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Reading Plus是2024年版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新增板块。本文分析了Reading Plus板块的设计意图,总结出该板块语篇具有认知阶梯性、语篇多样性、主题关联性和文化渗透性等特征,并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了该板块的教学实践路径:外显思维,推动意义深度加工;研读语篇,指导主题多维表达;整合单元,引导意义网络建构;解码文化,引领移情主题探究。
【关键词】主题意义; Reading Plus;阅读教学;初中英语
一、引言
2024年版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个正式学习单元中增设的选学板块Reading Plus是对单元内容的延伸和对单元主题的深化。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教师未能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导致主题意义的理解难以实现;未能深入研读语篇,忽视了文体特征与主题表达的关联性;未能依托语篇完成单元意义网络的建构,难以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化单元主题的探究;未能充分利用文化元素拓展学生视野,推动其从认知到态度和行为的转变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深入开展语篇研读,明确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教育部,2022)。针对Reading Plus板块的阅读教学,教师需要明确该板块的设计意图,把握其特征,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立足单元整体视角系统规划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该板块的价值,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Reading Plus板块的设计意图
作为选学内容,Reading Plus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既可保证共同基础,又可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刘道义、葛炳芳,2024)。其设计体现了《课标》对“三级+”的要求,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不是普遍要求(张献臣,2024)。因此,与单元主阅读语篇相比,Reading Plus的难度有所提升,具有认知阶梯性。具体而言,该板块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需要,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并且为单元主题的探究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张献臣,2024)。
1.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课标》指出要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体验各种语篇类型的机会(教育部,2022)。Reading Plus编排了丰富的语篇类型,涵盖说明文、视频脚本、生日贺卡等多种类型,具有语篇多样性。这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阅读体验,更能引导学生完善语篇知识体系,提升阅读能力。
2. 深化单元主题探究
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对各语篇内容的学习和主题意义的探究,逐步建构和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教育部,2022)。Reading Plus为“基于单元主题内容的拓展阅读”(张献臣,2024),具有主题关联性。它与单元各板块内容相互协作,共同呼应单元大问题,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深化对单元主题的探究。
3. 扩大学生文化视野
新教材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初步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刘道义、葛炳芳,2024)。Reading Plus内嵌丰富的文化元素,具有文化渗透性,可有效拓展学生文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该板块既立足本土文化,又拓展英语国家文化,还延伸至其他非英语国家文化,为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提供丰富素材。同时,基于单元主题内容,语篇涵盖社团文化、工作日程、姓名意义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具体文化现象入手,感知和理解文化差异,从而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Reading Plus教学实践路径
在Reading Plus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依据学情进行必要的取舍和优化。教师应以主题意义探究为主线,结合Reading Plus的认知阶梯性、语篇多样性、主题关联性和文化渗透性等特征,通过外显思维、研读语篇、整合单元和解码文化等路径,引领学生在深度探究中提升阅读能力,拓展认知视野,从而实现育人价值。
1. 外显思维,推动意义深度加工
“英语结构化知识是实现主题意义探究的脚手架,没有它的支持,语篇中内嵌的深层次的主题意义很难浮现”(赵连杰,2020)。主阅读选材多贴近学生生活,语篇结构直观清晰,且语言表达也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Reading Plus广泛融入跨文化、跨学科内容,信息密度大,存在多维度的逻辑关联,其语言难度也相应提升。教师应引入可视化工具外显思维,降低学生认知负荷,帮助学生清晰地获取语篇关键信息,建构结构化知识,领悟语篇所传递的主题意义。
以七年级下册Unit 7 A Day to Remember的Reading Plus为例,阅读语篇为Lisa观看日全食的日记。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观看日全食前的准备工作(见图1),再让学生自主绘制流程图(如图2)呈现日全食过程。
图1 Lisa观看日全食的准备工作
图2 学生绘制的表现日全食过程的流程图
