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中学篇)2024年第02期:德育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探究(浙江:王燕平、王玉艳)

【摘  要】阅读英语文学名著能促进高中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能帮助学生发展情绪情感和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本文从显性德育内容、隐性德育要义和德育现实内涵视角入手,解读了文学名著整本书中的德育意蕴,提出了“以德引领,构建整本书德育资源”“优选策略,实现德育渗透的生动、高效”和“内化德育,检测德育效果”三条实践路径,旨在在英语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落实德育,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德育;文学名著;立德树人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教育部,2022)。德育,即道德教育,它是对学生的一种价值教育(陈祥梅、苗兴伟,2022)。《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以下简称《指南》)在解读德育内容时具体指出,中小学德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7)。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应处于“为首”“为先”“为重”的地位。德育不应局限于一门德育课程,而应落实于所有学科与课程中,通过学科教育深化学科育人理念。在此理念下,英语教育既包括语言教育,也包括文化教育和品格教育。其德育价值建立在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高层次价值。

在英语学科教育中开展德育受到许多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科知识和德育知识无法协同,通过“插播”“硬塞”等形式刻意将英语知识生硬地变为德育知识,或把德育知识生硬地附加于语言知识上,使得德育知识以空泛和抽象的形式呈现。二是德育课堂实践行为单一,缺乏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贴标签”等形式为教学目标贴上德育的标签,或者设计一些脱离文本的空洞说教活动,而非优化德育渗透路径,实现英语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统一。

基于德育视角开展高中英语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在英语学科教育中落实德育的有效路径之一。文学作品触及深层次人文关怀和需求问题,其移情作用能促使读者深入思考人与社会的普遍性问题(戴军熔,2020)。因此,文学作品与德育知识在内容上呈现高度协同性。整本书阅读是指把一本书当作一个整体,从信息获取、审美、意义建构的整体视角,进行整体性阅读(鲁子问、陈晓云,2021)。其情节性与容量性也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

二、英语文学名著整本书的德育意蕴

英语文学名著整本书有丰富的德育意蕴,具有学科育人功能,但英语文学名著整本书的独特性质和编排体例使得德育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变。有些名著直接呈现德育要素,有些名著蕴含的德育要素具有一定的潜隐性;有些仅突出一项德育要素,而有些则可能蕴含多个德育要素。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并非所有文学名著都能够且值得引入课堂。教师需构建文学名著整本书德育内容,便于系统地把握文学名著中的德育内容,避免重复,并将立德树人渗透在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中。

本文从显性德育内容、隐性德育要义和德育现实内涵三方面分析文学名著整本书德育内容,并深挖其德育意蕴。

1.显性德育内容

显性德育内容指通过品德故事和案例、价值观讨论等形式明确地体现道德价值观和品德素养的内容。英语学科的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为开展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

有鉴于此,根据《指南》对德育内容的具体描述,本文基于个人、社会、文化和生态四个维度,从“知、情、意、行”角度进一步分析整本书显性德育内容(见表1)。 

表1 显性德育内容

分析维度

显性德育内容

“知、情、意、行”下的显性德育内容

个人维度

心理健康教育

增知

关注情绪管理、应对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知识;

共情

关注情绪管理的技巧,包括情绪识别、表达和调节策略,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情绪自控等能力;

达意

关注心理意识和自我反思等能力;

践行

关注健康的生活情趣、良好的意志性格、良好的人际交往等的培养。

社会维度

理想信念教育

增知

关注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和系统构建等知识;

共情

关注对理想和信念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

达意

审视和思考个人的理想和信念;

践行

关注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等,将理想和信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文化维度

文化与价值观教育

增知

关注文化包容、文化尊重、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知识;

共情

关注情感体验、文化交流和互动等方式,培养对多元文化的情感认同、开放心态和包容性情感;

达意

审视和思考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践行

将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并通过行为实践来体现和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生态维度

生态文明教育

增知

关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和理解;

共情

关注对自然环境的情感认同、关怀和责任感的培养;

达意

审视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践行

关注热爱自然教育、保护环境教育、保护动物教育等,将认知转化为实际环境保护活动。

“知”即知识和认识,包括对德育知识的认知与整合,形成正确的认知。“情”即情感、情绪和情感体验,包括通过探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即由情引申出的态度、意志等。“行”即体验与实践。在“知”中形成德育认知,促进“情”的提升,磨练“意”,付诸于“行”。

