准》中获取的关键元素,形成核心概念。
Unit 2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的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群,探究的主题是文化沟通与交流。单元标题Bridging Cultures蕴含了在不同文化之间构建联系、消除隔阂,以促进交流、融合与相互理解的意义。引言“I am not the same, having seen the moon shin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简单阐述了一个人在接触全新文化后的触动及深刻变化。主题图为国外大学课堂场景,主体人群是不同肤色的青年,画面中唯一的中国女孩是留学生。本单元就是从留学生的角度切入文化沟通和交流的主题。五个活动板块的语篇涵盖了留学生经历、语言学习、国外学习汉语的情况、对出国留学的看法、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等内容,旨在挖掘留学生在文化沟通和交流中的角色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自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分析、比较文化异同,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认同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能识别社会文化现象,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教育部,2020)。整合单元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后,提炼出三个子主题:文化适应与交流、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跨文化理解与文化自信。最后归纳单元核心概念(如图1所示)。
图1 Unit 2内容结构图
单元内容结构图突出了单元的核心内容,展示了单元内各个知识点、板块之间的联系。它不仅能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明确本单元涵盖哪些方面的知识,还有助于教师在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时,将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多元目标进行整合。整合后的单元目标(见表1)在单元教学中具有核心统领地位。它并非课时目标的简单累加,而是超越了课时目标的存在。
表1 Unit 2单元整合目标
目标整合维度 |
目标具体描述 |
语言与文化整合目标 |
通过阅读文化适应与交流主题下的文章,学生能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深入理解文化差异、文化适应等概念。 |
通过学习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主题下的文章,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准确表达自己对文化交流的看法,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意识。 |
|
语言与思维整合目标 |
通过学习与主题相关的语言、语法结构和篇章行文方式,学生能在写作该主题的文章时运用逻辑思维构建文章的结构并准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学生能在讨论留学生在文化沟通和交流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讨论出国留学的利弊时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并积极参与交流。 |
|
文化与思维整合目标 |
学生能运用分析等手段深入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文化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
学生能通过理解外国文化习俗的文化内涵,尊重其与中国文化习俗的差异,并且从对比不同文化中汲取积极的元素,培养文化尊重与包容的态度,丰富自己的文化认知。 |
在单元教学伊始便应确立单元目标,以其为导向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确保每一时段的课时教学都处于单元目标的统摄之下。当然,单元目标只是一个宏观的框架,具体到如何达成这一目标、达成的具体程度以及采用何种学习方式方法等细致规划,则需在每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中详细制定。
2. 依托“理解”概念,构建层级思维目标
深度学习是理解性学习,理解不仅仅是单纯字面意思上的知道、了解、明白,它更强调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即解释、思辨、推理、验证、应用等更有难度、更加复杂和更具综合性的学习结果(刘月霞、郭华,2018)。以上从解释到应用的五个层次,层层递进,相互关联。解释是对现象、概念、事件等进行说明,旨在揭示其内在含义、构成及相关联系,涉及对知识的记忆提取和语言组织。思辨是基于解释的深化,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对现有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评估。比较和对比是思辨的常用方法。推理是思辨后的逻辑推导,是对思辨结果的进一步逻辑延伸。验证是对推理结果的检验。推理、验证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应用是理解层级的落脚点,是将经过解释、思辨、推理和验证后的知识或结论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或创造价值。从解释到应用既是理解的层次,也是思维逐步深入和拓展的层次,他们为思维目标的设定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
以Unit 2中两个较长的语篇“Welcome, Xie Lei!” Business Student Building Bridges (1) 和“Studying Abroad: Is It a Good or a Bad Idea?” (2)为例,围绕两个语篇设计的思维目标见表2:
表2 Unit 2中语篇思维目标
思维目标 |
具体描述(1) |
具体描述(2) |
解释 |
1. 解释Xie Lei遇到的语言障碍背后的文化因素。 2. 解释Xie Lei与当地师生或寄宿家庭交流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 |
解释出国留学利弊背后的原因。 |
思辨 |
1. 从不同角度,如个人成长、文化保护等,思辨Xie Lei的文化适应过程。 2. 思辨“对于留学生来说,文化交流是单向还是双向的”。 |
多角度思辨出国留学的价值。 |
推理 |
1. 根据Xie Lei的表现和经历,推理她未来的文化适应结果。 2. 从Xie Lei的交流经历推理跨文化交流的趋势。 |
1. 根据文章中对出国留学利弊的分析,推理出不同学生的留学决策。 2. 从文章对出国留学的综合分析推理留学趋势。 |
验证 |
1. 验证Xie Lei文化适应过程是积极渐进的假设。 2. 验证Xie Lei文化交流是有效的假设。 |
1. 通过实例验证留学利弊的假设。 2. 通过对不同条件的学生留学选择的分析验证留学决策因素。 |
应用 |
1. 在跨文化交流项目的推广中使用Xie Lei的故事。将她的成功经验作为案例,向更多人展示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来。 2. 对于有出国留学计划的学生,提供模拟场景,介绍Xie Lei的文化适应经验。 |
1.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出国留学利弊的分析,做出更加理性的留学决策。 2. 应用留学利弊的分析研究成果向教育部门提出政策调整的建议。
|
在这个框架内,每个思维层次都有特定的任务和重点,对思维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且逐步拓展思维深度。它们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深度学习的思维路径,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全面、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
3. 多角度联系生活,延展活动目标
