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撰写教研论文是教师教研能力的体现,而写论文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创新意识。问题意识指引教师敏锐捕捉值得深入探究的教学现象或行为,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据此找到写论文的话题;学理意识引导教师按照教育研究的规范去深度分析所发现的问题,并按照论文的写作规范呈现自己实施研究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创新意识引领教师基于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独立思考,写出有新意的论文。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创新意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撰写论文必备的学术素养。
【关键词】学术素养;论文写作;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创新意识
自己写的论文能够发表在专业期刊上,这是每位教师的愿望。然而,写论文却是许多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痛点。只要提及写论文,许多教师就会愁眉苦脸,愁于不知道论文中该写些什么,苦于即便脑子里有想法,实践中有经验积累,却不知论文该如何写,也不知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只要留心观察和潜心思考发生在身边的教学现象与行为,就能逐步培养起捕捉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写论文时就能找到可写的话题,就不愁无话可写。教师需要在论文写作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写论文的学术素养,而支撑这种学术素养的主要有三种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问题意识——让论文有话可写
1. 什么是问题意识?
意识与思维密不可分。“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践问题或理论问题,并由此而形成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于洪卿,2010)。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状态,是持着好奇、质疑和探索的态度,对周边的事实或现象加以深入思考和分析,寻找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困惑与疑问,最终找到解开困惑、解释疑问的路径。
简单地讲,教师写论文的问题意识就是对周边教学现象或行为的敏感程度。这种敏感能促使教师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与行为中捕捉到写论文的话题。对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敏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问题意识的强弱,也决定了教师能否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所谓“抓问题”主要指作者凭借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众多的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被“抓”住的问题,并通过探索、实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丁步洲,2007)。具备问题意识的教师会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产生质疑、困惑、探究的意愿和动力,进而持续关注这些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在此过程中酝酿写论文的话题。
2. 问题意识如何养成?
问题意识只有在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研实践中才能逐步养成。问题意识的养成有赖于教师的职业敏感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师职业敏感,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所做出的特殊敏锐的直觉心理感知和对此所作出的恰当判断与反应的过程”(桑志军,2009)。教师的职业敏感表现为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直觉,而且这样的直觉越是敏锐,职业敏感就越强;而职业敏感越强,就越倾向于对身边的事件、现象、行为等产生自觉的、持续的关注和思考,进而捕捉到写论文的话题。
职业敏感让教师处于发现问题的积极思维状态,而要想从各种行为、现象和问题中捕捉到写论文的话题,还必须有专业知识的支撑。“没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所谓学术研究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确立问题意识就沦为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曹章庆,2015) 。只有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师才能对所发现的问题作深入研究,进而将问题转化成写论文的话题。
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抓住了问题,也就抓住了写论文的话题。“一个不擅长‘抓问题'的作者是很难找到有价值的写作题目的,他们所写的文章也不能够有效帮助人们认识和解决那些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问题” (丁步洲,2007)。问题意识对于论文写作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促使教师以思维主体的角色深入到教学研究的实践中去,寻找论文写作的突破口,并在剖析问题、成因、对策的思维过程中找到写论文的话题。教师不仅要学会启动思维,动脑思考问题,而且必须学会把发现问题、反思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当作积累论文写作素材的过程,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些随时随笔写下的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都很有可能成为写论文的素材。
3. 示例及分析
现以《为零碎的活动板块找一个主题》(钱希洁,2016;以下简称《主题》)一文为例,探讨写论文时所需要的问题意识。目前小学英语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组成,单元之中又分为若干个教学板块,这些教学板块一般包含一组活动类板块,分别针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或针对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各个活动板块的教学相对独立。如此编排教材内容有益于凸显各个活动板块中教与学的侧重点,但由此也会带来活动板块的教学内容显得零碎的问题。这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位小学英语教师都会遇到,而能否抓住这个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以求找到破解问题的对策,则是检验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主题》一文的作者正是依靠敏锐的问题意识,捕捉到了教材各活动板块的内容零碎这一实际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在文章中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创设主题情景来整合活动板块的教学内容,并提出了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对策,把内容松散的活动板块用一个主题串联起来,以解决教材中各个活动板块零散的问题,从而提升单元活动板块教学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有了问题意识,教师就能从教学实践中捕捉到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找到写论文的话题,写论文时就能有话可写。
二、学理意识——让论文有话会写
1. 什么是学理意识?
