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小学篇)2016年第09期:小学英语主题式教学的课堂实践与研究(北京:王建平)

 
 
【摘   要】主题式教学强调基于内容的语言学习,主题的选择是主题式教学的关键,但基础是文本分析。教师要以系统化、结构化的视角梳理出主线,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特点丰富主题内容,以主题为引领来创设语境。 
 
【关键词】主题;主题式教学;文本分析;语境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注重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和困惑。比如,教学中如何将真实的语境、鲜活的语言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提供给学生?如何在聚焦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有效实现二者的整合及转化?如何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运用语言,并提供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这些问题是对课程内容再思考和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的重点,也是开展主题式教学实践探索的切入点。
 
一、主题式教学理念的概述
 
主题式教学法(Theme-Based Instruction)是基于“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理念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学习者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对语言学习材料内容的探究性理解,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来完成真实任务,最终掌握语言技能。“主题式教学模式意在以语言为媒介获取信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同时提高语言水平”(吴会芳、沈惠娟,2014)。
 
对外语教学来说,主题式教学强调基于内容的语言学习,要求为学生创造出较为真实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的环境,要求将教学目标集中在学生对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上来。实施主题式教学需要选择和加工学习材料,需要最大限度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如此来确定授课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教学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就成为他们接受所学内容的媒介,对所学内容加以理解并予以输出就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源泉(张扬,2014),由此就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丰富学生语言学习的途径,确保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的思维参与和情感投入。
 
为了使以内容为依托的主题式教学更直接、有效地运用于实践,Stoller和Grabe(1997)提出了“6T”方法,即主题(themes)、课文(texts)、话题(topics)、线索(threads)、任务(tasks)、过渡(transitions)。主题是主题式教学的核心,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教材情况(话题和课文)确定。话题、课文和任务服务于主题,各个任务之间通过一条主线连接,实现线索的串联。过渡是从一个任务到另一个任务,也是转换,由教师来完成主题任务间的转换。
 
二、解读文本,确定主题
 
主题是教学的切入点,主题的选择是主题式教学的关键。确定主题首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及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否达到理解的要求,但基础是文本分析。因此教师要做好基于课文和话题的教材分析,从而构建主题,这是主题式教学的首要环节。
 
目前国内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是以话题为统领。话题是主题的子单元,是基于内容且对内容更深层次的探讨。话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主题,帮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进行学习。主题式教学既可用于单元整体教学,也可用于某一个课时的语篇学习,构建主题要基于对教材文本的整体分析。下面以北京版《英语》(下同)六年级上册Unit 6“What Is He Wearing?”第19课为例,介绍文本分析及主题确定的思路。教材文本如下:
 
Guoguo: Hi, Mike. Why are you standing there?
 
Mike: Hi, Guoguo. I'm waiting for my dad's friend.
 
Guoguo: Is it a man or a woman?
 
Mike: A man. Look! Here he comes.
 
Guoguo: There are two men. Which one? What is he wearing?
 
Mike: It's the taller man. He is wearing a blue suit with a silver tie.
 
Guoguo: Ah, yes. He is wearing a pair of black shoes.
 
Mike: Yes, he is Mr Brown. He is a lawyer.
 
Guoguo: No wonder he looks so serious. I have to say goodbye to you.
 
Mike: Bye-bye! See you tomorrow, Guoguo!
 
1. 文本话题内容分析
 
文本话题内容分析指分析学生对话题的熟悉程度与兴趣度等。从单元整体看,本单元的课题为“What Is He Wearing?”,以谈论服装为主,这一点可以从各课时“Listen, Look, and Learn”部分的核心语言验证,但是各课时的课文对话并不是单纯围绕服装,第19课和第20课是由谈论人而涉及服装,第21课由谈论服饰而涉及人。这与六年级复习阶段注重复现、体现综合性的教材编写意图一致。在此单元框架下,第19课的对话内容是Mike在街上等人,Guoguo向他询问对方的性别、衣着、外貌、职业等信息。对话内容涉及通过衣着辨别是哪个人,但更多内容是个人情况介绍。对学生而言,无论是服装类话题的复现,还是谈论身边的人,都与其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他们对此话题比较熟悉,能理解课文中的特定语境——在路上等人时碰到朋友,向对方描述所等待之人的相貌。但是这种情况在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一定语境中模仿交流。
 
