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应具有准确理解、积极传承和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行为。本文详细阐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教育实践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连接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内涵,并以国际受众易接受的传播方式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外国家及民众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和谐共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教育;国际传播
随着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内容融入中学英语教育实践,已成为必然之举和广泛选择。近几年,笔者在相关团队的支持下,较为深入地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育实践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育实践的双传形态,即在中小学英语教育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跨文化视角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发展基于全球文明视角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能力(鲁子问,2023)。
在中学英语教育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有效传播方式。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分析与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有效传播方式两方面,介绍中学英语教育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一、阅读与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材料,准确把握其内涵
一种文化由一个人类群体在其历史中积淀传承而形成,既有积极成分,亦有消极成分,中华文化亦如此(吴克峰、董颖波,2020)。在传播中华文化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非积极因素,如男尊女卑的观念,我们不应主动传播;但当外国受众提及这些消极因素时,我们不应刻意回避,而应基于人类文化共性(如任何文化都有非积极因素)进行客观解释与说明。这些都需要我们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任何传统都是历史传承的积淀。为了便于传承,形成了具有差异的外显形态与内核形态,这导致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已经潜移默化地印刻到人们的灵魂深处,进而表现为大众对文化表层形态的认知较为清晰,但对其精神内核的认知则较为模糊,这使得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时习以为常,有时却视若不见。
笔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教育实践中发现,这一现象在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播中非常突出,致使他们经常出现不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问题。 因此,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材料时分析与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教育实践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般而言,文化通常分为精神、制度与器物等(覃光广等,1988)。 在较为系统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实践中笔者发现,最容易为他们直接认知的中华文化形态是表征中华文化的器物和行为,而制度与精神则需要基于对器物与行为的文化解读。如介绍中国茶文化时,他们很容易就能辨识各种茶叶与茶具(器物层面的文化),也能以积极的心态观赏、尝试甚至接受茶礼与茶艺(行为层面的文化),而对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以礼待人的礼制、四时平衡的生命意识、尊重与谦逊的品格追求等(孟姗姗、孟星星,2021;丁以寿,2006),则需要多次反复听相关解读才能逐步理解,且有时理解并不到位,要真正接受则需要更多努力。因此,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器物和行为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直接、有效的抓手。考虑到器物与行为更为显性,精神与制度通常显性或隐性地体现在器物与行为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教育的实践更适合从器物与行为两类进行分析。
以下分别以万里长城和妈祖祭祀两个案例,说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教育实践中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方法。
笔者曾接受邀请向伊朗学生Harim介绍中国长城。中国七年级某班的全体学生与笔者一起阅读伊朗学生提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文化遗产官方网站中对万里长城的介绍(UNESCO,2013a)(难词、难句已加注释),并观看基于相关内容剪辑制作的英语视频。由于这两份材料的设计目的并非让中国学生理解万里长城优秀文化内涵,因此并未向世界讲述万里长城的全球文明价值,其对万里长城的内涵并没有显性说明。
万里长城是一种物质存在,其外在形态非常显著,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观看视频,分析万里长城的功能,学生很快发现其功能为防御(defense)。笔者询问学生:Who does it defend? 学生均能明确回答:Enemies.笔者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防御敌人的目的,学生经过讨论回答:For a peaceful life.学生通过分析发现万里长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质形态的内涵是和平,即中国人民为追求和平生活而建设万里长城。笔者接着问学生:Do you think only Chinese people hope to have a peaceful life? 学生当然给出否定回答。此时笔者给学生发放课前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快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被列入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目录的城墙,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万里长城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防御性城墙一样,均反映了爱好和平与保卫和平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这一过程从器物到功能再到目的最后到精神价值,并通过世界上的同类器物印证这一精神价值,进而比对全人类共同价值内涵,认识到万里长城能典型反映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从外显形态到精神内涵的分析和引导过程。