2.隐性德育要义

隐性德育元素是指存在于文学名著整本书中,但不直接以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或教育内容呈现的德育元素。余婉儿(2009)认为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呈现方式包括:“直接说明”“对话”“人物形象:楷模式人物(伟人、普通人、动物)”“形象化(形象、故事)”。贾彦琪(2016)将德育元素呈现方式分为“直接言明”“对话引出”“故事蕴含”“美感体验”四大类(转引自胡萍萍、郑琼瑶,2022)。

德育视角下开展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重点关注以下五方面呈现的隐性德育要义:(1)对话引用中呈现的隐性德育要义;(2)作者和时代背景中呈现的隐性德育要义;(3)文本标题和整本书插图中呈现的隐性德育要义;(4)人物形象中呈现的隐性德育要义;(5)故事情节和故事意蕴中呈现的隐性德育要义。例如,小说Jane Eyre中男女主人公有如下对话:

Rochester: Love yourself. Don't give generously the love, soul and strength of your heart and soul as gifts and waste them in unnecessary and despised places!

Jane: Although I am not beautiful and poor, we are equal, just as we all kneel in front of God through the graveyard after death.

通过该对话可提取出个人维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富有激情、勇于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及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又如,小说Robinson Crusoe的作者从自己对时代的观感塑造了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以其坚强的意志、积极的进取精神对抗因循守旧的贵族人物。对其解读,可提取出社会维度下的理想信念教育。The Red and the Black、War and Peace、Pride and Prejudice等名著的标题均含蓄或形象地揭示主题,传递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德育元素。再如,Eugénie Grandet 刻画了葛朗台这一充满贪欲的负面人物形象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又如,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叙述了主人公受困于自己性格方面的两重性,一方面向往着自律,另一方面渴望放纵,通过这一道德抉择两难的情节表达了人是矛盾、复杂的主题,这是德育元素价值观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现。

3.德育现实内涵

文学名著虽具有虚构性,但也是对现实生活和生活经验的描写和反映,具有德育现实内涵。德育现实内涵是通过联系生活整合德育资源,帮助学生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德育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进而体现英语课程的德育价值。联系生活整合德育资源即找到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当一部名著的主题和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与情境或生活中的境遇相碰撞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现实中的影响和共鸣。例如,奥威尔的Animal Farm以寓言的形式揭示了动物们起义反对残酷的农场主并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故事,可以与现实中的社会不公和抗议运动联系起来,激发人们对正义和平等的思考。

三、高中英语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实践示例

为了更好地在英语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落实德育,本文从内容、活动和评价三个维度提出了渗透德育的路径,将整本书阅读教学看作一个德育意义建构的过程,从内容上突显德育的引领统揽,过程中确保德育的深度渗透,最后强化评价的逆向反拨。

在德育视角下开展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需以德育为引领,以能力为导向,以策略为驱动,将育人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方式自然融合,确保输入活动融入德育价值,保证输出活动达成德育目标,强化认知,升华情感,锤炼意志,落实行为,体现德育价值,达到知、情、意、行合一。

本文以书虫系列三级读物Frankenstein为例来展示德育视角下开展英语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操作路径及要领。

1.以德引领,构建整本书德育资源

积极、正向的英语语篇为育人提供了重要素材(程晓堂、丛琳,2022)。檀传宝(2007)认为德育资源是指“对培养人的德性起作用的一切因素,也指构成德育活动和满足这一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因素”。整本书中的德育资源是指整本书中一切有利于教师进行德育,有益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的所有材料和活动。以德引领,充分挖掘整本书具有的德育资源是实现德育渗透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深入分析整本书,深挖内嵌其中的德育主旨,从显性德育内容、隐性德育要义和德育现实内涵三方面关注知识的意义及教育性,对整本书的德育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文学名著整本书教学的德育效果。

(1)深化显性德育内容

整本书的显性德育内容依附于整本书阅读的主题意义探究过程,但仍需教师对其深化。教师可通过“分析——对照——精选”三个步骤深化显性德育内容。教师首先从“知、情、意、行”角度分析整本书的显性德育内容,再对照《指南》锁定整本书德育素养的培育点,最后精选具有典型性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德育内容作为德育教学起点。

