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小学篇)2023年第05期:有效设计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策略(广东:廖育环)

【摘  要】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文本语言,理解文本内涵,进行实践运用和迁移创新。本文以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Read and Write板块的教学为例,阐释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即活动与教学目标要一致,活动之间要形成逻辑递进的关系,活动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密度要合理调控。

【关键词】阅读活动;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设计由浅入深、关联递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教育部,2022)。教师通过活动设置语境,通过活动点拨语言,通过活动观察学情, 通过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活动与目标不一致、活动之间缺乏逻辑递进关系、活动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活动的密度分布不合理等问题。

本文以人教版《英语》 五年级上册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中Read and Write板块的教学为例,阐述设计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活动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清晰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模糊的教学目标无法引导详尽的教学过程设计,进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敖娜仁图雅,2016)。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活动的意图是什么?活动与教学主题是否相关?活动是否必要?活动能否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唯有对上述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才能确保活动的设计和安排都围绕教学目标,使每个活动都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避免出现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相脱离的情况。

五年级上册Unit 3中Read and Write板块是读写结合课。本节课第一部分是阅读两个便条,第一个是Wu Binbin's note,第二个是Grandpa's note;第二部分是模仿第一部分写一个简单的便条。在备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理解两个便条的内容,学会运用如下两个核心句型:I don't like ... but ... is/are OK. I like ... but not ...

2.借助板书复述两个便条的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本节课便条的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

4.在模板的指引下自己写简单的便条。

5.形成均衡饮食的健康生活观念。

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读前、读中、读后的多项教学活动。

1.读前环节激趣导入,揭示文本主题

读前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复习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句型和词汇。 为了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创设了同桌问答活动,让学生复习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drink/vegetable/fruit?” 和词汇ice cream、 vegetables、 salad、 chicken、 onion、fresh、 sweet、 healthy、 delicious、 hot等,为接下来学习新授内容做好铺垫。在读前第二个活动中,教师创设Wu Binbin和爷爷要外出,留下机器人Robin在家做饭的情境,由此揭示本课的主题,同时让学生预测以下问题:What will Robin cook?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中环节策略指导,挖掘主题意义

本节课的读中环节分别创设了速读、跳读、细读Wu Binbin's note、细读Grandpa's note和深度读五个活动。

[活动1] Read and answer.

学生快速阅读文本,而后回答如下两个问题:Whom are the notes for? Whom are the notes from? 以此引导学生大概了解文本的整体内容。

[活动2] Read and underline the words of food.

学生从文本中找出食物类单词,理解文本大意。

[活动3] Read Wu Binbin's note and fill in the table.

学生细读第一个便条,完成表1中Wu Binbin的部分。

表1 便条信息梳理

 

Favourite food

Like

Dislike

Wu Binbin

 

 

 

Grandpa

 

 

 

教师通过问题“What's Wu Binbin's favourite food/vegetable? Why?” 让学生细读第一个便条,梳理出Wu Binbin的食物喜好,学习核心句型“I don't like ... but ... is/are OK.” ,达到读懂、理清第一个便条内容的目的。

[活动4] Read Grandpa's note and fill in the table.

与活动3的方法一样,教师设置了两个问题:What's Grandpa's favourite food/vegetable? Why? 以此引导学生学习以下核心句型:I like ... but not ... 达到读懂、理解第二个便条内容的目的。

在活动3和活动4中,教师带领学生逐一分析Wu Binbin和爷爷的食物喜好,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喜欢的食物、可以接受的食物和不喜欢的食物,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主题意义。

[活动5] Read and think.

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文本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What does Robin cook? What should Robin cook? What can Wu Binbin and Grandpa both eat? If you are Robin, what will you cook? 学生深度阅读积极思考找出Wu Binbin和爷爷都能接受的食物。

通过以上五个读中活动,不仅有效指导了学生的阅读策略,还帮助学生掌握了核心句型,达到了理解文本和深挖文本主题意义的目的。

3.读后环节迁移运用,内化主题意义

本节课笔者创设了三个读后活动。

[活动1] Retell the notes.

学生根据填写完成的便条信息梳理表(见表2)和如下句型,复述两个便条的内容。

Wu Binbin's/Grandpa's favourite food is _______.

He doesn't like _______ but _______ is OK. 