另有一次,笔者受邀向一所位于北美滨海某小镇的小学生介绍妈祖文化。中国高二某班全体学生与笔者一起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中对妈祖文化的英文介绍(UNESCO,2013b),并观看根据妈祖祭祀新闻编辑加工的英语视频。如前例所述,这一材料并非为中国学生分析妈祖文化精神内涵并向世界介绍妈祖文化所编,所以其内容并没有显著呈现妈祖文化精神内涵及其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联。于是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相关英语材料,发现妈祖文化的内涵以及妈祖文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联。
任何传统文化都是在其文化群体内通过代际传递而形成的历史积淀,因此天然具有代际传播的优势。研究发现,对于价值内涵的传播,通常以最容易为大众理解的故事为外在形式,以形成有效传播,其内在机制为以故事中的人物行为隐含地表达价值内涵(麦尚文,2009; 陶红,2006)。故而,对于故事形式的中华文化,按照其传播过程与形式进行溯源分析,有助于发现中华文化故事的价值取向,进而确定其内涵。这一分析过程要求学生先理解英语材料,获得表层信息,然后深度分析材料中未直接表达的要素,尤其是溯源分析其传播过程,从而指向内涵的挖掘。
通过阅读妈祖的相关英语材料,学生可以获得如下直接信息:妈祖文化起源于福建,存在于我国沿海地区以及世界上很多沿海国家和地区,是一种祈祷海洋神灵保佑的信仰和活动,至今仍是一种广泛的文化实践行为,主要形态是妈祖祭祀。妈祖祭祀表现为人们祈求妈祖保佑人们的海洋生产和生活的行为。人们之所以信仰妈祖是因为来自民间口口相传和文字记载的历史传说——妈祖拥有相关神力,曾经以神力保佑人们的讨海生活。
在学生阅读文本、观看视频并基于内容完成妈祖文化相关信息的填表活动之后,笔者首先提问学生:Do you believe the stories about Mazu? Why or why not? 学生基本都给予否定回答,并认为这些都只是历史传说,而非历史事实。笔者进而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Why do people pass down these legendary stories instead of facts? 学生对此没有形成有意义的发现。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传说背后是否存在合理的信息支撑,比如看见妈祖在金光闪耀的云层里向渔民指示前进的方向,故事中金光闪耀的云层说明了什么。同时,笔者呈现了云层和太阳照射的方向,学生很快发现金光闪耀的方向是太阳所在的方向,即暗示该方向没有云层遮挡,也就意味着没有潜在的风暴,若渔民朝这一方向行船则可以避免风暴。这就意味着只要渔民朝着金光闪耀的云层的方向前进,则可避免海上的风暴,从而说明金光闪耀的云层实际蕴含着一定的海洋气象知识。妈祖传说故事的背后包含着海洋科学知识,人们以妈祖传说的故事为外在形式,有意或无意传播或传承海洋科学知识。
笔者让学生分组阅读广泛流传的10个妈祖传说故事,分析其背后是否包含某个科学知识。学生分析后发现,这些传说故事的内核皆为海洋科学知识,笔者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些传说故事皆是海洋科学知识的外在形式,古代人们以这种大众更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传播相关科学知识。但部分学生仍有疑惑,于是笔者让学生阅读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由人而神的神力传说,分析其背后可能涉及的科学知识以及传播该传说的目的,从而从全球文明视角印证这一方式的广泛存在。
有听课教师在课后与笔者讨论时提出,妈祖故事的传播目的不仅是发展对妈祖信仰的认知,更是传播海洋知识,这一步对于英语教师难度较大。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英语教师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专业发展的增长点,即这种阅读分析既可锻炼教师对故事文本语用功能的分析能力,亦可锻炼教师对文本的文化传播功能的分析能力。
这一分析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妈祖值得我们学习的行为与品格,学生均能发现“Mazu always helped others with her knowledge.”的高尚行为及其kind和helpful的品格,进而分析上述世界著名人物故事中与妈祖相同的行为与品格,并在教师引导下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角度发现妈祖故事与其他国家同类故事的共性。
之后,笔者让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小组集体讨论,每组完成100~150词的英文文本创作,分别介绍妈祖的时代背景与地理环境、生平事迹、影响以及妈祖文化的当代传承,最后全班讨论并优化每组文本,选择笔者提供的相应图片,共同完成约500词的妈祖文化介绍,提供给北美这所小学的学生。
这一过程从阅读介绍人物行为的文本,分析文本的语用功能与传播目的开始,到探究人物的积极行为与品格,再到用世界上同类人物故事印证这一积极行为与品格,进而比照全人类共同价值内涵,发现妈祖文化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取向,形成从人物行为到传播目的再到精神内涵的分析过程。
以上两个案例显示,无论是器物还是行为,均可运用溯源分析与广度印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图表示如下:
图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分析方法
笔者运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与专家团队先后分析了100多项中华文化内容相关材料,发现这一方法对分析英语材料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较为有效。
二、基于共同价值与受众可理解的方式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对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方法,已有相关理论研究(如黄伊宁,202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中,基于中华文化与受众自身文化的共同价值,采用受众可理解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促进他们较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笔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教育的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英语材料之后,均会开展指向真实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活动,如前述向伊朗学生介绍万里长城、向北美学生介绍妈祖文化等。在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传播中华文化的受众自身的文化及其所知的全球文明,确定所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此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例如,在向伊朗学生介绍万里长城时,以之前所述的万里长城体现的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价值内涵,以及伊朗的the Great Wall of Gorgan等联合国文化遗产目录中的其他国家的防御性城墙的和平文化内涵、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和平内涵作为共同价值基础。
在表达方式上,笔者引导学生采用受众可理解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常采用国际通行的文本或视频方式,如以图辅助文本理解的图文混合方式,或讲述者亲临实地的现场讲述方式,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国际组织制作的纪录片等形式,以及以历史文献、事实、数据、专家观点等为论据论证论点的论述方式。