Frankenstein作为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讲述了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科学家弗兰肯斯坦通过闪电创造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虽然天性善良,向往美好,渴望感情,但由于面貌丑陋,被社会视为怪物,最终为了报复制造了一连串的命案。教师从“知、情、意、行”角度对整本书的德育意蕴进行分析,并对照《指南》锁定其所属德育范畴(见表2)。

表2 Frankenstein显性德育意蕴分析

《指南》对照  

 德育维度 

 “知、情、意、行”统一视角下的德育意蕴

理想信念教育:领会国家发展使命,树立远大奋斗理想,坚定制度和文化信念

社会维度

通过了解怪物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体会科学发展与个人或国家利益的关系,增进对国家信念的理解和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握价值观教育,理解价值取向,遵守价值准则

社会维度

通过了解科学家对待怪物的方式,体会理想与信念,树立社会责任感,并将社会责任感这一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动; 通过了解科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体会在尊重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服务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并通过个人行为传递伦理道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

文化维度

通过了解科学家创造怪物的过程,体会不畏艰险、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品质,提高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践行自我人格修养。

生态文明教育:认识生态文明,形成文明的自然观,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生态维度

通过了解怪物被创造的方式,体会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践行文明的自然观。

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自我与尊重生命、人际交往与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与人生规划

个人维度

通过了解社会对待怪物的方式,体会生命可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提取隐性德育要义

教师应结合整本书的留白处,对教学资源进行适度挖掘,提取隐性德育的要义。文学作品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整体。作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其创作过程、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都可能影射于作品中。作品中包含着情节、人物、主题等元素,它们通过文字传达作者的价值观。而读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对作者意图的理解,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从作者创作背景、文本解读和读者评价三方面提取Frankenstein一书中的隐性德育要义。依据作者写作背景,Frankenstein的作者生于启蒙运动时期,作品写于工业革命时期。作者写就了一个执迷于生命创造却终究被反噬的科学家的故事,从中可见作者对于科学、理性和宗教的深刻思考。依据文本解读,Frankenstein小说的双重叙事塑造出复杂的人物形象,即科学家与怪物。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特殊人物关系及亦正亦邪的扭曲的人物性格均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产生独特的审美价值。依据读者的评价,Frankenstein作为早期科幻小说,其价值被许多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如科学与人性、人性与欲望、人文主义与浪漫主义、隐性叙事与共同体构想等。现有的读者评价有助于加深教师对整本书隐性德育要义的认识,为挖掘有效德育元素搭设平台。

(3)丰富德育现实内涵

英语文学名著具有文化差异性和虚构性的特征。文化差异性即通过展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思考方式,让读者了解和体验多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虚构性即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提供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因此,主要通过联系文化差异性和结合现实生活两个渠道丰富德育现实内涵。 联系文化差异性丰富德育现实内涵即找到中西方文化相连接的锚点。 Frankenstein是作者通过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背离自然秩序创造生命的行为,探讨创造与责任的关系,揭示了科学与技术发展对人类的挑战和警示。 而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故事,如夸父追日等故事体现了人类对于力量、智慧或永恒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命运和自然秩序的思考。 中国文学中也存在一些与人造人相关的故事,如《列子·汤问》 的第十三篇《偃师造人》 讲述了一位名叫偃师的工匠,善于制造能歌善舞的人偶。 结合现实生活丰富德育内涵即建立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连接。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加大了人类无时无刻不在科技运用中面对自我与科技角色分工的困惑。 现如今,人类与书中的科学家一样面临如何构建人类与科技和谐发展关系的问题。

2.优选策略,实现德育渗透的生动、高效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整本书,将德育贯彻其中,多方位、多层次地升华其背后的德育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可以采取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和活动化策略强化学生的德育体验。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和深度化策略是基于对整本书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来强化德育体验,而活动化策略是围绕学习活动的组织、设计及开展来强化德育体验。

(1)强调整体化策略,整合语言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

整体化即联系、组织和整合,强调关联、构建与统整。整体化策略强调遵循德育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融合语言学习。德育知识渗透需经历以下几个步骤:分析——感知德育知识;欣赏——认同德育知识;内化——加深德育知识;行为——形成德育素养。教师应遵循此步骤设计整本书教学目标,实现语言学习与品德培养的有机融合。

[案例]

德育视角下,Frankenstein整本书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 通过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感悟故事发展的精神内涵,分析小说背后所反映的价值取向。

