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存在表层化的问题,部分教师的目光停留在语言知识的学习或表层信息的提取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应在语篇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开展预测、想象、概括、分析、推理、归纳、建构等具有思维含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篇教学;思维能力
一、引言
语言学习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习得,更需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和提高人文素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教育部,2012)。语篇教学是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不少教师在实施语篇教学时,或停于文本语言形式的学习与操练,或止于文本表层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致使语篇学习过程味同嚼蜡,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文拟以笔者执教的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中Story Time板块的语篇教学示范课为例,阐述如何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课语篇内容围绕兴趣爱好这一话题展开,以Mike的口吻介绍了自己和好朋友的兴趣爱好,涉及的主要语言项目为句型“I/They like doing . . .”和“He/She likes doing . . .”以及部分有关兴趣爱好的词汇。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1. 读前环节——“走近”语篇,激活思维
读前环节是正式学习语篇前的准备阶段,其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头脑中与语篇相关的已有图式,为学生充分获取和输出文本信息、建构知识和提高能力做好铺垫(张泰刚,2016)。教师应围绕话题科学设计读前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
(1)自主提问,推测信息
兴趣爱好这一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是介绍自己或描述他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导入环节,教师没有直奔本课话题,而是分两步帮助学生建构起兴趣爱好和介绍之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描述新老师,在师生互动交流中了解新老师的姓名、职业、年龄、外貌特征等信息。自由对话交流活动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关于人物介绍的相关语言储备。
接着,教师设计了Ask and Judge的游戏,利用多媒体呈现了描述教师信息的四句话(见图1),其中有一句是不真实的。学生围绕信息自主提问,并根据教师的回答推测和判断不真实的句子。自主提问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的空间,解放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围绕信息积极提问,审慎推断,最终找到了答案。
图1
师生对话如下:
T: Look, here're four sentences about me, but one is false. Please ask me some questions and try to find the false one. You have five chances.
S1: What nice food can you cook?
T: Potatoes with meat, tomato soup, fried fish and so on.
S2: What books do you like reading?
T: I like reading English stories, and I also like picture books.
S3: Where do you play basketball?
T: I often play it in the playground after school.
S4: When do you dance and who dances with you?
T: I often dance with my son at the weekends.
S5: Can you dance for us now?
T:(教师无法展示跳舞。)
Ss: Number 4 is false.
T: Great! I like cooking, reading and playing basketball. These are my hobbies. I don't like dancing and I can't dance well.
以上两项活动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效实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同时,将本课话题融入介绍自己或他人这一系统框架中,能帮助学生建立该话题与框架中其它分支话题之间的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2)聆听录音,概括大意
概括是在思想上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事物或者将某种事物已经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朱智贤,2002,转引自张泰刚,2016)。
师生了解彼此信息后,教师向学生呈现了Mike和朋友们的人物头像,引导学生整体聆听录音,概括语篇的主旨大意。概括涉及对信息的综合与归纳,该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概括所需要的结构支架和话题选项,另一方面在听录音前向学生渗透了听力策略,指导他们边听边速记所听到的关键信息。学生所记录的关键信息支架也为进一步学习语篇做好了铺垫。教学过程如下:
T: Boys and girls, you know a lot about me, such as my name, job, age, appearance, hobbies, and so on.(PPT呈现这几个话题选项) Look, Mike is introducing himself and his friends now. What aspect of himself is he telling us? Let's listen to Mike and find the answer.(PPT呈现结构支架:He is telling us about . . .) You can write down some key words on the paper.
. . .
Ss: He is telling us about their hobbies.
T: Good. Today we'll study Unit 4 Hobbies.
2. 读中环节——“走进”语篇,发展思维
读中环节是学生学习语篇的重要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理解语篇内容和掌握语言项目,更要渗透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语篇的内在逻辑和人物话语的内在逻辑,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对语篇进行观察、预测、比较、分析、判断和推理,进而发展思维能力。
(1)观察插图,预测与构想文本
利用插图引导学生预测语篇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语篇(樊凯,2016)。学生在聆听语篇录音和记录关键信息的过程中把握了文本大意,也对语篇中部分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了模糊的认识。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分别呈现了语篇插图以及与这些孩子爱好相关的其它干扰图片(见图2),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本课的新语言项目“I like doing . . .”,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预测文本中人物的兴趣爱好,自主构想文本细节。该活动既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搭建了语言支架,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语言项目,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
图2
在学生预测语篇情节的过程中,教师还追问学生作答的依据,旨在挖掘他们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学生预测Mike的绘画爱好后,教师追问学生理由;有学生说是在聆听时记录了与之相关的关键信息,也有学生是根据四年级下册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中Story Time板块的内容得出答案。再如,部分学生没有选择Mike爱好踢足球,原因在于图片传递的信息是Mike足球踢得并不好,应该不是他的爱好。
简单的“看图——预测——追问——阐述”的过程,体现了教师培养学生读图、猜测等方面阅读策略的意识。适度等待与伺机追问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图文匹配,理解与建构语篇
在学生充分预测后,教师引导其先自主默读语篇,划出关于人物爱好的动词短语,然后在组内自选一个人物,尝试用第三人称单数的语言结构“. . . likes doing . . .”描述人物的爱好。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逐图核对答案,巩固和强化新语言项目的结构和用法。在核对答案的过程中,学生还借助学习策略理解和掌握了新词的音、形、义。例如,在处理杨玲的爱好reading stories中的单词story时,有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杨玲阅读的故事书封面习得单词,也有学生将其与教材中各单元第一板块出现的Story Time图标建立起联系。最后,师生共同基于语篇文本信息构建思维导图,发展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可视化的能力。
学生在理解语篇时,既要重视语言文字信息,也要关注文本插图等非语言文字信息。上述的图文匹配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在验证预测的过程中理解了语篇的细节,掌握了新语言项目,还促使学生不断建构语言文字与插图情境之间、语篇文本与思维导图之间的联系,进而内化了语言学习的策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理解和判断能力。
(3)判断正误,细节分析与推理
解读语篇内容时,不能拘泥于文本的表层信息,还应深入研读教材,引导学生“既要读懂显性的文本信息,更要挖掘语篇中隐性的相关信息”(蒋建妹、秦益锋,2014),在甄别和推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理解文本大意和部分细节后,教师围绕语篇设计了深层次判断信息正误的活动,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判断正误。学生虽然读懂了文本的意思,但不能直接得出练习的答案,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评价、推理、解释。判断正误题如下:
① Mike can play football well.