He likes ________ but not ________.

表2 完成后的便条信息梳理



 


Favourite food


Like


  Dislike


Wu Binbin


ice cream, onion, salad


chicken


beef


Grandpa


chicken


vegetables


carrots

 

[活动2] Summarize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notes.

为了让学生明确便条的结构和内容特点,首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写便条的要点,分析文本的内容特点,让学生领悟文本蕴含的主题意义:要想保持身体健康,饮食一定要均衡。

[活动3] Write a note to Robin.

在归纳如何写便条之后,教师告诉学生Robin也将为班上的所有同学服务,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后独立给Robin写便条,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饮食均衡。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内化了本节课的主题意义。

以上10个活动均紧扣预设的教学目标,其中读前的两个活动和读中的五个活动对应目标1,读后的活动1对应目标2,读后的活动2对应目标3,读后的活动3对应目标4,读中的活动3和活动4以及读后的活动2和活动3同时对应目标5。由于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因而有效避免了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不一致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活动要具有逻辑关系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教育部,2022)。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遵循活动难度由易到难、能力要求由低到高的原则,使前一个活动成为下一个活动的铺垫,让课堂活动成为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帮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阶梯中建构知识,形成深层认识,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而问题是有效连接各个活动的有效抓手,因此本节课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各个阶段设计了彼此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问题。

1.利用问题引导学习与理解

读中环节的活动1中,教师设置了“Whom are the notes for? Whom are the notes from?”两个问题,让学生整体了解文本内容。读中环节的活动3和活动4中,设置了“What's Wu Binbin's/Grandpa's favourite food/vegetable? Why?”等问题,并带领学生逐一分析Wu Binbin和爷爷的食物喜好。读中环节的活动5中,教师通过提问“What does Robin cook? What should Robin cook? What can Wu Binbin and Grandpa both eat? If you are Robin, what will you cook?”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并深度思考,让他们意识到Robin做出chicken ice cream是由于错误理解了便条内容,并让学生体味其中的幽默意味。

2.巧设问题引导应用与实践

读后环节的活动1中,在让学生复述文本之前,教师设置了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Robin? 引导学生对Robin的饮食习惯进行评价,接着对学生说:Can you say what is in the note? 引导学生借助完成后的表格分别复述Wu Binbin的便条和爷爷的便条,从而引领学生从学习理解阶段自然过渡到应用实践阶段。

3.问题引领促成迁移与创新

在读后环节的活动3中,学生总结如何写便条之后,教师告知学生Robin将为全班服务,并设置问题:What would you like Robin to cook?该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如何给Robin留便条,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独立写便条。这样既降低了写作练习的难度,又能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迁移运用。

上述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连接,使本节课形成了“输入——内化——输出/创造”的完整学习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理清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等,还能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活动要激活学生思维

《课标》明确指出,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教育部,2022)。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活动看似热闹活跃,但很多流于形式,没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引发学生真正思考。因此,如何在英语阅读中让学生思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引领学生深刻思考和保持思考的积极性,是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邓黎莉,2019)。

1.通过文本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读中环节的活动3细读Wu Binbin's note的任务中,教师让学生学习核心句型“I don't like ... but ... is/are OK.”时,通过语言支架引导学生造句,如:He doesn't like yellow but red is OK./He doesn't like tomatoes but potatoes are OK.接着,教师让学生分析句型中前后两个空的用法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得出前后两个空所填的内容应该是同一类词汇。

又如,读中环节的活动4细读Grandpa's note中,在学习句型“I like ... but not ...”时,同样通过语言支架引导学生造句: I like fruits but not mangoes. I like drinks but not coffee.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得出前面的词是后面词的上义词。 通过学思结合的英语学习活动,学生轻松学会了本节课的两个核心句型“I don't like ... but ... is/are OK. I like ... but not ...” 的用法。 这样的活动设计在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关注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文本分析,提升学生的推断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使用特定的语言结构,检查学生的课堂理解情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郑璐,2018)。例如,读中环节的活动5中,教师问学生:What does Robin cook? 当向学生展示了Robin烹饪的chicken ice cream以后,再追问学生“What should Robin cook? What can Wu Binbin and Grandpa both eat? If you are Robin, what will you cook?”等有关文本内涵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和领悟文本内容,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推断能力。