可视化工具具有动态性和建构性特点(Hyerle,2009),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运用。通过主阅读材料的学习活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流程图使用基础,加之学生在科学课上已学习日全食相关知识,教师可放手让学生主动绘制流程图。这样可培养学生的信息梳理能力,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再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梳理Lisa的一天,生成流程图。教师可通过问题“How did Lisa feel before and after watching the eclipse?”引导学生关注Lisa的感受和收获,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使用其他可视化工具,如通过气泡图总结 Lisa 的人物特性,推动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度加工。
2. 研读语篇,指导主题多维表达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关注语篇各组成部分及其语言表达的意义,从而建立文体图式、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教育部,2022)。教师可以根据拓展阅读板块中的不同语篇类型,教授相应的语篇知识,指导学生高效获取与传递信息,从而提升语篇理解和观点表达能力(吴蓥,2024)。Reading Plus中的语篇类型丰富,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真实语境中的语篇类型,为主阅读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拓展。教师基于语篇研读,从文体、内容、语言等维度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建构语篇知识,建立文体特征与主题表达之间的关联,推动其多角度、创造性地理解与表达主题意义。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尝试以多种形式表达主题,如转换语篇类型,以深化对语篇结构与语言特征的理解,强化感知主题意义。
(1)建构语篇知识,拓宽表达维度
语篇知识是有关语篇如何构成、如何表达意义,以及人们如何使用语篇达到交际目的的知识(教育部,2022)。教师可通过设计问题链、功能配对、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文体—内容—语言—意义”的互动中,逐步建构目标语篇的语篇知识,拓宽主题意义的内容表达维度。以七年级上册 Unit 7 Happy Birthday为例,该单元听说板块围绕生日派对和礼物选择展开对话,主阅读和写作板块均通过用户发帖分享生日庆祝经历,呈现了中西方多元的生日习俗及“我”的个性化庆祝方式。Reading Plus则将视角从活动描述转向情感表达,通过三则生日贺卡内容,展现了亲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巧妙填补了该表达形式的空白,丰富了学生对生日主题的理解与表达。
首先,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明确语篇类型。接着,教师提问:Who are these birthday cards for? 引导学生关注语用对象和贺卡的基本结构,即称呼开篇——情感表达——署名收尾。随后,教师组织讨论: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to send a birthday card? 启发学生呈现如传递祝福、表达爱、表达感激等观点,提炼生日贺卡传递爱或关怀的功能。之后,教师设计以下活动:
Read and find sentences about:
-Sending wishes.
-Showing love.
-Expressing gratitude.
该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语篇内容和功能的对应关系,并完成语言梳理和总结。最后,通过写生日贺卡的实践任务,推动情感表达落地,实现语篇知识学习和主题意义探究的融合。学生可以从简单的生日祝愿出发,拓展到表达感激、描绘相处时光、表扬行为、树立榜样等多个维度,从而深化对生日意义的理解,并构建起多维度的贺卡情感表达认知体系。
(2)转换语篇类型,强化意义感知
同一主题意义下开展语篇类型转换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化语篇知识理解,丰富主题意义表达形式,并强化主题意义感知。教师可通过设计微项目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源语篇特征,对比目标语篇需求,开展语篇转换实践,展示成果与反思。以七年级下册Unit 2“No Rules, No Order”为例,该单元主阅读呈现两封信件,分别为学生受家规和校规困扰写的求助信和Dr Know帮助她理解规则意义的回信。Reading Plus板块则从个人生活场景拓展到社会公共空间,展示了博物馆、动物园等四个常见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告示牌。
教师设计“小小播音员” 微项目活动,引导学生将告示牌内容转换为广播中的语音内容,鼓励学生根据告示牌内容录制语音提醒。 首先,学生学习规则告示牌的语言特点——高频使用祈使句,语言简洁凝练。接着,教师提出问题: How can we turn these signs into friendly announcements? 引导学生关注广播的语篇特点。学生讨论总结:广播语篇的连贯性强,需有开场白和结束语,且主体部分多使用连词;为使广播内容更具说服力,需对规则进行解释;广播语言自然、亲切,需使用完整语句,并添加礼貌用语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逐一展开实践。 其中,在解释规则环节,引导学生站在规则制定者的视角剖析创建规则的必要性,从维护公共秩序、保障人身安全、弘扬社会文明等多维度理解规则合理性的深层意义。 随后,学生分小组进行语篇转换实践,深化理解语篇类型与主题意义的关联。 最后,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通过分享和启发,拓宽对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认知边界。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巩固自身所学,又能汲取同伴的多元视角与实践经验,达成对主题意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与表达。
3. 整合单元,引导意义网络建构
