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Project板块是目前多种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的特色板块,其设计思路体现了当前外语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英语课程标准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理念,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该板块的教学仍然存在困惑和认识偏差。本文针对Project板块的教学现状,依据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探究了Project板块教学设计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以期更好地落实该板块的实践、探究、合作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Project板块;教学设计
一、引言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英语学习途径的基本特点,也是英语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
当前,各地的中学英语教材中出现了颇具特色的内容板块,其中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教材、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均设置了Project板块。该板块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调查访谈、信息检索等活动完成一个项目,并以一定的形式予以汇报和交流。这一过程融合了语言的输入、意义的协商和语言的输出,体现了外语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特征。
但在实际教学中,Project板块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黄群,2011;孟庆忠、王梅,2011)。该板块经常被教师以阅读课的方式处理,其基本环节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而多被略去,实践、探究、合作等外语学习特征得不到有效落实。一些教师对Project板块能否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仍存疑惑,不能认清其背后的语言学习理据,也不能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Project板块的教学活动与输出驱动假设(文秋芳,2008,2013)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以该假设考察Project板块的教学,能够帮助我们理顺其背后的习得机制,认清其目标定位,同时为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的设计提供指导。本文尝试从输出驱动假设的理论出发,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的教学为案例,探讨Project板块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以期能更好地发挥该板块的作用。
二、输出驱动假设
文秋芳(2008,2013)所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旨在为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提出建议,但其所依据的心理语言学原理和教学法对外语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该假设的基本观点是:(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2)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3)从教学角度看,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教学法更有成效。
我们可以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科需求三方面对该假设的理据加以理解。首先,从社会需求看,在职场上体现英语交际成效的终结手段是说、写、译的能力,具备流畅的表达性技能更为重要。其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而言,英语表达性技能的培养更具紧迫性,也更能驱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第三,从学科发展看,二语习得研究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次社会转向(Ortega,2013),学用一体、边学边用的语言学习观得到普遍的关注和实践,学界对于二语习得输出心理机制也取得了全新认识。
对输入与输出各自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讨论也一直伴随着二语习得的学科发展历程。Krashen(1985)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唯一条件,输出只是输入的自然结果,对语言习得没有直接作用。Swain(1985)认为,二语习得不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也需要可理解性输出。Swain(1995)概括了语言输出的三大功能:(1)注意功能(Noticing),帮助学习者注意表达需要与语言水平之间的差距;(2)假设验证功能(Hypothesis-testing),帮助学习者对语言假设进行测试和加工;(3)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促进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形式进行反思、调控和内化。此外,Swain(1995)还指出,输出促进语言流利程度的提高。Izumi(2003)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阐释了输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见下图)。
二语习得过程中输出的作用
输出可以促使学习者通过内部监控系统,注意到自我语言形式中的缺失,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修补,最终获得语言的准确性。当注意到语言缺失时,学习者会通过对方的反馈、权威人士(如教师、本族语者等)、持有的语言材料、交际策略等资源和方法进行修补,在交际需求的驱动下加工相关语言形式,检验语言假设。在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体系得到重组和拓展。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1)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巧妙结合,以输出带动输入,更有助于把学生关于语言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提高语言输出时的自动化水平;(2)在输出的驱动下,学生能够对输入给予更为有效的注意和加工,带动语言体系的拓展,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3)输入与输出结合的教学活动更具交际的真实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Project板块的教学设计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有明确的编写理念和教学步骤。从编写理念和目的看,Project板块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通过让学生用英语完成一个个项目任务来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教学步骤看,学生一般首先阅读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得到启发,然后选定一个项目任务,通过讨论、调查、专访、文献检索等活动完成项目,最后以一定的形式呈现、交流学习成果。从构成内容看,Project板块包括话题引入、阅读材料、项目步骤指导等部分。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2的Project板块由A、B两个部分构成。A部分为一篇阅读材料,提供与项目话题有关的信息,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B部分按照Planning—Preparing—Producing—Presenting四个步骤详细指导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工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完成项目。从模块3开始,A部分还提供与项目成品相似的文本材料,B部分则简化为八个提示性问题,但其功能不变。Project板块以一个输出产品为依托来激发学生的交际行为,并通过具体的活动步骤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加工和意义的协商,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外语学习的体验性、实践性等特征。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开发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皮连生,2009)。本文以输出驱动假设为依据,从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析Project板块的教学设计。