学理意识是指“一项学术研究要符合该领域学术共同体所遵循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标准”(鄢显俊,2013)。 写论文的“学理”就是学界公认的做研究和写论文时应遵循的规范、规则与方法。“学理研究毕竟是一个范式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一个范式而存在的。所谓范式必定是一个研究共同体,是以一套大家公认的话语、公式、概念、定义、结论以及方法所构成的”(劳凯声,2009)。
学理意识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范式”。撰写论文要遵循的范式主要有拟定标题、确定署名、编写摘要、标引关键词、展开论述与论证、绘制图表、引用文献、著录文献以及论文中数字、计量单位的使用规范等。以上范式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类(毛曦,2011):一类是技术性规范,如论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数字与计量单位的使用、注释与引用以及参考文献的标注等。另一类可以称其为综合性规范,它涉及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比如标题的拟定、摘要的编写、关键词的提取、研究问题的呈现、研究方法的阐述、研究结论的论证等。要想在论文写作中把这些规范做到至臻至善,则需要在长期的论文写作实践中逐步提高和完善。有学者指出:“学术规范的目的是架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如果作者无意为读者作文,当然也就无所谓学术规范。如果文章是给人读的,就不能没有规范”(谢文郁,2009)。做研究、写论文必须遵守学界公认的范式,才能使读者与作者之间通过书面文字进行顺畅交流。学理意识正是引导教师按照学界公认的范式实施研究和写作论文,让教师写论文时有话会写。
2. 学理意识如何养成?
学理意识的养成需要两个方面的实践:一是教学研究的实践,二是论文写作的实践。学理意识既是一种思维模式,又是一种实践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有关学理意识的书和文章并不能真正养成学理意识。唯有亲身参与教研实践,唯有亲笔撰写教研论文,才能养成做研究、写论文的思维方式,才能使学理意识中蕴含的思维和能力逐步融化为自身的学术素养。
充分、扎实的教学研究是撰写教研论文的必要条件。只有参与了教研,才能真正领会做研究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过程。论文的写作过程始于“做”而非“写”,“做”即开展教学研究。先做研究,后写论文,这是创作论文的正常顺序。“参与教研是撰写科研论文的基础。没有教研的亲身体验而被迫撰写科研论文,往往是搜索枯肠的痛苦经历,拼凑之作、抄袭之作往往由此而生”(裴栓保,2012)。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教师事先不去亲身参与教学研究,更不去认真学习开展教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过程,也不去全面了解写论文的思维过程与范式,只是到了需要评职称时才急于写论文,临时抱佛脚,东拼西凑,应付差事。如此一来,写论文的学理意识就失去了教研实践的基础,学理意识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用时下一个流行的词语来讲,就是“不接地气”。可以说,没有教研实践的“地气”,学理意识就没有其养成的土壤。
学理意识的养成既需要在思维层面熟谙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范式,也必须在实践层面掌握实施教学研究的操作技能以及撰写论文的书面表达能力。仅仅是懂一些写论文的基本思路、模式、格式与体例等方面的知识,而不去动笔写论文,就难以学会按照学界公认的范式来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写论文的知识就难以转化为写论文的能力,也就难以养成写论文的学理意识。离开写论文的实践,写论文的学理意识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学理意识欠缺往往会导致写论文时有话写不出、有话不会写。许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效极佳的教师,他们的头脑中虽然不乏创作论文的素材,但却不懂得论文该怎么写,每当写论文时就苦恼于不知如何把自己的满腹经纶付诸笔端。这些实际教学经验丰富但却写不出或写不好论文的教师,当他们读过别人发表的论文后常会惊呼:我在教学中也是这么做的啊!我怎么就不会把自己的做法写成论文呢?这正说明了这些教师缺少写论文的学理意识,不会把有价值的经验积累用教育研究的范式总结出来,并以论文的范式呈现出来。
3. 示例及分析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周敏,2019;以下简称《思维品质》)一文是一篇经验总结型论文,该文结合语篇教学的实例,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方面阐述了激活和拓展学生思维的具体方法。从《思维品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学理意识的两个方面:
首先,研究的方法依据学理。“教学经验总结就是以教学实践经验为依据,对自身或他人的经验性认识所作的汇总和思维加工,使原先的感性认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概括化,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让总结出的教学经验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裴栓保,2012)。可见,经验总结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能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升华为有教学理念支撑的普适性经验,以便使经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借鉴。《思维品质》的作者在归纳和梳理教学经验时,能够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与教学理念相联系,严谨地按照经验总结法的范式提炼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方法与策略。该文的选题来自教学实践,作者针对语篇教学趋于程式化的问题,提出了“读前启思、读中促思、读后拓思”的对策,每个对策之中又有具体的实施方法。正是由于规范地实施了经验总结,因而为文章作者以论文形式规范地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打下了教研实践的基础。
其次,呈现论文的方式遵循学理。《思维品质》一文围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一核心理念,既翔实阐述了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经验和做法,又在每个教学实例前概述方法与策略所依据的理念,并在每个教学实例后评析该实例所蕴含的教学理念。该文既描述了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又呈现了作者对所发现问题的深入思考;既有教学理论的引领,又有教学方法的指导,进而使经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也让文中介绍的经验更具可借鉴的价值。
三、创新意识——让论文写出新意
1. 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教师为了改进教育教学现状而产生的尝试用新理念、新模式或新方法解决现有问题的思维倾向和行动意向。创新意识在论文写作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能让读者从文中读到作者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见解,能看到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能感受到文章的新意和新颖,而不是仅仅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更不是人云亦云。
撰写教研论文是富含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因而需要有创新性思维。没有创新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但论文创作中体现创新意识的侧重点应该落实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正如前文所述,先做研究,后写论文。只有做出了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才能写出有创新价值的论文。
创新意识的形成来源于富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如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发散性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或逆向思维,通常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完全相反的角度,对已有的定论、观点或做法“反其道而思考之”,在对已有研究结论的扬弃中寻求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是对已有的定论或方法全盘接纳,而是对定论或方法提出合理的质疑,在深入的辨析、推断和论证中得出新的结论;或是对定论或方法加以全方位剖析,以使其更加适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无论是运用发散性思维还是批判性思维,在对已有定论、方法等加以扬弃的过程中,都少不了运用真实的教学实践、可靠的研究数据来充分论证新思路、新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可借鉴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意识运用于论文写作时,其切入点是已有的研究结论或方法,其落脚点应该是用新论据论证新论点的思维过程,或是描述新方法运用于新的教学环境中的实践过程。
2. 创新意识如何养成?
