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小学篇)2016年第10期:基于课例研究的新教师培训方法探索(北京:江萍)

 
【摘   要】基于对解决新教师的教学问题及创新培训思路的思考,研究者所在团队积极开展基于课例研究的新教师在岗培训活动。研究活动选取了一些教研团队作为研究对象,以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教学理念的变化以及教学行为的变化为研究问题,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以课例为载体的培训方式能够帮助新教师透过课堂现象发现教学问题的本质,从而有效促进其专业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师培训;教师发展;行动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课例研究在教研活动以及教师培训中被广泛使用。笔者在区级教研活动中收到反馈,新教师感到仅靠以往的就课说课的教研和培训活动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因为在教研活动中集体研讨不足,不能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针对此种情况,笔者组建了课例研究核心小组,针对以往教研培训中的问题以及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困惑开展了针对性更强的课例研究。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收集了相关数据,如教学设计文本、课堂实录、调查问卷、教师访谈等,深入分析了基于课例研究的新教师培训方式对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尤其是课例研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 组织管理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确定研究主题是保证每一次研讨活动高质量的前提。笔者按照组建研究团队、分析教学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准备教学方案四个步骤带领课例团队开展工作。
 
(1)组建研究团队。参加本次课例研究的教师来自区内一所学校,英语教师共17人,其中有新教师5人。按照要求,教研团队要组建核心研究小组,集中精力帮助一位新教师开展课例研究。
 
(2)分析教学问题。对于该校学生而言,平时使用的北京版小学《英语》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情境过于单一,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课堂中存在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们没有反应的情况,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学生对话题不了解,不知道该说什么;二是学生虽然知道要说什么,但是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进行表达。因此,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是这名新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3)确定研究主题。一般来说,课例研究的中心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或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在分析了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后,我们将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为“联系生活经验,培养思维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成功体验。
 
本次课例的教学内容是北京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该课的主题是谈论未来想从事的职业,以及从事这份职业需要做的努力和准备,对话是在主人公Mike和Bao Bao在公园中玩模型飞机这一情景下展开的。该课的重点句型是询问某人未来想从事某种职业的问句及其答语“What will you be in the future? I will be a . . .”以及表达需做的努力和准备的句型“You should . . .”(教材内容见图1)。
 
 
图1 Lesson 19教材内容
 
本节课为会话课,课本提供的情感线索较少,情境也较单一,因而需要补充更多的情感线索,创设更加丰富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解、运用语言和锻炼思维的机会。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为“联系生活经验,培养思维能力”。
 
(4)准备教学方案。研究团队通过协商决定,本次课例由一位教龄两年半的新教师执教,团队其他成员为课例观察者,大家共同备课,打磨教学方案。
 
三、研究实施的原则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课堂观察和课后研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就是常规教研活动中的听、评课环节。针对研究中的主要问题,研究团队制定了以下研究原则,即遵循以学定教来规划教学方案、以学看教来实施课堂观察、以学评教来开展研讨交流、以学促教来改进教学设计,将课例研究置于教师的常态教学工作中,帮助教师透过课堂现象发现教学问题的本质,并努力改进教学。
 
四、研究过程
 
1. 以学定教,规划教学方案
 
合理规划教学方案的前提是学情分析。在分析本课的学情时,教师结合学习内容,考虑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能力、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如用句型“I should . . .”表达为想从事某些职业需要做的努力和准备。另外,对于对英语学习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而言,教材上的内容可能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重点思考如何突破这些难点。除此之外,课例研究增加了对学生如何学的思考,因此规划教学方案时我们更多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示效果和情感体验。
 
2. 以学看教,实施课堂观察
 
本次课例研究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透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课堂观察时,我们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点。为此我们设计了“教师布置任务有效性观察表”(见表1)和“学生参与活动有效性观察表”(见表2)来记录教师布置任务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我们将课例研究的小组成员分为两组,分别根据两个表格内容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方便课后研讨时分析本节课的主要优势和问题。
 
       表1 教师布置任务有效性观察表
 
 
表2 学生参与活动有效性观察表
 
 
3. 以学评教,开展研讨交流
 
笔者倡导的研讨活动并非以往的说优点、讲缺点的评课活动,而是要仔细分析团队成员所记录的课堂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的真实情况,以此来反思和改进教学。因此,在授课前,研究团队给观课教师们提出了以下三个明确要求:(1)基于课例研究确定的主题进行听课分析;(2)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思想,发现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3)围绕研究主题思考改进措施。在研讨过程中,笔者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讨论彼此的观察发现,共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共同协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
 
在第一次教学实践中,我们聚焦于发现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素材的探究。本课例的授课者提出的研究主题是“联系生活经验,培养思维能力”。研究团队按照之前提出的观课要求,紧扣研究主题来分析课堂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发现其中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素材。
 
根据本课的话题和情境,课例团队找到了一个内容相关的绘本故事。授课教师根据课文中的主要功能句“I will be a . . .”对绘本故事进行了文字方面的改编,并使用“I like . . .”句型进行情感渗透(如图2)。在讲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先用大部分时间处理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活动精讲细练本课功能语言。最后,在产出环节之前补充该绘本故事,作为对本课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图2 第一次创编和运用的绘本内容
 
在第一次课堂实践之后,研究团队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这是学生第三次接触职业这个话题,本节课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2)本节课融入绘本故事的目的是什么?(3)如何更好地将绘本故事与教材结合以促进学生思考?
 