1.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是指使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持有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日常的英语教学过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学生只关注于语言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记忆,学习中缺乏欲望和好奇心,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语言运用能力不高。而从知识类型看,外语学科是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皮连生,2005)。教师需要创设语言运用的机会,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陈述性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水平;从学生的学习需求看,教师需要设计具有真实性的交际情景和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交际需求;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需要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动力,制造机会让他们发现自身语言知识的缺失,在提高表达性技能的同时促进对语言输入的深度加工。
Project板块有明显的语言运用和输出特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符合学生外语学习的知识技能状态和心理特点。这主要体现在:(1)项目往往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或交际任务,问题的解决或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整合,这有助于语言知识的强化和拓展;(2)项目成品一般以口头语或书面语的形式呈现,这可以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3)项目的探究性和开放性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多渠道收集资料,并进行信息的加工、整理,这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意义协商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4)项目成品展示是Project板块教学的重要环节,能提高学生参与语言交互的内驱力及对语言精细加工的能力。总的来说,Project板块以项目为驱动,通过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符合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规律。
以Module 5 Unit 2的Project: Writing a Report为例,该板块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就某个环境问题写一份报告。该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用于项目任务的布置、阅读材料的处理和项目计划的制定;第二课时用于项目成品的展示和评价。两课时之间间隔一个双休日,用于课外探究。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第1步:导入
让学生观看有关非洲水被污染、森林被砍伐等问题的BBC纪录片片段,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切。
第2步:任务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本地环境问题的报告。
第3步:阅读
学生阅读课文,获取话题词汇,学习英文报告的基本结构。
第4步: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确定报告的话题,做好项目分工和实施计划。
第5步:实施
学生课外实施他们的计划:搜寻相关材料,整合有用信息,根据课堂上所讲的英文报告形式撰写项目报告。
第6步:展示和评价
每个小组用PPT展示各自的报告。教师和学生根据拟定的标准评价各组的报告和项目开展情况。之后,每个小组根据评价建议修改、润色报告。
第7步:项目展览
学生将报告张贴于教室。教师将好的作品推荐到校报发表,同时鼓励学生将报告寄送给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为了使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首先通过短片唤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起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在情感的烘托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然后布置任务——写一篇关于身边环境问题的报告。将话题选择范围限制在本市或本社区,可以提高项目任务的真实性和适切性,降低写作内容的难度,提高输出的积极性。阅读材料的处理服务于输出任务的需要,重点放在报告基本结构的提炼和有用词汇的归纳上。
第二课时主要用于报告的展评。学生阅读他们的报告,介绍项目活动的过程和体会,并根据建议修改、润色报告。为了激发学生的输出积极性,教师将最好的作品推荐到校报刊登发表,并鼓励他们将所写的报告寄往当地政府,以引起更多的关注。这样的做法提高了英语学习活动的真实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活动。
2. 教学目标
英语教材的不同板块往往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材各板块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任务。输出驱动假设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输出既是语言运用的结果,也是语言运用的动力。Project板块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为重点,教学时须着重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输出?输出什么?怎么输出?由于Project是合作探究性活动,小组活动的机制是确保输出质量的重要保障。另外,项目任务和语言材料需能够引起学生的关切,挑战他们的思维。所以从宏观上看,Project板块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各种有效的策略来激发学生运用语言做事的动机,创造用语言交际的需求。
(2)通过实践、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用英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富含人文性与现实意义的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3)在输出需求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自己搜索的语言素材,对语言输入进行有效的深度加工,为项目成品的完成提供内容和语言的支架,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技能。
(4)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技能,特别是任务的分工与合作、资料的搜索与筛选、信息的交流与整合、项目成品的设计与呈现,提高学生使用语言进行意义协商的能力。
从微观上讲,每个单元Project板块的目标设置必须具体,突出重点,能力的培养也应有所侧重。以Module 6 Unit 4的Project: Making an Action Plan为例,其教学目标可设定为:
(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取制定行动方案所需的语言素材。
(2)学生能够将分散的信息以Problems和Solutions为主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3)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写作框架组织相关信息,通过小组合作制定行动方案,并通过互阅、互评来改进行动方案,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对志愿者的使命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注意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
