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中学篇)2025年第09期: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和使用建议(北京:王蔷、蒋京丽)

【摘  要】英语教材是传递语言知识、文化内涵、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更是英语教师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工具与核心资源。教材编写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实施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师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有效使用,更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力求在厘清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编排体系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新教材使用中的典型问题,并与一线教师共商解决对策,致力于赋能教师用好新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新教材与学生学习进阶、教师教学创新、学校育人质量提升的共生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教材;北师大版;教材使用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落实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手段,也是联结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纽带和桥梁。对英语学科而言,教材是传递语言知识、文化内涵、思想观点、方法策略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工具和资源。教材对教师开展教学具有重要影响,而教师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有效使用是落实课程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自2024年9月投入使用以来,七年级教材已经平稳走过了第一年。在这期间,我们通过教材培训、教师座谈和观课回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到,该教材不仅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普遍认可,也为七年级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但同时,我们在深入课堂与教师共同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是因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编排的内在逻辑理解不完全准确,二是由于教师缺乏结合学情灵活使用教材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帮助一线教师进一步厘清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编排体系和主要特点,分析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并与一线教师共商解决对策,旨在赋能教师用好新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以促进新教材与学生学习进阶、教师教学创新、学校育人质量提升的共生发展。

一、新教材的指导思想、编排体系与主要特点

1. 指导思想

新教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育部,2022;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教材以帮助教师贯彻落实《义教新课标》、组织和实施好课堂教学为出发点,通过精心选材和细化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开展主动且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义教新课标》规定的学业质量要求。一套好的教材要能够帮助教师在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之间搭建桥梁,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落实课标要求的得力助手。

2. 编排体系

全套教材覆盖义务教育初中段7~9年级的英语课程,共六册,主题覆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语篇类型多样,语言知识对标《义教新课标》内容要求,中外文化选材比例得当;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运用、文化理解和策略指导有机融入不同活动板块中。每册教材由四至六个主题学习单元和自主学习资源两部分构成,共同服务于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材的每个单元均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整体设计,通过一系列紧密关联的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逐步建构相对完整的结构化认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思想观点和策略方法,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展现核心素养综合表现。自主学习资源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提供平台,包含拓展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单元检测、单元结构化知识总结、学习策略小提示、语法小结和课文注释等内容。

3. 主要特点

(1)为小初衔接提供全方位支持。做好小初英语学习的衔接,是避免学生在学段过渡中出现学习断层的关键。小学英语侧重兴趣培养与基础感知,初中则转向系统的知识构建与综合能力提升,小初顺畅衔接能帮助学生夯实小学英语学习的基础,平稳适应初中英语学习要求的跃升。同时,这一衔接也是夯实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确保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实现连贯发展,为后续更深入的英语学习筑牢根基。

新教材为了帮助教师做好小初学段的有效衔接,在七年级上册编排了STARTER和四个主题学习单元。STARTER共设有12节小课,可用4~6周完成。这12节小课在主题范畴上兼顾了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在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语言知识上,力求激活、巩固并适当拓展小学所学;在学习方式上,坚持从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多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观念,并通过丰富的指导性策略板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投入,有效学习。总之,STARTER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度拓展的原则,帮助学生做好语言、心理、学习方法和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准备。

(2)围绕主题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新教材每个单元均围绕一个特定主题,从不同视角选取与单元主题密切关联的语篇素材和不同文体类型的语篇,帮助学生学习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力求在单元学习完成后形成对该主题相对完整的认知。在单元整体设计中,教材注重将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获得不同学科知识,并能在新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跨学科知识、新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策略等,解决真实问题,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内容选择上关注育人价值。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核心载体,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确保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新教材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中心目标,选材上综合考虑三大主题的合理编排,力求体现时代性与实用性,既反映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又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发展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关注社会动态,培养社会责任感,做到学以致用。

(4)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基于教材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不仅在于选材,更在于教师能否通过学科核心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因此,新教材坚持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鼓励教师围绕主题、依托语篇设计教学活动,突出内容主线的逻辑推进和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情境创设和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掌握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取和整合信息,形成结构化知识,内化并深化个人对语言和语篇意义的理解;同时,赏析和评价语篇文体和语言选择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尝试对所学语言、语篇内容或作者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论证;最终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结构化知识生成围绕主题的新的认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展现核心素养综合表现。