4. 以学促教,改进教学设计
 
在第一次尝试之后,研究团队开始探讨改进措施,并进行了第二、第三次教学实践。
 
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教材内容与绘本素材整合使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研究目标。
 
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课例选取的素材和教材本身是有着紧密关联的。学生对绘本兴趣不大的原因是授课教师对这些素材处理的方式不恰当,具体表现是绘本在本节课中的出现方式很突兀,同时对绘本的作用也产生了理解偏差。围绕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明确了如下改进思路:向教材内容中加入绘本内容时应该设计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反复思考,我们想到的办法是将绘本素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任务——帮助主人公实现他的职业梦想,并通过这个故事渗透这样的意识——我们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有可能与现在的兴趣爱好有关。这样设计可以让绘本素材的呈现更加自然,并且增加了本节课的趣味性。
 
然而,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团队成员也发现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在教授课文的环节中,教师给学生的支持不是很到位,有些问题超出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范围,需要适当提供一些图片或视频的支持。(2)活动的真实性不足。利用绘本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帮助主人公实现其职业梦想的信息差活动,但研究团队认为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使用的交际语言并不真实,因为他们都已经知道主人公的四个职业梦想,但却还要用“What will you be in the future?”这个句型来进行询问。而且,作为产出活动前的最后一个活动,该任务也不能很好地为之后的创编对话活动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持。研究团队建议通过猜测游戏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功能句“What will you be in the future?”询问教师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教师给出不同的线索后,学生进行猜测;之后再过渡到学生之间互相询问。
 
在第三次教学实践改进中我们突出体现了“联系生活经验,培养思维能力”的尝试。
 
基于对前两次教学实践的改进建议以及团队教师思考的内容,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将本节课分为如下四个步骤:(1)任务引领,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教师与学生进行自由谈论,之后介绍绘本素材的主人公,引出他的烦恼,即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同时给学生布置帮助他实现梦想的任务。(2)课文学习,夯实基础。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对课文中主人公想从事的职业进行扩展,利用图片补充他们工作中需要做的事情,并为后续引导学生思考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从事这些工作进行语言铺垫。(3)机械操练,训练语言。通过猜测游戏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下操练本节课所学语言:What will you be in the future?(4)真实交流,运用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同学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就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及所需做的准备进行交流。
 
这次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五、研究成效
 
1. 提高了核心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
 
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在基于课例的教学改进的学习和思考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诊断和自我成长。例如,一名新教师说:“通过我自己亲身参与这一年的课例研究活动,我认为这个活动对新教师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它让我学会了剖析自己,看清自己的优势和问题,并能一次次在教学改进中让我体验到成长,我现在的教学更加自信了。”
 
2. 增强了校本团队的协作能力及反思能力
 
每一个教研团队在扶持新教师的过程中,将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在岗培训作为一个很好的校本教研的范例,教研团队中全体教师参与研究点确定、课例设计、课例观察、课例研讨、课例反思、课例再设计等,全体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这不仅增强了大家的团队协作意识,更为关键的是,在课例研究中有效促进了全体团队成员的反思能力。大家都能针对新教师出现的课堂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审视自己的课堂,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正如一名老教师反思时说道:“借助新教师的课例研究平台,自己收获了很多,主要是给自己疏于学习找到了一个补习的平台,学习中更新了理念,也增加了向新老师学习的机会。”
 
3. 促进了区域教研的指导能力
 
区级教研团队在带领多所学校的新教师共同参与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了不同学校的校本实情,根据各校不同的背景、资源以及教师特色、学生特点进行了研究活动。这其中体现了开放和谐的研究氛围、包容鼓励的研究心态、同研共进的研究思路,还特别体现了研究者服务教师的指导能力。
 
在课例研究活动中,新教师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不断追求进步;新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方面有进步,而且在观课视角、评课角度方面也有变化;研究小组成员在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还有几所学校的教研组长和新教师主动提出要加入课例研究小组或者回到学校去设计并开展研究活动,甚至有学校在看到我们的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后,表示一些非英语学科的教师也愿意加入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活动中。课题组一年多研究的效果使大家看到了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作用,所以明知辛苦,也愿意参与实践。
 
六、结语
 
本文提倡的课例研究最终解决的是教师面临的真实操作问题,旨在培养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课例研究培训教师的方法不仅是对新教师培训的探索,而且能推动新教师深入分析、思考日常教学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形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本文作者声明:未经本人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书面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或摘编本文。
 
————————————
 
参考文献
 
北京出版社. 2013.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T]. 北京:北京出版社.
 
————————————

附作者信息:江萍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