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入手,举例说明了某些低效的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去伪存真,让课堂活动不仅充满情趣,而且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不仅要符合教学实际,而且要符合学情,即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及身心特点,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没有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有效性教学也就无从谈起(王蔷,2009)。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接触到越来越多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当把这些理念应用到课堂中时,教师应该自问是否真正领会了其内涵,而不是仅停留于外在形式的模仿。下面笔者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分析了几个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活动,进而思考该如何去伪存真,打造高效课堂。
一、师生课前的英语交流活动
学生应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教育部,2012)。但许多教师却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开口说英语,就是在进行口语操练,就是在获得表达能力。因此他们一味追求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从不考虑学生的口语表达活动是否真实有效,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有所收获,但是实际上却一无所得。
[案例1]
在一节小学四年级英语课上,授课教师在呈现新内容之前,先给学生一分钟时间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之后,在没有对学生的交流效果进行检查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开始教学新授内容。
课后,笔者与授课教师交谈后得知,该教师认为:要改善“哑巴英语”的现状就得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但是教学任务繁重,没有专门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加之班额较大,在课堂上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讲英语,所以让学生在这一分钟内用英语交流也会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活动的实际效果又如何呢?笔者询问了几个学生,问他们在那一分钟里和小伙伴们说了什么,有的学生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还有的学生说就是相互重复句子“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Who's this?”“He's my friend.”“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 . .”等。
由此可以推断,在每节课上一分钟的口语操练活动中,学生们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且已非常熟知的内容。如此无意义的操练,学生怎能在口语能力上取得进步呢?
教师如何将课前英语交流活动落到实处呢?首先活动前要有计划,即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实际设置不同的话题,将需操练的内容、操练的形式及具体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其次活动后要有检查,即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的成果,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这样学生才能投入到真实的口语交流活动之中,口语操练才不会流于形式,学生才能有收获和进步。
[案例2]
在一节小学六年级的英语课上,授课教师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以下交流: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1: It's Thursday.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2: It's Thursday.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3: It's sunny.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4: It's sunny.
. . .
笔者认为,第一位学生给出某个问题的答案后,后面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没有实际意义。语言交流的本质在于信息交换,后面的学生只是在重复前面学生已给出的答案,并没有给出新的信息,因此这样的交流是无效的。教师顺着话题引入新的交流点和信息,才能起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例如:
T: It's Thursday today. What lessons do we have today?
S1: We have Chinese, math, English and science . . .
T: We have Chinese, math, English and science in the morning. Which lesson do you like best?
S2: I like Chinese best.
T: Chinese is our mother language. Are you good at it?
S2: Yes.
T: How about you?
S3: I like English.
T: I like English, too. (To S4) Do you like English, too?
S4: No, I like PE.
T: Good. Exercise can make us strong and healthy. We should exercise every day.
接着天气的话题,教师可以说:It's sunny today. What can we do? 继续引导学生表达。学生的回答一定是五花八门,他们也许会说:We can go for an outing. / We can play football. / We can go for a picnic [. . .] 教师则可因势利导,用如下话语结束课前交流:We can do a lot of things on a sunny day. We can also have an English class in the classroom. 这样的总结既幽默又及时将话题引回课堂。
教师应在课前预设交流内容,并做好充分准备;在与学生交流前应输入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让学生熟悉话题和语境,并明确对话任务;在交流时应引导学生进行真实交流,并及时给予指导;在交流后要适时总结和评价。
二、阅读教学指导活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对小学生的阅读技能做了明确要求:乐于认读所学词语,阅读小故事和短文。读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读中应指导学生回答关于语篇主要内容的简单问题,读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语言。
[案例3]
这是一节小学六年级的阅读课,文章标题是The Seasons。授课教师通过提问导入阅读文本的内容:
T: Su Yang's father lives in Nanjing. He is going away next week. Where's Su Yang's father going? Please read the whole passage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
学生打开书本,开始专心致志地读课文。很快学生就抬头看着老师,似乎已准备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授课教师却说:You still have two minutes. Please read it more carefully.
两分钟过去了,授课教师问:Have you got the answer? 学生们一起说:New York. 该阅读文本的第一句话就是:Su Yang's dad is going to New York next week. 学生一眼就能找出答案,因此这样的问题设置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教师设置的问题只是阅读文本的一个附带信息,与文本表达的内容关联不大,因此这样的阅读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说是低效的。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取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和总结,加深体验和理解,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教育部,2012)。
这篇文本虽是以Su Yang的爸爸去纽约作为切入口,但文本的主要内容是谈论纽约的气候。阅读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四季的名称、各个季节的气候和天气特征及人们在各个季节从事的主要活动等。学生了解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后,教师可以这样导入:Su Yang's father is going to work in New York for a year, but he doesn't know the weather in New York in different seasons. Please read the whole passage and try to help him.
教师还可用以下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信息。
seasons
|
spring
|
summer
|
autumn
|
winter
|
weather
|
||||
activities
|
表格让教师的要求更明确,表格中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是文本的重点内容。学生只有通过认真阅读才能获取答案。在获取答案的同时,学生亦能增长相关知识,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真实有效的。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应关注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语音准确、意群停顿正确及语调自然流畅;二是理解朗读内容,领悟朗读材料中的人物情感,能进行角色表演。但很多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忽视了应关注的焦点,使朗读教学流于形式。
[案例4]
在一节小学五年级的朗读教学中,授课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活动的:
(1)Students read by themselves.
(2)Students act out the dialogue.