(5)搭建学习支架,开展情境化实践,培养思维品质。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观念和立场的载体,体现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是一种习惯,需要在不同学段持续培养。初中学生的语言和跨文化知识可能有限,但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有限的语言和知识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不应设限。当代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学习者通过情境化实践(situated practice)能够突破语言形式的表层限制,实现认知重构(Bransford & Schwartz, 1999)。特别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和设置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等,促进学生的思维进入更大发展空间。新教材注重在主题引领下,帮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和策略方法,整合性地学习和内化语言知识和内容知识;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文化,促进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推动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参与跨文化理解和沟通中扎实培养思维品质,展现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新教材将评价活动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对所学内容的检测、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小组合作评价和自我评价。这些评价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回顾和归纳学习内容,反思和调整学习过程,从而发展自我调控能力。这些评价活动也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和问题,为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7)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除了传统的文字内容,新教材还配备了丰富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多模态资源,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新教材还注重体现弹性与开放性,兼顾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设置选学内容、拓展阅读等,为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既能保证共同基础,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

新教材是教师践行《义教新课标》的重要中介工具。教师应将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创造性地融入新教材的使用中。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编排和设计初衷理解不够深入,使用时缺乏以意义主线贯穿教与学过程的意识,情境缺乏逻辑,内容缺少灵魂,活动组织生硬,只重视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难以激发学生真正的学习热情,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

1. 小初衔接教学的效果欠佳

在七年级起始阶段的小初衔接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STARTER板块的内容编写初衷和活动设计理念理解不到位,该板块的教学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教师将教学重心过度倾斜于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的机械复习,对于新教材中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活动则采用简单化的处理方式,或嫌繁琐直接放弃,或用枯燥的语言讲解替代学生的实操练习,或仅让学生表层互动便浅尝辄止。这种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和素养培养的教学倾向难以帮助学生形成适应初中英语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STARTER的第一课是初中阶段的入门课,重点解决四个问题:(1)Do you know what these letters stand for? (2)How useful is English? (3)Why do we learn English? (4)How can you learn English well? 这四个问题关联紧密,具有明确的语言学习目标和育人价值。问题(1)以一系列英文首字母的组合激活学生的字母知识,通过学习首字母组合所代表的词语意义,如PLA、PRC、UNESCO、WTO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学习英语,拓展知识范畴和国际视野。问题(2)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语境中引导学生整合运用新旧词汇和表达方式认识学习英语的用途,如“English is useful: for studying, for travelling, for work, for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 for international meetings.”等。问题(3)通过创设跨文化场景,帮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到英语学习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We learn English to help the world understand China and help China know the world. 问题(4)聚焦如何学好英语,提出“Be active.” “Be brave.”“Ask questions.” “Keep trying.”等建议。显而易见,如果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和活动设计的深入分析和整体把握,仅关注生词和句子的讲解和跟读,就难以实现教材的设计初衷;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做好语言衔接的同时认识到英语的用途和学习英语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实施能力不强

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整体性不够凸显。部分教师缺乏对单元内容的系统性建构意识,导致教学设计仅关注单课时的内容和知识点学习,未能建立起单元主题下贯穿多语篇的语言、内容和育人价值之间的关联。另有部分教师虽然参照教师用书构建了单元育人蓝图,明确了单元内容的总体规划与育人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各语篇和各板块的处理仍局限于讲解局部内容,忽视其在单元整体结构中的定位与协同育人价值。这种有规划但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单元教学有形无实,难以实现各教学要素的有机整合和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3. 语篇研读的深度不足及其与教学设计的关联性不够

在新教材使用中,教师研读语篇的能力存在明显短板,突出表现为研读深度不足以及与教学设计关联薄弱。部分教师对语篇研读不够重视,仅停留在梳理表层信息和语言点上,未能深入挖掘语篇的内涵与育人价值。另有部分教师虽能按课标要求完成语篇研读,包括梳理语篇主题、结构化内容、主题意义及语言修辞等,但在后续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活动时,却与研读成果脱节。这种研读与教学割裂的现象,使语篇研读沦为形式化操作,无法为教学设计提供坚实支撑。

4. 理解与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能力不强

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多停留于形式,实效性不足,原因在于教师对如何将语篇研读成果转化为符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的教学设计缺乏深度、系统的思考。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按照教材活动的编排顺序机械推进教学进程,以程序化方式逐一完成活动,未能构建贯穿教学全程的核心教学主线。由于对活动内在逻辑分析不清甚至未加梳理,课堂活动常呈现碎片化状态,缺乏主线与思维深度。这种“走流程”的教学虽完成了活动操作,但却未能实现英语学习活动观所倡导的语言、思维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导致英语学习活动观在教学中有形无神,难以真正落地和见效。

5.“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落实不到位

在新教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往往落实不到位,未能形成育人合力。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评价意识,也无课堂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将教学目标窄化为知识传授,完成知识讲解即视为完成教学,不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另有部分教师虽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了评价活动,但形式较为单一,多依赖固化的评价量表开展机械性评价。更关键的是,这些预设评价常因缺乏灵活性与适切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落实,最终使评价沦为形式,难以发挥其对教与学的诊断和促进作用。