② 通过欣赏经典片段中人物面临道德问题时所展示的优秀品质,多维度了解人物,认同主要人物的价值观。

③ 通过对核心问题——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思辨性深入探究,完成从文字性解读到文学性解读,再到文化性意义建构,最终形成对德育知识的认知和内化。

④ 通过对小说主题形成个性化理解并获得对生活的启示,发展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与社会发展的认知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自觉践行正面价值观。

整体化策略通过实现语言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的协同,以德运知,协同养德,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Frankenstein整本书中主人公遇到的具体道德问题,发生从认知到情感再至行为的转变。

(2)突出情境化策略,践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德育渗透

情境化策略是教师在整本书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德育元素还原到情境中,使学生参与、体验,从而理解乃至认同。基于Frankenstein整本书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创设以下三种类型的情境,形成情境链,突出情境化策略:①指向书中明确及典型情节的一级情境;②指向书中隐含的文化及德育信息的二级情境;③指向真实生活中的德育知识的三级情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情境链的三级串联,加强其德育感知。

[案例]

一级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以读者剧场的形式,将Frankenstein书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改为短剧。Frankenstein第六章描述科学家与怪物自分别后第一次相遇,通过怪物与科学家的对白,讲述怪物如何从懵懂无知到渴望爱再到最后由于失去爱而走入歧途的过程。该章节情节紧凑,对话较多,对动作、表情、心理的描写也很细腻,结尾处还意蕴深长,适合作为读者剧场的典型情境。学生在极具“动”与“乐”的朗读、模仿和表演的过程中走进整本书,把握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一级情境的创设让扁平的人物及其抽象的动机具象化。在共情演绎中,角色的代入使学生亲身体会真、善、美的道德内涵。

二级情境的创设是教师针对书中隐含的文化及德育信息设置情境问题,将其作为德育知识挖掘的停靠点之一,为后续德育渗透提供必要的情境。 比如,教师设计情境问题: The original title of the book is “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Let's explore why the author chose to name it “The Modern Prometheus” and why that part of the title was eventually removed. 该情境问题具有思考性与趣味性。 其情境探索无法靠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解决,而是需要学生对Frankenstein一书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和神话传说的背景知识进行探索。 因此,通过二级情境探索,学生联想时代背景,剖析现实意义,在情境中深入思考科学和知识探索的边界,以及科学实践与社会责任心。

三级情境是教师观照现实,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实际生活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和价值,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设计以下情境:In today's society, technology is advancing at a rapid pace. Innovations such as ChatGPT, AlphaGo, cloned animals, and 3D printing are gradually reshaping our lives. Do you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echnologies? What kind of changes do you think these advances will bring to society?通过对这些新技术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探讨了如下严肃的德育问题:科学实践如果缺乏社会道德的约束,那么人类的求知欲将会变成什么?学生对于德育有了真切的感知,德育也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深度化策略,推进整本书教学与德育融合

深度化策略是触及整本书知识内核,走进学生思维和情感深处的有效手段。深度化策略的目的是发现,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现(李松林,2014)。实施深度化策略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实现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终极价值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理解他人、理解自我,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聚焦核心知识的精准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批判性思维活动来强化深度化策略,推进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案例]

聚焦核心知识开展精准教学的核心在于准确把握目标核心知识、相关知识和衍生性次要知识。教师将探究Frankenstein的主题意义定义为目标核心知识,处于知识最中心圈层;将建立阅读基础、探索叙事技巧、挖掘形象内涵和研讨文化现象定义为相关知识,依次排列在核心知识的外围;将厘清人物关系、梳理故事情节、梳理人物经历、探究人物个性、梳理巧妙的伏笔对照和连接同主题拓展资源等作为衍生性次要知识,多方位补充。核心知识统摄相关知识,衍生次要知识,有助于教师深入主题意义探究的深层结构,精准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全方位感受整本书的人文价值,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

以问题为导向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活动,其核心在于发展学生基于证据的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判断。比如,教师分析Frankenstein中的人物形象时,将“人物形象是什么?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人物形象的变化传达了什么信息?”作为导向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渗透德育元素。学生分析了传统的正面人物,如Henry Clerval、Robert Walton、Justine Moritz、Elizabeth Lavenza等;分析了脸谱化的负面人物,如the old man、children、villagers等;也分析了展示野蛮与文明碰撞的复杂人物,如Victor Frankenstein、the monster。教师通过分析正面人物的榜样作用及崇高形象,显性传达德育元素;通过分析负面人物避免直接说教,达到隐性教化的功能;通过分析复杂人物面临道德抉择时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变化,发展学生价值识别与理解、推理与判断的能力。在分析人物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对立的价值冲突,培养道德认知、意识和判断力。