《课标》指出教材内容的组织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教育部,2022)。“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读语篇,提炼语篇间的内在逻辑线索,重整教学内容的层次安排”(张旭丽,2024)。为深化单元主题意义探究,Reading Plus不仅在内容上与单元其他板块紧密衔接,在主题上也实现了协同互动。教师需分析Reading Plus与单元其他板块的内在联系,通过融通板块、联结文本或对接项目等方式将其有机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建构起具有紧密意义关联的网络。
(1)融通板块,完善意义网络
Reading Plus可以与单元多板块协同作用,构建更为完善的主题意义关联网络。教师需明确单元主题和关键问题,深入分析各板块内容,并寻找其与主题的关联点。以七年级下册Unit 1 Animal Friends为例,该单元主题属于人与自然范畴,涉及“热爱与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子主题。Section B的引导性问题为“How are animals part of our lives?”,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与意义。
单元主阅读板块通过一篇网络帖子介绍了泰国大象,可以归纳为National Animals。教师可补充泰国大象日的文化背景,组织学生探讨大象的象征意义及其对泰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作为国家象征的文化意义。
写作板块提供的语篇是一位盲人介绍其导盲犬Xiaohua的帖子,属于Family Animals维度。教师设置问题链:What is Xiaohua?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What is she like? What can she do? Why does her owner like her so much? 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关注到动物为人类提供的功能性陪伴和情感支持的角色。
Reading Plus则呈现了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从章鱼的身体和本领等方面展现了其神奇之处,补充了Amazing Animals这一维度。教师可以协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章鱼的特征与能力,并补充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大自然的智慧,激发其探索动物世界的热情。
通过多板块融通,学生从国家象征、生活陪伴以及自然特性等维度,深入理解动物在人类社会和自然中的多重价值,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且富有层次的意义关联网络(见图3),进而激发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图3 Animal Friends意义关联网络
(2)联结文本,拓展主题维度
Reading Plus可与主阅读板块整合,丰富主题意义维度。教师可积极探寻其异同,建立联结,以实现互补增效。以七年级上册Unit 5 Fun Clubs为例,主阅读板块呈现了中餐社、读书社和自然社的社团招新广告,并让学生为Alice、Lin Hui和Jack选择合适的社团。其中,Alice擅长讲故事,Lin Hui热爱自然,Jack喜欢美食但不会烹饪。Reading Plus则呈现了 Alice 介绍戏剧社的视频博客脚本。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格梳理主阅读中的社团信息,完成匹配任务,并提炼观点: Jack加入中餐社能够提升技能(improve skills), Alice加入读书社能够展现才华(show talents), Lin Hui加入自然社能够满足兴趣(meet interests)。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Reading Plus,使学生了解到Alice加入了戏剧社而非读书社。 通过分析与讨论可以发现, Alice在戏剧社中形成了师生共进、朋友互助、家庭支持和自我突破的良性互动模式。 从她的自我描述中,如“I no longer feel afraid.”“Now I'm brave enough to ...” 等内容可提炼观点:社团可助力提升自信(build confidence)。 通过分析和提炼观点,学生逐步建构目标主题下的意义关联网络,以呼应单元大问题“Why do we join school clubs?”。
链接Reading Plus和主阅读能够拓宽学生对社团价值的认知视野,促进其对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
(3)对接项目,提供实践支架
Reading Plus还可与Project对接,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方向和范例,实现教学功能的协同增效。教师应以终为始,聚焦项目目标,依托Reading Plus,引导学生逐步搭建内容、结构和语言等支架,并总结梳理,形成实践范式。以七年级上册Unit 6 A Day in the Life为例,该单元Project要求学生采访不同职业的工作者,了解其日程安排,并完成相关报告。Reading Plus则分别介绍了Wenwen母亲和Colin父亲身为护士和环卫工人的工作日程,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采访报告范例。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完成时间线梳理。之后,学生再用“What time ...?”和“When ...?”进行问答,模拟采访,明确采访的核心问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特殊时间点,如Wenwen母亲晚上10点开始上班,Colin父亲早上4点起床,并讨论其背后的原因,分析他们是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采访中添加以Why和How引出的问题,如“Why do you have to ...?”和“How can you make good use of your time?”,以完善采访维度,丰富内容和深度,建构起从常规日程到背后原因及解决方案的意义关联网络。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采访报告的结构要点:开头介绍采访对象及其职业;中间按时间顺序描写日程安排;结尾添加细节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Reading Plus中的知识与实际采访相结合,深入理解不同职业的特征与价值,从而提升项目完成的质量,拓展采访报告的深度。