三、新教材使用建议

1. 用好STARTER,保障小初有效衔接

扎实做好小初衔接对于学生顺利进入初中段学习至关重要。小初衔接不应局限于知识点的衔接,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融入性衔接,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为此,在新教材使用之初,教师应全面评估学生在小学毕业时的实际语言水平,充分尊重学生的整体学习基础和个体学习差异,系统设计并实施STARTER部分的小初衔接教学。首先,教师要用好教材第一课,为学生开启初中学习奠定态度、认识和学习方式的基础。此外,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活动设计外,还要注意用好STARTER中的Smart Learning、Word Builder、Sentence Builder、Skill Builder、Grammar Zone、Study Help等活动,以及贯穿教材各册的指导性策略板块。这些活动和策略板块旨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指导学生学习查词典,梳理结构化知识,尝试自主提问;指导学生基于语境记忆词汇、学习分析句子结构,并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所学等,帮助他们在语言、知识、能力、方法和习惯等多方面实现进阶(教育部,2022)。建议教师基于以下9个反思性问题,结合教材提供的相应活动和策略板块,扎实做好小初衔接教学。

(1)您引导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用途、意义和方法了吗(STARTER第一课)

(2)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记忆新单词了吗?(见图1、图2)

图1 学习新单词

图1 学习新单词

 

图1 学习新单词

图2 记忆新单词

(3)您指导学生建立词性的概念了吗?

(4)您指导学生建立句子成分的概念了吗?

(5)您指导学生使用音标拼读单词了吗?

(6)您指导学生学会提问了吗?

(7)您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学习支架了吗?

(8)您指导学生如何查词典了吗?

(9)您指导学生反思和总结所学了吗?

如果新教材的语言难度超出所教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应根据学情拆解问题或细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学习示范和支架,让学习内容和形式更符合学生现阶段的语言水平、认知层次和生活经验,降低学生的压力和焦虑,帮助他们轻松、自信地开启初中英语学习之旅。

2. 搭建单元育人框架,强化内容整合和活动协同

在新教材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整体育人”的理念,立足单元开展整体设计和系统实施。教师应通读单元内所有语篇和板块内容,围绕单元主题分析各语篇的类型、子主题、主要内容,提炼主题意义,确定各语篇育人价值的内在关联,打破单课时壁垒,梳理服务主题表达的结构化语言,提炼单元语言和主题大观念及子观念,进而结合学情制订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反映学生单元学习后的核心素养预期综合表现,并据此整体安排单元教、学、评活动,形成单元育人蓝图。教师还可以参照新教材和教师用书提供的单元育人框架和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学情适度调整。

在课时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明确各语篇、各板块在单元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每个活动、任务、问题和指令的内在育人指向和教学意图,在关注教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与学生开展真实对话和互动交流,认真观察和倾听学生在参与每个学习活动中的实际生成,并据此及时与学生进行意义协商,帮助学生共同建构单元主题大观念和语言大观念。每课时的教与学都应紧扣单元育人蓝图,循序渐进地推动各课时内容与活动之间的有机衔接,协同服务于单元育人目标的达成,最终在单元大任务或项目式学习的成果中得以体现。

3. 深入研读语篇,为教学设计提供逻辑起点

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教育部,2022)。语篇研读之所以是逻辑起点,其根本原因在于:语篇是核心素养的具象化载体,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共同来源。只有先通过研读吃透语篇的语言内核、文化内涵、思维逻辑和育人价值,教学设计才能从“跟着经验走”转变为“跟着素养走”。为此,教师应首先全面深入地研读语篇,准确把握语篇的核心内容、编写目的、结构特征、基本语言特点和信息组织逻辑等,并厘清这些元素之间的内在关联。

按照《义教新课标》的建议,教师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开展语篇研读:在主题和内容(What)维度,教师首先要厘清语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语篇的整体意义,进而拆解并分析语篇内的意义单位,梳理内容要点,初步绘制信息结构图。同时,在语篇承载的核心语言和文化知识之间建立概念性关联,使其结构化,为设计学习理解和应用实践类活动确立语言和内容学习的重点。在文体、结构和语言(How)维度,教师应基于语篇的类型,剖析内容结构的组织逻辑、意义单位构成与衔接方式,阐释语言对意义表达的辅助作用,并进一步完善信息结构图,明确意义探究和语言学习的重要联结点,为分析判断、内化运用和推理论证等活动提供依据。在主题意义(Why)维度,教师应依托对主题和内容的整理,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提炼语篇的育人价值,确定教学核心主线,为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锚定新的情境、迁移内容与行为取向。