2. 文本体裁结构分析
 
文本体裁结构分析指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第19课的课文是一个对话式语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人见面问候后打开话题,即Guoguo问Mike为什么站在那里,Mike说明等人的原因;第二部分是深入交谈与辨别正在走来的两个人哪一个是Mike等候的Mr Brown,对此Guoguo和Mike有三个话轮的问与答,分别涉及性别、衣着、外貌、职业等方面的个人信息;第三部分则略谈感受并道别。第一部分即展现Guoguo在街上看见Mike,并与他打招呼问询的语境,而第二部分内容集中,围绕人物信息的主题鲜明。
 
3. 文本语意分析
 
文本语意分析指分析文本所蕴含的现实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第19课的对话以Guoguo问Mike为什么站在那里,Mike告诉Guoguo自己在等人作为交谈的切入点,以谈论来人衣着的视角辨别是何人展开对话,自然呈现句型“What is he wearing?”以及了解他人情况的一些功能句,着重问询与介绍了谁是Mike爸爸的朋友,以及与其相关的基本情况。所以,本节课的对话主题可以突出Mike爸爸的朋友,或者以Mike的口吻从Dad's friend切入。这样既可将第19课的对话归纳出一条主线,又可以此作为核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激发学生对话交流的热情。
 
4. 文本语言分析
 
文本语言分析指分析文本语音、词汇、句法等特征。第19课主要学习句型“What is he wearing? He is wearing a blue suit with a silver tie.”以及一些服装类词汇,如a denim skirt、jeans、pajamas、a hoody。在词汇方面,就服饰这个话题,学生已经掌握的服饰类词汇有coat、hoody、skirt、shirt、uniform等。在六年级,本单元再次复现了tie、shoes、jeans、hoody、dress、skirt、trousers、T-shirt、hat、sweater等词汇,在此基础上新增词汇denim skirt、pajamas、suit。在表达交流方面,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购物话题中学过挑选鞋子以及描述衣服的颜色、外观等功能句,如:Which kind would you like?/This one looks nice./Excuse me. May I look at that pair of shoes, please?/Sure. Here you are./The red one will look nice on you./It will go with my trousers. 基于此,句型“He is wearing a blue suit with a silver tie.”应为本课重点学习内容,其中with在此句中的用法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结合从以上四个视角对第19课的分析,构建起以Dad's Friend为主题,以街上碰面确认所等候的爸爸的朋友,判断对面来人中哪位是爸爸的朋友,以及爸爸的朋友的其他信息为主线,在Guoguo与Mike的交谈中以获取具体信息为目标,通过对“Which one is Dad's friend?/What is he wearing?”的预测,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并在练习环节让学生描述以服装搭配为主的图片,如:a black suit with a red tie、a white shirt with a black tie等。以下板书设计(见图1)体现了以主题为核心、对教材文本分析的思路及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以主题为线索丰富内容
 
主题式教学强调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将教学重点从教学语言本身转变为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提高目标语言能力。主题式教学要求教师既要以系统化、结构化的视角解读文本,梳理出主线,又要能结合小学生的生活、认知特点丰富主题内容,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所选主题以及话题内容应满足学生需求,符合学生当前的语言学习水平,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以主题为线索,甄选与主题相关的语言学习材料,并串联线索。串联线索时要注重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使各个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下面以三年级上册 Unit 5“It's a Nice Autumn Day.”第17课为例,介绍围绕主题线索丰富内容的教学实践,教材内容见图2。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描述天气状况以及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第17课的对话主要呈现了Sara和爸爸去莫斯科游玩,高兴地和当地小伙伴玩雪的情景,通过对话学习如何用句型“Do you have a lot of snow/rain in winter/spring/autumn/summer?”询问气候特点。本单元前两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天气的形容词,如hot、cold、cool、warm、windy、cloudy、rainy、snowy等,学生也能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询问天气状况。对话分两个场景,内容不同,基于文本分析,确定课文学习的主题是Love Snowy Days。围绕本课对话主题确定教学内容,串联线索,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路如下:
 
 
 
此案例中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确定既注重相关语言结构的整合,也适时将文化信息的补充、人物信息的沟通与联系、相关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大自然美景的展示以及主人公热爱大自然的真实情感等巧妙连接,围绕主题Love Snowy Days,以不同人物是否喜爱雪天为线索串联且融通在各个环节之中。各环节的任务设计既围绕主题,注重内容的选择,又注意内容体系之间的连贯,为教学育人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育人内容具体化,又使学生参与教学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情感和思维上的共鸣。可见,采用主题式教学呈现教学内容,能有效改变知识点零散以及教学内容碎片化的现象,这一模式可以兼顾英语语言表达的情境性和学生运用语言内容间的联系。
 