4. 解码文化,引领移情主题探究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教育部,2022)。Reading Plus所具备的文化渗透性特征,为教师开展文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认知的发展无法通过教师生硬的‘贴标签'实现,而是要在师生互动、共同进行意义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激发课堂生成和表达'”(王蔷、葛晓培,2022,转引自王慧、蔡铭珂,2023)。因此,教师需解码语篇中的文化元素,通过设置认知冲突、补充背景知识、引导代入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主题,以实现认知深化、态度转变和行为优化。
以七年级上册Unit 3 My School为例,在主阅读中,英国学生Peter描述了他在中国的新学校,并谈论了他最喜欢的场所及原因;在Reading Plus部分,来自孟加拉国的Sadia介绍了她的水上漂浮学校,呈现了特殊环境下的学校面貌,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环境的多样性。
(1)设置认知冲突,增强文化体验
“基于认知冲突开展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反复认知过程中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品质、拓展国际视野”(郑燕,2024)。教师可以链接不同文化,巧设对比素材,设置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教师先展示中英等国设施完备的教室图片,再呈现如印度等国的教室多样面貌,最后聚焦于孟加拉国独特的水上漂浮学校。同时,教师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classroom? Why?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后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这种从熟悉到陌生、从常规到特殊的强烈对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文化求知欲,触发其重构认知。
(2)补充背景知识,促进文化理解
必要的背景知识补充有助于缓解认知冲突。教师可在真实语境中通过互动式探究和多模态呈现,促进学生实现文化深度理解。
教师可针对文中语句“It's difficult to walk on some roads in the rainy season here.”提问:Is it the same for you? 引导学生讨论。随后,及时补充视频资料,介绍孟加拉国的国情、气候等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地环境,理解水上漂浮学校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从而为学生深入解读语篇筑牢根基,推动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使其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
(3)引导代入思考,深化主题探究
代入思考能够帮助学生从他人的视角出发,来理解特定情境下的问题和挑战。教师可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组织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和认知提升。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What difficulties might the floating school have? 让学生通过设想在水上漂浮学校上学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体会在困难中坚持求学的不易。这一移情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学校的意义,从而珍惜学校生活。通过深度探究,学生不仅在认知上有所提升,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实现对单元主题意义的深度理解,最终优化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学会感恩与珍惜。
————————————
参考文献
Hyerle, D. 2009. Visual Tools for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into Knowledge (2nd edition) [M].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道义、葛炳芳. 2024. 立足国情、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亮点及实施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编审刘道义访谈[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6):3-9.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4.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慧、蔡铭珂. 2023. 高中英语单元教学中文化意识培育的路径探析[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8):76-封三.
吴蓥. 2024. 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板块的教学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43-47.
张献臣. 2024. 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教学建议[J]. 福建教育,(12):43-48.
张旭丽. 2024. 融贯视角下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探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22-27.
赵连杰. 2020. 英语学习理解活动中结构化知识的建构方法及启示[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9):28-32.
郑燕. 2024. 认知冲突理论: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新视角[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8):77-封三.
————————————
注:本文涉及的教学材料可从以下网址浏览:https://flts.bnu.edu.cn/node/16683。
本文作者:余路梅(浙江省杭州市文澜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