(5)学生能够意识到帮助他人的必要性,树立社区服务的意识。
目标(1)旨在使用输出任务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处理文本;目标(2)聚焦阅读能力的培养,即寻读与归纳能力;目标(3)侧重写作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4)关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目标(5)属于情感价值观目标。这些目标既是教学的终点,又是教学过程的指引。学生在输出任务的驱动下处理文本,在信息收集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通过搭建内容、语言、情感的支架来促进输出。
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步骤与方法。Project板块的基本教学步骤由项目任务的布置、阅读材料的处理、小组的合作探究、项目成果的展评四个基本环节构成。由于Project板块具有明显的输出特征,各环节的教学应围绕完成项目的需要展开,以突出输出的导向作用。
(1)项目任务的布置
项目布置的主要目标是:创设交际情景,激发交际欲望,明确交际任务。学生将根据项目的需要来对语言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开展言语与非言语的活动。具体方法有:
① 情景模拟,即创设一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交际情景。以Module 2 Unit 2中的Project: Making a Travel Leaflet为例,教师将交际情景设计为:来自美国友好学校Collegiate School的师生团一行七人将在寒假访问我校,他们将用两天的时间参观本地名胜,请大家为他们编制一个旅游手册,主要包括行程安排和景点介绍。这一情景真实性强,交际目标明确,且与学生的家乡美景密切相关,能够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② 问题驱动,即以问题来推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往往能够引发认知差与信息差。以Module 7 Unit 1的Project: Making a List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为例,教材编排的任务为:根据阅读材料的提示选择一种电子设备,通过调查研究,以书面形式描述它所带来的益处与危害。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Bobby's father works in a foreign trade company. He works on the Internet most of the time, but he never allows Bobby to use the Internet. Why does he use the Internet himself while forbidding Bobby to use the Internet? 这样的两难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立场来看待同一个事物,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讨论和思考。
(2)阅读材料的处理
Project板块阅读文本的处理方式显然不同于Reading部分。从功能上讲,阅读文本为项目的完成提供话题、语言等方面的信息,使学生获得启发和素材。教师应以输出任务的需要作为阅读材料处理方式的主要依据。以Module 2 Unit 2的Project: Making a Travel Leaflet为例,为了完成项目任务,学生需要获取制作旅游手册的相关知识。因而在阅读阶段,笔者重点从文体风格和语言特征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总结出景点介绍一般包括location、climate、history、sights、transport等信息,所用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描写生动,写作目的则在于吸引游客;然后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美语句来引导他们关注描写景点常用的形容词、副词以及句式。由于场景描写类文体的写作较难,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马来西亚KK Tours公司的官网(http://www.regit.com/kktours/)上对中国景点的英文介绍,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素材。阅读与欣赏中习得的语言知识教学给学生后续的文本输出提供了较为具体的语言储备和模仿实例。在文本处理时,教师应当根据输出任务的需要和学生能力对阅读文本进行必要的调整。
(3)小组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意义协商机会,这是Project板块的重要特点。合作探究是提高输出积极性、降低输出焦虑、提高输出质量的有效保障。项目涉及的语言材料量较大,活动过程长,作品设计复杂,需要学生合作与分工才能顺利完成。同时,小组学习能够较好地搭配和利用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长。高效率的合作探究,特别是课外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方法指导和过程监控。从项目进程来看,小组创建、任务分工、活动计划、信息收集与整合对于保证输出的质量尤为重要,是推进项目顺利进行的制度保证。
首先,分组应根据学生和项目的特点而定,一般遵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语言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因素均衡搭配小组成员,组内成员根据特长、资源、意愿等进行分工,分组与分工须保持相对稳定,定期调整。稳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合作学习的运行机制,固定的分工会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特长,使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定期调整的目的在于保持一定的新鲜感,拓展学生的学习风格,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项目的特点也是分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当项目成品主要以绘画形式呈现时,每组要配备一名擅长绘画者,如果仅以语言能力分组可能会导致部分小组的项目成品质量不高。
以Module 2 Unit 3的Project: Interviewing a Professional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组内分工表(见表1),以帮助学生明确各自的任务,提高责任意识。
表1 小组职能分工
Module 2 Unit 3 Project: Interviewing a Professional
Group No.: _______ Group Leader: _________
The interviewee is: ________________
Work division:
1. Fi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terviewee's career:
________________
2. Prepare interview questions: _______________
3. Conduct the interview: ___________________
4. Take not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Draft the repor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Present the resul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学初期的分组与分工安排极其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调整,后期的小组活动就可以高效地开展。该分工表略作修改就可适用于其它单元Project的教学。
其次,研究计划是指导学生探究过程的重要指南,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对活动的进程进行监控。Project板块的特征之一就是课外延伸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课外探究的顺利进行是确保整个板块教学质量的重点,而简洁明了、操作性强的研究计划是学生课外自主开展活动的重要路线图和调控手段。以Module 2 Unit 3的Project: Interviewing a Professional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研究计划表(见表2):
表2 项目活动安排
Date
|
Activities
|
Finished
|
Dec. 7, Fri.