深度学习面向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强调学习者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社会情境中,参与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王蔷等,2021)。这是一种超越表面学习的方式,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将在教材里某一情境中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类似情境中,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建立学习与真实世界经验的联系,将学习活动扩展到课外、校外,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教育部,2020)。因此,指向真实情境的单元活动目标设计应以主题意义或问题解决为主线,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单元知识和技能,来体现或实现其价值。在制定单元活动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考虑以下方面:(1)实用性,确保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2)个性化,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差异,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3)探究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来深化理解。(4)整合性,促进基于主题语境的跨单元、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师依此设计Unit 2各语篇的活动目标:
(1)语篇1:“Welcome, Xie Lei!” Business Student Building Bridges
[活动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读到或遇到的文化差异和适应过程,并与同学分享,讨论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更深入地理解文化适应的过程,增强观察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目标分析]
实用性:通过记录文化差异和适应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还能积累关于自我认知的知识。
个性化: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不同,记录和分享内容能反映独特视角和感受。
探究性:学生需要主动观察和思考文化差异,探究适应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促进深度学习。
整合性:结合必修三Unit 3 Diverse Cultures的知识,与同伴讨论,整合不同内容、观点和经验,形成对文化适应更全面的理解。
(2) 语篇2: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Abroad
[活动目标]
学生通过制作关于自己学习中文或者学习第二语言经历的短视频或播客,提高语言技能和创造力,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目标分析]
实用性:学生在制作短视频或播客的过程中,会涉及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资源共享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个性化:学生可以自选感兴趣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让学习契合个人兴趣和风格。
探究性: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探究有效传递信息与吸引听众的方法。
整合性:结合必修一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的内容,把语言学习和媒体制作技能相融合,整合新旧单元中涉及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3) 语篇3: Studying Abroad: Is It a Good or a Bad Idea?
[活动目标]
学生通过开展有关出国留学、文化交流等话题的辩论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目标分析]
实用性:辩论话题涉及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多方位观察和思考生活实际,这些知识在学生规划自己的教育路径时也能发挥作用。
个性化:学生在辩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展示个性化思考。
探究性:学生需要研究辩论话题,准备有力的论点和证据,促进探究性学习。
整合性:辩论活动整合了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快速反应和团队合作等多种技能。
(4) 语篇4: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活动目标]
学生选择一个中国文化元素(如书法、茶艺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一个展示项目,如海报、视频或小册子,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提高研究和展示技能。
[目标分析]
实用性:学生在研究中国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能为他们在生活中运用(如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提供灵感。
个性化:学生的展示项目反映他们的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具有个性化特点。
探究性:学生深入探究所选文化元素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促进探究性学习。
整合性:学生将研究成果通过展示项目整合和表达,提高综合能力。
上述活动目标围绕单元主题及核心问题,从多角度表征,涵盖文化适应、语言学习、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研究技能和创造力。实现这些目标需学生积极寻求反馈并改进,认识和控制思考过程,是一个动态、主动、整合的过程。只有学生知道在面对新的、真实世界的情境时如何调适、修正所学知识,在他们能够解释信息、创建模型、解决问题、建立与其他概念和学科及真实世界情境的关联从而形成理解世界的新方式时,我们才认为发生了真实的、有深度的学习(刘月霞、郭华,2018)。
五、结语
深度学习在英语单元教学目标制定中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整合性的单元目标使学生学习更有方向性和系统化。层级性思维目标进一步推动了学生深入理解语篇,渐进式地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关联生活实践的活动性目标,确保了学习的实用性和个性化,使学生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应用所学知识。
————————————
参考文献
崔允漷. 2019.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 北京教育(普教版),(2):11-15.
何玲、黎加厚. 2005.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 现代教学,(5):29-30.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月霞、郭华. 2018.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覃可霖. 1995. 单元教学漫谈[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1-85.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二册[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蔷、孙薇薇、蔡铭珂、汪菁. 2021.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设计,(1):17-25.
于泽元、边伟、杨士连. 2023. 从松散联结到意义建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想图景[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39-46.
————————————
注:本文涉及的教学材料可从以下网址浏览:https://flts.bnu.edu.cn/node/16178。
附作者信息:段湘萍(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