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的29节现场授课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考,我们既看到了小学英语教学取得的瞩目成绩,也看到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具和多媒体的过度使用、教学活动低幼化、教学模式僵化、情感教育生硬牵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重视板书等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减少对教具和多媒体的依赖;注重教学活动的合理性与认知挑战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理性对待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切忌跟风追潮;认真研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使语言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等。
【关键词】教学观摩;教具;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思维发展;情感教育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4年5月在西安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9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现场授课。由于肩负着现场评委这一重任,笔者全程参与,认真听课,收获颇丰。同时,两天半的听课让笔者感慨良多,喜忧参半。
一、取得的成绩
从29节现场授课来看,十余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实给小学英语课堂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日趋先进。授课教师们非常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注重教学形式与教学过程的直观、生动和形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重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注重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验和探索语言的意义与功能,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语言。
2. 授课教师的英语基本功让人欣慰。绝大多数授课教师的英语表达准确、流畅,有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的语音、语调优美、地道,且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赢得现场观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3. 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出色,其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授课教师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制作的课件精美、生动、妙趣横生。
从此次观摩研讨活动的总体情况来看,本次课改倡导的一些先进理念已然成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且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着实让人欣喜。但改革意味着改变,是对新事物的探索过程,必然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认真反思这29节观摩课的细节后笔者发现,授课教师在尝试将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普遍性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 过度使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
为了参加此次研讨会,授课教师及其团队做了精心准备,实物、玩具、图片、字块、字条等不一而足,更有令人目不暇接的课件和视频。有的授课教师为了向学生演示植树过程,还把塑料花盆、泥土、小树苗等带进了课堂。我们理解教师的初衷,或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或是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必要、得当的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确实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滥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却会走向反面:其一,实物、玩具、图片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也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其二,不恰当的实物运用既费时又会误导学生。以上面提到的花盆植树为例:首先,泥土和树苗对六年级学生而言,不是全新的需要在本节课认知的概念;其次,让学生在塑料花盆里放上一颗蔫蔫的小树苗之后,就憧憬树苗长成大树后带来的种种美好,这样的做法虚假,有作秀之嫌,而且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对植树活动的误解以及对树苗生长过程的忽略。
另外,有相当数量的授课教师以课前准备好的字条、字块代替板书。实物、玩具、图片等教具如果运用得当,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以字条、字块代替板书则实在是多弊而无一利。首先,膏药似的字条和字块,偶尔还夹杂着少量板书,在白板上并不美观。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而言,教师即兴而灵动的板书远比毫无生气的字条、字块更具感染力。
视频的过度使用在本次现场授课中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三十分钟的课堂,有的授课教师播放了好几段视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视频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很牵强,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又冲淡了学习氛围,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学活动有低幼化倾向
教学活动低幼化主要是指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且明显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突出的例子有:要求四年级学生打着拍子唱读日常对话的句子;让学生在白板上粘贴动物形状的剪贴,以此来代替让学生说出或写出相关的词汇完成句子;给五年级学生表演一眼就能识破的魔术以引出话题和相关词汇;让六年级学生看配音动画以代替阅读课文。
有人会说,上述活动生动、直观,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理论上讲,这种观点没有错。但“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应特别强调培养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教育部,2012)。以上活动不利于让学生感知真实的语言使用,不利于聚焦语言本身,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阅读文本的习惯。更为严重的是,频繁开展以上活动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在英语课堂上唱唱玩玩就能学好英语。