完成语篇研读后,教师要依据研读结果,结合学情分析,设计与之呼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并在教学实施中紧密围绕主题,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内化和运用基于语篇的新知识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必要的语言学习和主题理解的支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语篇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和现实世界,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体现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4. 坚持以学习为中心,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一种倡导学思、学用和学创相结合的学习理念和育人途径。新教材正是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设计和组织语篇学习活动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真实情境、启发性问题链、思维可视化图形和多种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Activate and Share、Read/Listen and Understand、Read/Listen and Explore、Focus on Language、Express Yourself等逻辑连贯、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学习、知识建构和能力展示的平台。

以阅读课为例,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完整教学过程一般需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获取阅读语篇的表层信息为主。教师应重点关注知识的激活与信息的梳理,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活动:

一是利用Activate and Share部分的活动,围绕主题启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学习和理解必要的主题词汇,同时巧妙创设阅读期待,为阅读做准备;二是利用Read and Understand部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语篇的学习,获取和整理语篇的主要或关键信息,形成关联的结构化新知,并在此过程中体验、运用和强化阅读策略;三是初步内化语篇的信息和语言,基于语篇进行输出。

第二课时以理解阅读语篇的主题意义和深层内涵为主。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程度以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输出的质量。教师可设计如下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

一类是利用Focus on Language部分的活动,聚焦语言学习,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知、体验、归纳和学习语言,在语篇语境中巩固和运用所学核心词汇,在三维动态语法观的指导下观察和发现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掌握语言知识。

另一类是利用Read and Explore和Express Yourself部分的活动,聚焦语篇意义的探究、语言运用的赏析和高阶思维的培养,包括推理论证类、赏析类、评价类、创造类活动,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对话,阐释词汇含义、分析语篇脉络、判断情感态度等,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主题,进而反思语篇内容,回归现实生活,在新情境中迁移所学语言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深化对主题的认识,理性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达成教学目标。

5. 全程有机嵌入评价,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和实施

《义教新课标》 明确要求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教育部, 2022),核心是通过“以学定教、以评促学”,让教、学、评三者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因此,教师应秉持“以终为始”(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2017) 的思路设计教、学、评的活动:在确定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后,首先预设学生达成目标的具体表现,如语言准确性、任务完成度、思维层次、策略运用效果等,并同步制定对应的表现性评价指标,明确预期“要达到什么效果”以及“如何判断效果达成”。 接着,基于这些预设表现与评价指标,设计适配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对话创编、主题汇报等。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落实预设评价——通过观察学生活动参与状态、针对性提问与追问、师生/生生互评、实施短时小测验等多元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如让学生自评任务完成情况、同伴互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全面收集学生“学习是否真实发生”的证据,如学生能否用目标语言解决问题,是否掌握并能运用核心知识结构和重点语言表达方式等;最终实现“目标引领评价、 评价反哺教学、 教学促进学习” 的“教—学—评” 一体化闭环。

新教材提供了口头和书面等多种学习活动,分布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有力支架,也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载体。对于口头类活动,如同伴分享阅读背景信息、预测文章内容、讨论文章内容以及就文章内容发表个人看法等,教师可在课堂上多留意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质量,如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表达是否清晰有条理,观点是否有独到之处等。对于书面类活动,如以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语篇信息,进行词汇和语法的聚焦练习以及就某主题描写人事物或者就某问题撰写个人观点等,教师要采取灵活方式及时批改,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学生能否准确梳理信息,词汇和语法的运用是否准确得体,语篇结构是否有逻辑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评价量表开展个人自评和同伴互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督和互助成长。

评价结果要为后续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当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时,教师应提供针对性强的描述性评价和积极的肯定与鼓励。一旦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教师应及时诊断并按需为学生提供即时、清晰的反馈和必要的支架和自行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再次努力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育部,2022)。

四、结语

初中新教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协同培养为核心,让教材从教学工具升级为素养培育载体;为教师提供了将课标理念落地课堂的清晰路径,让教学有章可循、有“材”可依;通过教师对教材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对多样化教学策略的持续探索,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注入动力。期待广大英语教师立足《义教新课标》,以新教材为桥梁,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教学理念与能力的迭代升级,并与新课程同频,与新教材共振,最终达成“新教材赋能新教学、新教学促师生共成长”的理想教育图景。

————————————

参考文献

Bransford, J. D. & Schwartz, D. L. 1999. Rethinking transfer: A simple proposal with multiple implications [A]. In A. Iran-Nejad & P. D. Pearson (Eds.),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4(1): 61-100. https://doi.org/10.3102/0091732X024001061.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2017.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注:第三部分中作者针对小初衔接教学提出了9个反思性问题,并使用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中的活动和策略板块作了简要回应,详情请浏览以下网址:https://flts.bnu.edu.cn/node/16707。

本文作者:王蔷(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蒋京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