关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笔者曾与多位外国专家讨论,且先后分三次向200多名外国受众调查,整理形成以下四种表达结构、两种表达方式和语言使用特性。
1.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四种表达结构
(1)先陈述论点再提供论据。这一表达方式为大多数外国受众熟知,且具有高度的可接受性。这一方式先表述中华文化内容的价值取向,进而从最强证据开始论证或说明,或者从最易理解的证据到最难理解的证据进行论证或说明,逐步进行解读。比如:Compared with other man-made defensive projects on the UNESCO list,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the largest, 21,196 km long. It represents the strong determination of Chinese people to protect the peace. 进而说明其地理跨度、建造时间跨度,以及建造的人力与物力付出等,充分论证万里长城的内涵。
(2)先视觉导入再说明内容。这一表达方式具有显著的传播性,效果尤其显著。这一方式先向外国受众呈现最具冲击力的内容,包括视频、图片、音频或多媒体融合,或生动的文字描述,随即进行解读,进而以此推进,直至较全面介绍。比如,介绍妈祖文化时,先呈现一个有趣的活动——世界海洋保护神的大聚会(Shmit, 2020),让外国学生感知到海洋保护众神的形态,甚至找出本国、本地文化中的海洋保护神,进而再说明妈祖文化的特性。
(3) 从小切入点到大结论。 这一表达方式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等受众能马上理解且认可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以此逐步论说,直到呈现大结论, 如: When you see a baby dog washed away in a flood, do you want to help her? I know you do, because you are kind. 然后逐步介绍各种日常善良行为,最后介绍孟子关于善端的观点(杨伯竣,1960)。
(4)从小故事到大道理。这一表达方式是人类各种文化广泛使用的寓言类的表述方式,中外文化皆有大量案例,适合讲述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庄子》中的不龟手之药(崔大华,1988)所讲述的“认知决定价值”这一大道理。因为这个故事中卖药方的人对不龟手之药的认知是使用这种药可以预防冬天洗衣时冻裂手,所以将药用来防止手冻裂。买药方的人的认知是冬天水上作战时,可以用这种药预防将士的手冻裂以提高战力,所以将药献给吴王,作为重要的战争物资使用,同样的药(人、物、机遇等皆如此),认知不同,价值便大不相同。
2.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两种表达方式
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时,以下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较为显著:
(1)运用熟知与认可的论证与说明方式。在具体论证与说明时,采用外国受众熟知且认可的论证与说明方式,如逻辑性、批判性表达,或苏格拉底式提问,或诉诸共情等。
(2)充分运用显性支架进行论证与说明。在具体论证与说明时,采用照片、数据、权威材料、客观材料、可信材料(如亲身经历)等为受众理解与接受且具有支持性作用的显性材料或方式。
3.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语言使用特性
在语言文字的选择中,笔者引导学生主要以两种基本的语词与语句结构进行中华文化传播,即采用表现尊重跨文化态度的语词和语句结构进行表达;采用具有权威性与客观性的语词与语句结构进行表达。例如,采用in various cultures,而避免使用in different cultures,因为different过于强调不同,而various突出的是多样,更具有尊重的意味;以及用“The UNESCO report list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rom ... University, ...”等具有客观性与权威性的表述,而避免“It is believed ...”等缺乏权威性的表述。
以上传播方式,无论是促进外国受众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是促进他们理解中华文化,以及基于自身文化与中华文化而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成效。对于语词和语句结构,由于内容非常丰富,笔者只是组织专家总结形成前述两个方向,而尚未对具体内容进行系统总结。
以上表达方法对于发展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无论是文本结构的选择能力,还是语词与语句结构的运用能力,成效均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教育实践,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亦有助于发展学生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英语课程聚焦的核心素养。
————————————
参考文献
Shmit, J. L. 2020. Water Gods and Sea Go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EB/OL]. https://historycooperative.org/water-gods-gods-of-the-sea/. Jan. 22, 2024.
UNESCO. 2013a. The Great Wall [EB/OL].https://ich.unesco.org/en/RL/mazu-belief-and-customs-00227. Sept. 3, 2013.
UNESCO. 2013b. Mazu Belief and Customs [EB/OL]. https://whc.unesco.org/en/list/438. July 2, 2013.
崔大华. 1988. 庄子歧解[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丁以寿. 2006. 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J]. 农业考古,(5):1-14.
黄伊宁. 2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方法论探讨[J]. 观察与思考,(9):62-70.
鲁子问. 2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育的实践探索[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12):1-6.
麦尚文. 2009. 价值传播与社会认同—— 《感动中国》 年度人物价值观呈现与传播分析[J]. 国际新闻界,(5):71-75.
孟姗姗、孟星星. 2021. 论中华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应用[J]. 文化学刊,(4):95-97.
覃光广、冯利、陈朴. 1988. 文化学词典[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陶红. 2006. 蚕桑文化的组织传播分析[J]. 重庆社会科学,(10):115-119.
吴克峰、董颖波. 2020.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 团结,(1):67-69.
杨伯竣. 1960. 孟子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
注:感谢夏谷鸣老师、陈晓云老师、Frank Doogan与翼渡文化团队对笔者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育实践与研究工作的支持。
本文作者:鲁子问(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信息化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