四、以主题为引领创设语境
 
主题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英语。确立了主题,有了教学的主线后,就要通过创设语境实现教学活动间的过渡,完成主题、任务之间的转换,将语言实践活动融入主题、融入语境,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语境更真实,让语言更鲜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应分析所学内容,把语言还原到真实生活的语言形态中去,充分考虑学生围绕核心主题,在什么语境下使用这些语言,用这些语言能做什么事。这可作为以主题引领分析教学内容、创设语境的思路。
 
下面以五年级上册Unit 7“What Will You Do in Chengdu?”第24课为例,介绍如何以主题为引领创设语境,教材内容见图3。 
 

  

此单元以谈论旅行为主,学生在所学教材中第一次接触此话题。第24课的对话讲述的是Lingling在接受前往成都的飞机提供的客舱服务后,与邻座男孩交谈的情景。通过交谈,Lingling得知:The boy is travelling alone. His cousin will pick him up in Chengdu. He will visit Du-jiang-yan. He wants to see the pandas, too. 结合单元整体分析及设计,确定第24课的主题是My Trip,各教学环节依次设计的语境及活动如下:
 
Step 1:看照片谈旅行
 
教师呈现曾经的旅行照片,师生一起说一说在什么地方旅游,做了哪些事,当时的感受如何;说说自己是否喜欢旅行,最喜欢做什么。交谈中,教师介绍自身的真实感受:I don't like travelling alone. 渗透单词alone的学习,为对话学习作词汇方面的铺垫。
 
Step 2:模拟客舱对话
 
师生通过问答Lingling要去的地方进入单元主题图中的第一幅图,引入Lingling's trip;然后学生以教室为客舱场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进行选择饮料的简短对话;之后教师再次设计体验性小组模拟活动:假设你们是Lingling和邻座男孩,此刻会说些什么?
 
Step 3:理解男孩的行程
 
走进Lingling's trip,预测人物对话: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dialogue?教师板书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如:What will the boy do? Will he travel alone in Chengdu? . . .
 
感受对话角色,听对话获取信息:What have you learned about the dialogue? 学生听对话后表述相关信息,教师用板书记录学生的表述,适时教学pick up、brave等词汇。
 
通过梳理问题,聚焦对话内容,小组合作介绍男孩此次行程,梳理及整体掌握相关语言:He is travelling alone. His cousin will pick him up in Chengdu. He will visit Du-jiang-yan. He wants to see the pandas.
 
Step 4:制定旅行计划
 
通过游戏“各地名胜我知道”学习部分名胜类词汇,小组合作将名胜图片贴到相应省市行政图中。
 
填写任务单,制定计划,以“I will visit . . .”为题自我选择想要游览的名胜美景;了解朋友的旅行计划,任意采访3~5人,采访的问题是:Where will you go? What will you do there? 之后相同旅行地的学生组成新的小组,制定团队出行计划。
 
Step 5:介绍旅行计划
 
小组展示介绍旅行计划,教师适时询问和评价。
 
以上案例设计以My Trip为主题,将教师以往的旅行、Lingling's trip、the boy's trip、每位学生想要去的出游地、团队的出行新计划紧密连接,形成一条主线。学生在看照片谈论旅行、模拟客舱对话、扮演角色与邻座男孩交谈、听男孩行程的语境中理解语言,在制定并介绍自己旅行计划的语境中学习和内化语言,并为在My Trip主题引领下的系列语境中运用语言奠定了语用基础,实现了将真实的语境、鲜活的语言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提供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可见,真实的语境有利于学生体验源于真实交际情景的语言。让学生置身在具体、真实的语境中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练习和初步尝试运用语言,增强了语言学习的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隐含着“学力”的成分和要求(钟启泉,2015)。主题式教学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对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丰富了英语学习的内涵,增加了教材内容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促进了学生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有效地展开语言学习,优化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方式,把教学的触角扩展到学生的生活,延伸至学生的心理空间,渗透到学生的情感领域,带给小学英语教学一种新意蕴。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
 
————————————
 
参考文献
 
Stoller, F. L. & Grabe, W. 1997. A Six-T's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EB/OL]. http://carla.umn.edu/cobaltt/modules/curriculum/stoller_grabe1997/6ts.pdf. 2016-4-30.
 
北京出版社. 2014.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一年级起点)三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T]. 北京:北京出版社.
 
吴会芳,沈惠娟. 2014. 主题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 景德镇高专学报,(2):98-99.
 
张扬. 2014. 基础英语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以《只见群山》一课的教学为例[J]. 教育探索,(12):42-43.
 
钟启泉. 2015. 课堂教学的分析性要素[J]. 基础教育课程,(11):79.
 
——————————
 
附作者信息:王建平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