3. 教学模式僵化
除了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十余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让广大一线教师了解和熟悉了一些国外语言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本次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方法至上、模式至上。从表面上看,其教学程序与教学活动非常符合现代语言教学的理念。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
比如,有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对话时,生硬套用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模式,将对话转换成表格或完形填空等形式,让学生快速浏览对话后填写表格或完成相关内容的填空练习,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话所涉及的表面信息,将理解对话等同于了解对话中的信息。很少有授课教师将如何发起对话、如何得体应答、如何转换话轮、如何得体地结束交谈等作为理解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有悖对话教学的初衷,不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教育部,2012)的能力。
教师教学模式的僵化在故事型文本教学中亦有体现,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习惯性地采用从呈现到操练再到产出(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的教学模式。其典型做法是,教师将原本篇幅并不长的故事进行肢解,用简笔画、图片、生词块、动画和教师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讲解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完整地阅读和理解故事。这种做法相当于教师把香喷喷的馍嚼碎后喂给学生,学生失去了自己嚼馍的机会,自然也无从品味馍的柔韧和享受嚼馍给味蕾带来的快感。
(2)一成不变地将快速浏览(Skimming)文本和查找(Scanning)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局等信息作为读前活动。虽然这种做法在今天的阅读教学中似乎已成为经典套路,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将此作为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不二选择,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适合故事型文本的教学。故事阅读有别于以信息获取为目的的新闻阅读,其动因源于悬念,其乐趣在于过程,快速浏览文本和查找相关信息的做法会淡化甚至扼杀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另外,本次研讨会规定,每位授课教师的授课时间只有30分钟。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教学效果,为短短的30分钟设计了诸如预测、讲解、朗读、结对活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有的授课教师甚至在最后5分钟时布置写作任务,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完成从理解语言到产出语言的过程。课堂上,只见教师走马灯式地换活动、急急忙忙地走程序,学生却是满脸的漠然和无所适从。
4. 情感教育生硬、牵强
总体而言,此次观摩研讨会的授课教师对英语课程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力图在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价值取向。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在做法上显得生硬、牵强,实际效果难如人意。
首先,有不少教师习惯告诉和说教。其表现方式如下:其一,在学生阅读故事前就急于将故事的寓意告诉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去领悟故事的内涵和道理。其二,在临近下课时播放一个与课文内容关系并不紧密的视频,再配上一两句对小学生而言显得空洞的人生哲理;有的甚至在下课铃响后才匆匆忙忙地在屏幕上呈现几句口号似的说教。
还有的授课教师忽视文本线索,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做一些与文本内容完全无关的、想当然的推测,并以此作为情感教育的契机。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还会使学生养成阅读时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
三、改进建议
1. 重视板书等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减少对教具和多媒体的依赖
根据笔者的观察,尽管现场授课教师均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师的杰出代表,但总体而言,教师的板书能力并不乐观。许多授课教师用一些字条、字块代替板书,不排除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现场板书的能力缺乏自信。其实,对学生而言,教师潇洒的书写动作和漂亮的英语板书是无言的感召,也是一种美育,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英语的感知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如果教师过分依赖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就有可能把课堂教学演变成教师一厢情愿的走程序。一节好课是师生合力创造的结果,其过程充满变数和未知,绝非依靠教师单方面的预设就能成功。而灵动的板书能为这个创造过程提供便利和可能。
因此,一线教师须充分重视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尤其是板书的训练,减少对教具和多媒体的依赖,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信。
2. 注重教学活动的合理性与认知挑战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是人一生中智力和精神发育最重要的阶段,教师及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都会对学生的智力和精神成长产生不可小视的影响。合理的、符合生活逻辑的教学活动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一定难度、能对学生现有的认知形成挑战的教学活动可以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思维。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首先,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由于过分专注教学活动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而忽视其合理性和逻辑性。比如,有的授课教师在教学一段中美儿童关于联合国大楼的对话时,将美国儿童的一段话移植到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身上,让潘基文问出如“你们中国有联合国大楼那样高大的楼吗?”这样明显不合情理的问题。