创新意识的养成首先要有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面对教学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新挑战,应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找到新方法、新模式、新对策、新思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如何表达思维的创造性,或者说如何在论文写作中表现思维的创造性”(钱宁,2013)。创新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研实践和写作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种扬弃,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完善、拓展与提升。为了写出有新颖性的论文,写论文前的文献检索工作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了解前人在相关的研究领域已经做了哪些研究,得出了怎样的研究结论,自己的论文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会有哪些进步、突破和发展。现在有不少教师在写论文前不做文献检索工作,误以为自己的文章主要是描述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需要参考之前的文献。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这些教师只顾埋头写文章,自以为写出的文章新意满满,而实际上仅仅是做了大量的重复劳动,重述前人已经提出的观点,重复前人已经介绍过的方法,写出的论文缺乏新颖性,因而屡屡被期刊社退稿。
一篇论文是否有新意、是否新颖,取决于这篇论文中是否有创新因素。“所谓学术论文的‘创新因素',是指学术论文中与已有文献不同且有价值的专业知识点”(周露阳,2006)。 具有创新性、新颖性的教研论文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不同,二是有价值(周露阳,2006)。所谓不同,就是不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与之相比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可以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微小改进,即“小创新”;也可以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全新变革或发展,即“大创新”。对于一篇论文而言,无论是“小创新”还是“大创新”都是创新,都是创新性思维在论文中的体现。所谓有价值就是对读者或在理念上有所启发,或在实践上有所借鉴。而要在论文写作中做到有不同、有新意,必然需要作者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3. 示例及分析
《项目学习与拼图式合作学习相融合的深度阅读教学实践》(沈国锋,2019;以下简称《深度阅读》)一文介绍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将项目学习与拼图式合作学习相融合,以实现深度阅读。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流程模式化、文本解读单一化、教学内容碎片化、育人价值标签化的弊端,《深度阅读》一文的作者不拘泥于传统的阅读能力培养的观念,而是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视角来论述阅读能力的培养,创新性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把项目学习这一探究型学习方式与合作拼图阅读这一阅读模式相整合,以项目学习作为教学实践的理念引领,以合作拼图阅读作为教学实践的操作模式,旨在引领学生在语篇学习中实现深度阅读,并在此过程中达成提升语言能力、渗透文化意识以及培养思维能力的整体融合。《深度阅读》的作者在呈现自己的实践成果时,采用了论文写作中的递进式写法,按照提出问题(目前语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点明主题(文章将要介绍论文作者的实践尝试)、分析教学内容与学情、引出研究目标(带领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介绍教学思路(项目学习与合作拼图阅读相融合)、尝试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以及分析实际的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的教学理念和采取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文章选题新、理念新、方法新,新颖性和创新性强。
四、结语
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创新意识相互交织和融合在一起,是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一生精力才能真正领悟和获得的修养。这三种意识都不是一经获得就能享用终生的“学术资本”,而是必须在长期的研究和写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高和完善(裴栓保,2012)。教师只有在做研究、写论文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才能真正养成写论文的学术素养。
————————————
参考文献
曹章庆. 2015. 论人文社科论文写作中问题意识的建构与解构[M]. 昌吉学院学报,(1):46-50.
丁步洲. 2007. “抓问题”: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关键[J]. 中小学教师培训,(7):37-39.
劳凯声. 2009.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15.
毛曦. 2011. 论文写作中的学术素养——学术论文写作教育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 文化学刊,(3):156-160.
裴栓保. 2012. 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论文写作方法指导[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钱宁. 2013. 创造性思维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学术论文写作为例[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39-42.
钱希洁. 2016. 为零碎的活动板块找一个主题[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1):25-29.
桑志军. 2009. 论教师职业敏感及其形成策略[J]. 教学与管理,(11):10-12.
沈国锋. 2019. 项目学习与拼图式合作学习相融合的深度阅读教学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5):1-8.
谢文郁. 2009. 八股文与学术论文[J]. 中国研究生,(6):38-40.
鄢显俊. 2013.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常见问题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6):56-60.
于洪卿. 2010. 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特征[J]. 教育探索,(11):35-36.
周露阳. 2006. 论审评学术论文创新因素的指标体系[J]. 编辑学报,(1):68-70.
周敏. 2019. 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8):35-41.
附作者信息:裴栓保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