|
Decide on the interviewee
Divide the work
Contact the interviewee
|
|
Dec. 8, Sat.
|
Fi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terviewee
Prepare questions
Discuss details of the interview
|
|
Dec. 21, Sun.
|
Conduct the interview
Take notes during the interview
Take a photo of the interviewee
|
|
Dec. 22, Mon.
|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notes
|
|
Dec. 23-24, Tue. & Wed.
|
Write the report
Illustrate the report
|
|
Dec. 25, Thur.
|
Polish and decorate the report
|
|
Dec. 26, Fri.
|
Present the report
Display
|
第三,资料收集是拓展学生语言知识体系的资源保障,教师需要提供一定的相关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资源获取所需信息。许多教师担心找不到符合学生英语水平的语言材料,其实课外资料搜索与阅读关注的是学生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所需信息的归纳,不强调对材料中所有语言知识的完全理解与掌握。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机会接触略高于其当前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对语言形式的关注更多是在阅读文本的处理阶段和写作指导阶段。
最后,探究过程中的小组讨论环节非常重要,但实践中其效益并不高,特别是讨论中母语的使用比较普遍。使用母语主要是由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很难流畅表达,这属于正常现象。从输出驱动的角度来看,为了提高讨论的有效性,讨论时必须设计一定数量的核心议题,辅以一定量的文本材料。议题用来引导讨论的方向,材料用来确保讨论中有必要的语言输入,供学生弥补语言知识的欠缺。讨论后需根据议题形成英文讨论纪要,这是完成项目成品的重要材料来源,也是确保有效输出的手段。
(4)项目成品的展示
展示和评价是Project教学重要的收尾环节。项目成品的展示是对前期各种语言及非语言活动成果的集中展现,它是推动前期各项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驱动力,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展示一般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项目成品的展示,二是对项目探究过程的说明。展示环节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就是明确展示的各项要求,为展示阶段的输出活动提供标准。在这方面教师需要关注的内容有:
① 展示的媒介,如海报、投影、幻灯片、视频等。
② 展示的主体。除了让小组指定的成员进行项目成品的展示外,还可让其他成员就其负责的工作作口头说明,这可以提高小组成员对各自所承担任务的责任意识。
③ 展示的内容。既要展示项目作品本身,又要展示小组活动过程,即对小组分工情况、项目执行过程、探究的心得体会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总结,以便引导学生关注结果的同时关注过程。
4. 教学评价
评价是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既具有反馈作用,也具有导向作用。Project板块通过一个输出任务来驱动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评价活动必须注意以评价指标指引学生的输出活动。为了发挥输出的驱动效应,教师还须注意在项目作品展示过程中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结束阶段项目成品的精加工,以及项目成品的课后展示、收集与保存,以便保持学生参与后续教学活动的热情。
(1)以明晰的评价标准给输出提供指引。评价标准包括项目成品的评价标准与作品展示活动的评价标准两个方面。以Module 1 Unit 1的Project: Starting a New School Club为例,该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成立一个学生社团,并制作一份海报进行宣传。笔者从三个方面给学生的项目成品提供评价标准:
① Idea(分值:1~5分)。该指标评价学生的创意,具体评价学生组建学生社团的价值和功能。
② Language(分值:1~10分)。该指标评价语言表达,从组织结构和词句两个方面评判学生语篇结构的合理性和词句的准确性。
③ Layout(分值:1~5分)。该指标评价海报的整体设计,包括构造、图片、标识、颜色等方面。
该评价标准总分20分,突出了语言表达,兼顾了海报创意、设计、布局等非语言要素。在教师明确每项标准之后,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便有了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
(2)关注项目展评过程中的互动。项目展示活动并非某一小组站在讲台前的独角戏。教师需要设计一定的输出任务,督促其他学生关注展示过程中的语言与非语言信息。在上一例的展示环节开始之前,笔者提出了以下要求:
After each group's presentation, the listeners are required to comment on their work and presentation. The listeners should also give some advice to help them improve their product.