另外,有些授课教师在师生话语交流中只关注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而无视内容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关于认知挑战性问题,有的授课教师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反复讲解和练习学生已学已知的东西;也有的授课教师为了课堂的表面精彩,尽量降低提问和活动的难度,使学生无需思考即能回答问题和完成任务,导致一节课结束时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没有收获或收获甚微。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不习惯思考,不愿意花工夫学习和尝试新的东西。程晓堂教授在此次观摩研讨会上曾启发大家思考:为什么全中国的小学生在春天都喜欢做同一件事?该问题发人深省。笔者以为,全中国小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同样的回答,并非他们真有同样的爱好或行为,只是因为这是来自课本的、无需动脑的、最省劲的回答,而真实、有意义、有创意的回答必须是思考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教师想当然地把兴趣和难度对立起来,以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与活动就一定会扼杀学生的兴趣,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要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而且这种所得是学生通过动脑,用思维挖掘出来的东西”(张正东,2008)。注重教学活动的合理性与认知挑战性对“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育部,2012)不可或缺。
3. 理性对待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切忌跟风追潮
目前,生硬套用某一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已成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公开课上,任务型语言活动泛滥、故事被肢解、学生“被理解”等现象普遍存在;形式重于内容、以游戏代替学习、以表演代替操练的做法仍很常见。教师们将某一教学法视为新课程的代名词,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将一些所谓的先进教学法推崇的教学活动与技巧等同于先进的教学理念,不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授课对象及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加选择地将其搬进课堂。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最佳教学法和万能教学模式,我们切不可盲目跟风追潮。任何教学法和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局限。突破流派门第的藩篱,从各种教学法中汲取营养才是明智的选择。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是一个绝对、孤立的概念,其先进性只能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得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得到证实。理性的做法应该是,综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授课对象、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
4. 认真研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使语言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
情感教育生硬、牵强,其成因可能是:教师普遍认为小学英语课文内容太简单,很难找到情感教育的契机,而由于此次教学观摩活动的特殊性,总得想方设法体现情感教育的理念,于是就出现了告诉、说教及生硬外加的现象。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这只是特殊场景下的特殊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常态性,不必多虑。可笔者却从中注意到一些普遍的倾向和问题:许多教师倾向于在简单的语言与浅显的内容之间画等号,误以为小学英语课文的意义只在于提供词汇与句型教学的契机,而忽视对课文内容和内涵的认真理解和挖掘,导致出现情感教育与语言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其实,简短的语言可以承载深刻的道理,看似浅显的内容同样可以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以Baby Becky这一教学材料为例,这是一篇语言简单、内容有趣、内涵丰富的小故事。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名叫Becky的小宝贝,Becky还不会用成人的词汇,只会用“Goo!”“Blub!”和“Waaaaa!”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一天,Becky想吃冰激凌,便利用路上遇见脸上满是冰激凌的宝宝,吃冰激凌的男人、女人和情侣等机会,努力用自己的词汇向妈妈表达想吃冰激凌的意愿。然而,妈妈每次都自以为是地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和回应Becky的“Goo!”“Blub!”和“Waaaaa!”,完全没有理会Becky的真实意愿。几番努力都不能如愿,Becky又累又伤心,便不再吭声,而此时妈妈却说:“Becky,你好安静!真是一个乖宝宝!我们去买冰激凌吧!”很显然,该故事并非表现一般意义上的母爱或亲子之情,其寓意非常深刻。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后,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诸如“在与成人相处中,你有类似Becky的苦恼吗?”“面对Becky的妈妈,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明白凡事不能只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不难看出,若要真正解决情感教育和语言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文本,善于挖掘文本内涵,并以文本为依托开展情感教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教学语言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此同时,笔者吁请有关部门严把教材关,确保教材的编写质量,尽量多编入一些类似于Baby Becky的语言简单、内容有趣且内涵丰富的课文,让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且学后有益。
四、结语
笔者根据自己对本次活动中29节现场授课的观察与思考,集中讨论了教具与多媒体的过度使用、教学活动低幼化、教学模式僵化、情感教育生硬牵强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但是囿于视野、学识、篇幅等因素,对问题的讨论难免会挂一漏万,甚至存在谬误,敬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和唯一目的是,呼吁教师们在学习和接受先进理念的同时要注意回归文本,切实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正东. 2008. 英语教学论[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