(4)注重活动化策略,提升德育渗透功效

德育渗透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活动化策略强调以活动为依托,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参与活动获得德育知识,而非教师直接讲解和传授。因此,教师为Frankenstein设置读后活动来强调体验和感悟德育知识(见表3)。教师可将活动目的划分为知其义、悟其义、化其义三方面,以其为驱使,强调活动过程中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产出一个或一系列作品。

表3 Frankenstein读后活动

读后活动

 以Frankenstein in the 21st Century为题,创作迷你小说,思考如下问题:如果科学家在21世纪的社会创造出了一个生物,科学家将会如何对待它,社会将会如何对待它,它在现在的社会将会遇到什么麻烦?

活动目的 

①知其义,即通过解读作者背景知识、整本书人物关系、情节脉络,加强对Frankenstein整本书的理解;

②悟其义,即通过剖析典型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加强对Frankenstein整本书主题的理解;

③化其义,即通过探索主题,发掘价值,创作迷你小说,培养对文本的现实观照力。

活动过程  

①学生拓展整本书写作背景及作者个人背景,分析整本书的时代意蕴;

②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及情节思维导图,解说小说描述的内容、揭示的人际关系和运用的语言与时代背景相呼应的关系;

③学生绘制科学家与怪物的性格分析图,重点分析致使性格发生变化的重要事件及时间节点;

④学生以科学家的悲剧为研究主题,研究文本,分析造成科学家悲剧的原因,解读整本书的哲学意蕴;

⑤学生以怪物的悲剧为研究主题,研究文本,分析造成怪物悲剧的原因,解读整本书的哲学意蕴;

⑥学生创作迷你小说,从自身视角理解与反思,展示自己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抉择能力。

3.内化德育,检测德育效果

德育视角下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离不开真实性评价来检测德育效果。真实性德育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德育渗透活动整体运作效果的判断,二是对德育效果在学生身上表现的判断。具体涉及检测学生是否认同整本书中的德育观念,能否在新情境中践行整本书中所蕴含的德育观念,能否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反馈和深入反思。

[案例]

学生对整本书的思辨评析是指整本书阅读完成后,学生从思辨评析视角去审视写作特征、主题内涵、自我认知感悟等,主要以人物小传、书评、读后感等形式开展。本研究中,教师从德育教学效果角度对学生读后感进行质化评价。教师依据“情境——总结——体验”的德育落实模式,从学生能否梳理整本书承载的价值观、能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能否在新情境中践行新的价值观三方面审视学生对于整本书中所凝炼的德育元素的思考,具体指:学生能否以当事人的立场审视自己处于某个道德困境时作出选择的经历、感受和反思;学生能否对整本书折射的价值观进行总结性阐述;学生能否以旁观者的立场对当事人所做选择形成自己的评判;学生能否对生活中他人的选择进行评判;学生能否联系生活中类似情境反思自己当时的选择;学生能否从书中的一个人、一段经历的特殊性引申出对人性、生活的思考。对学生读后感进行以上方面的审视可清晰地发现书中的德育资源能否让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的品格有无明显发展,从而检测德育渗透效果。

四、结语

经典的英语文学名著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可以启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社会伦理、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思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灵活选择经典英语文学名著和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育人目标的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核心素养。

————————————

参考文献

陈祥梅、苗兴伟. 2022. 德育视角下的英语教学设计探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6):1-5. 

程晓堂、丛琳.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及实施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6):1-7. 

戴军熔. 2020. 英语文学作品阅读的价值探索与策略追寻[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8):7-12. 

胡萍萍、郑琼瑶. 2022.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分析[J]. 基础教育研究,(3):37-41.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17.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李松林. 2014. 深度教学的四个实践着力点——兼论推进课堂教学纵深改革的实质与方向[J]. 教学理论与实践,(34):53-56. 

鲁子问、陈晓云. 2021. 英语名著阅读教育实践探索[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檀传宝. 2007. 德育与班级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余婉儿. 2009. 香港小学语文新课程教科书中文学教材的德育元素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38):199-205.

本文作者:王燕平(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江南中学)
                  王玉艳(浙江商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