其中,对海报的评价仍然是从创意、语言、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对展示过程的评价从语言、媒体、整体印象等几个方面展开。“听后说”的任务较好地提高了听众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示小组也能获得更多的反馈来改进自己的作品。
在Module 1 Unit 1的Project板块的教学中,笔者使用了以下评价总表(见表3):
为了加强对活动过程的指导,评价标准还包括对小组活动的评价指标,涉及分工、任务分配、努力程度三个方面,评价表的各个项目在活动开始之初就予以说明。该评价总表共40分,注重语言输出的质量,每个小组的最终成绩是自评、互评、师评结果的平均分。由于Module 1 Unit 1的Project板块的教学是高一入学初期进行的,学生可能还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所以评价表中采用中英文夹杂的表述。
表3 项目活动评价总表
Item
|
Group 1
|
Group 2
|
. . .
|
||
Group Work
|
分工是否合理?(1~3分)
|
||||
分配任务是否完成?(1~3分)
|
|||||
是否积极投入?(1~4分)
|
|||||
Product
|
Idea(1~5分)
|
||||
Language
|
Organization (1~5分)
|
||||
Words & Sentences(1~5分)
|
|||||
Layout(1~5分)
|
|||||
Presentation
|
Language(1~4分)
|
||||
Media(1~3分)
|
|||||
Overall Impression (1~3分)
|
(3)关注项目作品的后续处理。项目作品展示之后应当适当加以修改并展览,一般可将作品贴于教室墙面、年级展板、信息公告栏等处,好的作品甚至可以展览于学校的公示栏等位置。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输出的质量,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在作品下方附上空白纸条,以供其他学生阅览之后写上感受或建议,汉、英皆可。由于每个项目的完成需要经历1~2周,大的项目耗时甚至更长,因此教师应该重视项目成品的收集,作品可以装订成册、成集,或归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例如,在Module 4 Unit 3的Project: Writing a Science Fiction Story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写的科幻故事进行编排,配上作者信息、插图、导读、生词表、难句解释等内容,然后将作品装订成册,包括封面、目录、页码,同时笔者还为册子写了一段篇首语。这样的输出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对作品进行精细加工,有效地引导他们充分关注语言材料。师生的共同协作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结语
输出驱动假设强调以输出作为语言学习的动力,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巧妙结合,让学生以理解与产出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外语,这既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提高学生吸收语言输入的效率。运用此假设来分析Project板块的教学,我们可以认清该板块所具有的输出特征,了解其所依据的心理语言学理据,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师进行学生分析、目标定位、策略设计、评价实施等具体的教学设计活动。
——————————
参考文献
Izumi, S. 2003.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search of the psycholinguistic rationale of the output hypothesis [J]. Applied Linguistics, 24(2): 168-196.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Ortega, L. 2013. Ways forward for a bi/multilingual turn in SLA [A]. In S. May (Ed.), The Multilingual Turn: Implications for SLA, TESOL,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C]. New York: Routledge. 32-53.
Swain, 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235-256.
Swain, M. 1995.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ur of H. G. Widdowson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5-144.
黄群. 2011.《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教学策略探讨[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6):20-25.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孟庆忠, 王梅. 2011. 例谈《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的教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11-17.
皮连生. 2005.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皮连生. 2009. 教学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秋芳. 2008. 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 外语界,(2):2-9.
文秋芳. 2013. 输出驱动假设与课程教学创新[R]. 厦门: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
译林出版社. 2010.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2、4、5、6、7[T]. 南京:译林出版社.
————————————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
附作者信息:潘正凯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武艳云 江苏常州戚墅堰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