3.通过文本提炼,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读中环节的活动3细读Wu Binbin's note和活动4细读Grandpa's note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清两个便条的内容,教师设置了表1,带领学生逐一分析Wu Binbin和爷爷的食物喜好。为了顺利完成表格,学生需要在真正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提炼和总结。

又如,读后环节的活动1中,学生借助表2和教师提供的句型,结对复述所学文本。表2和教师提供的句型既为学生复述文本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支架,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没有过于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才能很好地复述文本。该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运用实践的机会,还让学生在复述文本的同时再次提炼文本主旨内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4.通过文本创编,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读后环节的活动3 (Write a note to Robin) 中,教师设置了一个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给Robin写便条。 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教师还设计了以下写作任务的模板:




Dear Robin,

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_. It is _____.

I like ______. It is ______.

I don't like ______ but _____ is/are OK. I like ______ but not ______.

Thank you.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模板的提示,并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仿写给Robin的便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样的任务需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完成。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鼓励他们自己创编便条内容。这样的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活动要合理调控密度

许多教师不能有效把握活动的密度。有些教师设计的活动密度过大,节奏过快,需要扎实操练之处却匆匆而过,以致出现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跟不上、教学效果差等问题,这与教师没有关注学情、设计的活动过多有关。所以,教师要根据学情有效把控活动的密度。而有些教师设计的活动密度太小,节奏太慢,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深层次的活动,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机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如下策略来合理把控活动的密度:

1.课前认真预估每个活动的时间

教师在课前设计活动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活动的难易程度,认真预估每个活动所需的时间,预设活动的节奏,力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语言的理解、内化、巩固和迁移创新等,让学习真正发生。

例如,在课前,教师逐一认真预估了每个活动的时间。读前环节的两个活动用时预估5分钟,其中第一个活动是复习相关的句型和词汇,给学生2分钟时间进行同桌练习,然后检查两组学生,用时预估共3分钟;读前环节的第二个活动创设情境,揭示主题,让学生预测 Robin会烹饪什么食物,用时预估2分钟。读中环节的五个活动用时预估20分钟,其中第一个活动速读回答问题和第二个活动跳读找出食物类单词,用时预估各2分钟;第三个活动细读Wu Binbin的便条、第四个活动细读爷爷的便条,用时预估各6分钟;第五个活动再次深入读Wu Binbin的便条和爷爷的便条,用时预估4分钟。读后环节用时预估15分钟,复述文本、总结便条写法和撰写自己的便条预估用时各5分钟,整节课合计预估用时40分钟。

2.课中根据学情调控活动的进程

《课标》明确提出要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要通过观察、提问、追问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证据,包括理解了什么、能表达什么、会做什么等。及时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根据需要提供必要支架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教育部,2022)。教师要认真观察学情,只有学生能够跟得上教师的节奏,才能继续下一个活动。如果有预设的活动学生还完成不了,要果断取消后续的一些活动,决不能被课前的活动预设所牵制,而要根据学情决定是否进行下一个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既充分地参与活动又不浪费时间,让学生学有所得。

本节课中,读前环节让学生预测 Robin会烹饪什么食物时,由于学生表现非常踊跃,用时3分钟,比预估多了1分钟。读中环节由于问题设置合理,且表格支架搭建得好,学生顺利地读懂、理清了文本内容,用时18分钟,比预估少了2分钟。读后环节的活动3让学生给Robin写便条时,学生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用时6分钟,比预估多了1分钟。由于课前认真预估了每个活动的时间,且课中依据学情及时调整了用时,因此课堂时间分配和调整合理,活动充分,且张弛有度,也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合理设置活动,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认真预估每个活动所需的时间;课中要依据学情,合理调控活动的节奏,对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类的活动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和讨论。同时,教师又要避免活动密度太小、节奏太慢、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等现象,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结语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只有让活动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为学生创设层层递进且逻辑性强的学习过程;只有让活动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只有根据学情有效把控活动的密度,才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

参考文献

敖娜仁图雅. 2016. 中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内涵[J]. 英语学习(教师版)(增刊),(12):7-11.

邓黎莉. 2019.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21-26.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 五年级上册[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郑璐. 2018. 通过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8):25-30.

本文作者:廖育环(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