② Liu Tao is good at table tennis.
③ Liu Tao can help Mike with football.
④ Yang Ling has many story books.
⑤ Yang Ling wants to be a pianist(钢琴家).
⑥ Su Yang likes swimming. Su Hai likes swimming too.
在以上判断正误练习中,第①、④、⑥题属于理解性题型,需要学生深入分析语篇细节才能得到答案。在做第①题时,学生通过分析文中“. . . but I am not good at football.”一句得出答案,教师进而与学生共同讨论了be good at这一难点的用法。第④题要求学生对语篇中“She likes reading stories.”和“She has a lot of books.”这两句话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处理第⑥题时,学生根据文中“They both like swimming.”一句推断出答案,教师也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难点both的用法。教师还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用both描述相关人物的信息,巩固教学难点,丰富思维导图。学生的描述如下:Mike and Liu Tao both like playing football. Mike and Tim both like drawing.
第②题和第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文中没有给出提示信息,因此答案不唯一,需要学生根据插图或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分析和推测原因。如第②题,文中只提及Liu Tao喜欢打乒乓球,并未说明他是否擅长。有学生认为是错误的,缘于文中未曾提及;也有学生认为是正确的,其判断依据为插图中Liu Tao打乒乓球时潇洒的姿势。再如,回答第⑤题时,学生的答案和缘由也不尽相同。最后,教师向学生呈现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一课中Yang Ling梦想成为钢琴家的插图,既帮助学生建立起兴趣与梦想这两个话题之间的联系,又实现了不同单元、不同话题之间的有效整合。
第③题是启发性题型,要求学生在了解Mike和Liu Tao各自爱好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和推理来理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潜在信息。
以上六道判断题的设置,既使原本简单的文本阅读有了广度和深度,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学生在细读、判断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思考问题,并根据语篇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比较和推理,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因此,判断正误活动适时、适度地触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真正使学生借助思维带动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维。
3. 读后环节——“走尽”语篇,拓展思维
读后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输出目标语言,不断内化语言,拓展思维,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依托思维导图,归纳与重组语篇情节
思维导图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语篇发展的脉络,也能在概括和重组信息的过程中,有效彰显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动性。
本课所学语篇的情节和语言相对简单,情境也较为单一,只呈现了关于Mike介绍自己和朋友们爱好的内容,但并未提及介绍爱好的背景及原因。教师为语篇创设了如下前置情境:There are many clubs in the school. Mike and his friends want to join the clubs. Mike is recommending clubs to himself and his friends now. 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多个俱乐部的名称,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思维导图(见图3),在组内分析1~2个人物的兴趣爱好,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俱乐部。
图3
在小组汇报与展示环节,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观点鲜明,有理有据。以一位学生推荐Mike参加足球俱乐部为例:
Look, this is Mike. He likes drawing. He also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and he can play it very well.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too, but he is not good at football. I think he should join the Football Club. He can get more exercise in the club. Mike and Liu Tao both like playing football. Liu Tao can play it well. I think he can help Mike, and Mike will play it well some day.
前置情境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了平台,思维导图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搭建了支架。该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归纳与重组中得到了有效训练。
(2)创编介绍讲稿,运用与转换语言项目
教师延续上一环节学校俱乐部招募会员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表格提示(见下表),为自己和好朋友选择合适的俱乐部,并拟一份介绍讲稿。
教师所提供的表格中不仅含有俱乐部名称,还包括性别、年龄、身高、爱好等限制条件。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巩固运用了本课所学语言,也帮助学生增强了兴趣爱好属于介绍自己或他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表格所提供的条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综合分析自身及朋友的特点,并将其与限制条件进行对比。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维得到了极大挑战,他们能用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了语言输出时走过场或表达空洞等现象。
三、结束语
英语语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教师应以语篇文本为依托,以问题和活动设计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目标,在阅读的各个环节启动学生的思维因子,让学生边思边学,以思促学,使学生在“走近”语篇、“走进”语篇和“走尽”语篇的过程中,知识、能力和思维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
————————————
参考文献
樊凯. 2016.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6):1-5.
蒋建妹,秦益锋. 2014. 依托故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8):12-15.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2015.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T]. 南京: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2016.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T]. 南京:译林出版社.
张泰刚. 2016.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4):17-21.
————————————
附录:教材文本
Unit 4 Hobbies
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and football. I can play basketball well, but I am not good at football. I like drawing too. I usually draw in the park with my brother Tim.
This is my friend Liu Tao.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too. He is good at it. He also likes playing table tennis.
This is Yang Ling. She is my friend too. She likes reading stories. She has a lot of books. She also likes playing the piano.
Here are Su Hai and Su Yang. They are twins. Su Hai likes dancing. Su Yang likes watching films. They both like swimming.
————————————
附作者信息:沈国锋 江苏省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