(3)Students read after the tape.
(4)Students read after the teacher.
学生自主阅读时必定会遇到问题,如生词的发音,较长句子的意群停顿等,他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问题没有解决,学生又怎能表演对话?表演完毕再模仿地道的语音,效果何在?这样的朗读教学安排是低效的。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朗读教学活动:
(1)Students read after the tape.
教师仔细观察,发现学生有困难时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通过模仿地道的发音,形成较好的语感。
(2)Students read by themselves.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一步熟悉对话内容,体会对话中人物的情感。
(3)Students act out the dialogue.
学生通过跟读模仿和自主阅读,体会和累积一些阅读技能,并通过表演对话来展示阅读的成果。
三、多媒体运用活动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许多教师制作的很多课件在视觉和听觉效果上都是上乘之作。但有些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到了课件上,一节课40分钟,一个课件就有几十张幻灯片。教师忙于点击鼠标,一会儿是文字,一会儿是图片,再过一会儿又有音乐响起,平均一分钟就得切换一次,整节课中只看到教师忙上忙下地人机对话,使本该由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演绎成了以课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陈静波,2012)。
[案例5]
这是一节小学五年级词汇教学课。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5B第六单元的Part B。授课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活动的:将课前从网上下载的若干身体部位的图片在课堂上用PPT逐一呈现。
T: What's this?
Ss: It's a finger.
T:(指着另一幅图)How about this?
Ss:(学生看不清楚)It's a . . .
T:(指着自己的脖子提醒学生)Look carefully.
Ss: It's a neck.
T: Right, it's a neck.
授课教师接着呈现其他身体部位的图片。笔者认为,用图片呈现的单个身体部位不仅难以辨认,而且看后让人心悸。我们人人都有身体部位,学生对它们相当熟悉。教师放着现成的且简单可行的直观教具不用,却让学生仔细辨别PPT上的图片,这种为用而用的多媒体教学不仅无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会影响课堂目标的达成。教师换种思路,采用如下教学设计,课堂效率将会有所提高。
T: Look at my hands.(伸出双手)How many fingers do I have?
Ss: Ten.
T: Yes, we all have ten fingers. Cross your fingers like this. Now stretch your arms and cross them like me.
教师边领读边示范动作:
Fingers, fingers, ten fingers.(伸展双手)
Hands, hands, two hands.(拍手)
Arms, arms, two arms.(交叉双臂)
教师领着学生边认读生词边做动作,既简单可行,又能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将单词与实物建立牢固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由此可见,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方式才是高效的,那种为了体现多媒体教学而故意多走弯路的做法实不可取。
[案例6]
《牛津小学英语》4B第六单元B、C两部分的教学内容为:Shall we go to . . . by . . .? All right. / OK.
某授课教师设计了生日聚会的情境,要求学生讨论送什么礼物及如何去参加聚会。这本来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很有创意,学生的思维开阔。但授课教师却在课件上反复滚动呈现 bike、taxi、bus、minibus及birthday cake、book、toy car等词汇。所以学生提及的礼物只局限在了课件中提供的几种礼物上,交通工具也是如此。多媒体在这里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无形中阻断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无需思考,直接对照教师提供的信息就可进行语言操练。这样,语言实践活动的范围就被无形缩小了。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要注意目的性、适当性、合理性,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替代师生课堂上真实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互动和人际交往活动(教育部,2012)。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应根据教学需要,采用最恰当的教学活动。
四、小组合作活动
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方面都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有效的交际策略(教育部,2012)。现在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倡导小组学习,变课堂为学堂,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我们应避免小组活动中的无效合作。
无效合作表现为有合作形式却无学习进步,即几人围坐在一起,有共同讨论的话题,但参与小组合作的学生却未能从合作中获得任何进步。
造成小组合作无效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话题不切实际,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学生都早已知道答案,小组讨论完全成为形式;三是讨论的结果无法有效检测;四是小组讨论变成个别学生的独角戏。
[案例7]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为比较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在经过30分钟的文本内容讲解和知识铺垫后,授课教师组织了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将全班分为两组,由学生自己选择,愿意居住在乡村的同学为一组,愿意居住在城市的学生为另一组,讨论的话题为:I want to live in the city / countryside. Here are my reasons. 当时,至少有半数学生无法选择应参与哪一组,甚至有的在两组之间走了几个来回。等到展示讨论成果时,学生们彼此推让,谁都没有勇气走上讲台。这样的小组合作既不真实又没效果。
造成这节课小组合作无效的重要原因是,话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上课的学生都来自城市,没有在农村生活的体验,他们对农村生活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即使有学生知道农村生活宁静,环境污染相对较少,邻里交流更多,而愿意选择在农村生活,但他们有限的英语知识也无法支撑他们的表达。愿意选择在城市生活的学生虽然对城市生活有较多了解,但他们不会用英语表达convenient traffic和colourful life等内容。因此,这样的小组合作完全成了形式。
小组活动的意义在于小组的每位成员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再经过共同讨论得出大家都认可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成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果小组合作只是极少数学生的舞台,那么小组活动就是无效活动。
五、结束语
高效课堂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定是由高效的教学活动组成,并最终指向学生有效的学习。只有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辨别教学活动的真与伪,去伪存真,不求热闹,只求学有所得,小学英语课堂才会更高效。
————————
参考文献
陈静波. 20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英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蔷. 2009. 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200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供三年级起始用)4B、5B、6B[T]. 南京:译林出版社.
——————————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